天啟二年二月初八日,大明皇帝全權代表喬一琦與德川幕府代表土川利勝在旅順港完成《牛關條約》交換。
兩日後,幕府按條約規定,向大明歸還九州島及其附屬島嶼,並賠償首筆軍費白銀兩千萬兩。
自此,天啟二年明國與日本之間的九州、本州一係列戰爭宣告徹底結束,開原軍以傷亡四千人代價殲滅幕府聯軍三萬餘人,逼迫德川幕府簽訂城下之盟。
後世稱之為“甲子中日戰爭”。
早在《牛關條約》簽訂之前,開原民政係統便抽調大批人手前往九州,準備應付接下來大規模移民、墾殖、貿易等諸多事務。
在鹽引、減稅等政策刺激下,為賺取高額利潤,山東、山西、北直隸、遼東等地豪商聞風而動,紛紛自發將囤積的糧食布匹運往山東威海、遼東寬甸、朝鮮義州等地。
源源不斷的物資從邊境港口進入朝鮮釜山、仁川等地,渡海運向九州,援助瀕臨崩潰的大軍糧草補給。
正月間,對馬海峽兩岸貨船往來不絕,每天都有上千石的大米、小麥、棉花在壹岐島裝卸下船,然後肥前藩集中後,迅速發往九州各地。
九州之戰後,各藩人口都有損失,其中對馬、壹岐、肥前、鍋島等藩幾乎被趕儘殺絕。
空出的土地需要重新劃分。
新的利益需要重新分配。
無主之地除一部分賞給薩摩等藩帶路黨,大部分都將分給開拓團(渡海而來的青壯屯戶)耕種。
第一批開拓團人數預計超過萬人。
《牛關條約》簽訂第五天,遼東、山東已聚集起八千流民,一百多私塾先生,等待登陸九州。
人們滿懷希望,希望在九州島上開啟新天地。
流民年齡在15——45歲,都是青壯勞力,壯丁壯婦都有。
按照民政司製定的標準,想要來九州島建設新家園的人,必須忠厚老實,服從命令,身體健康,不得有任何作奸犯科。
開原訓導官反複向流民宣傳,在倭國種地,地租收的最低。
具體說來,頭年隻收五成地租,第二年收四成,種到第三年後。
種滿三年,以後地租便永遠是三成。
森悌等人不厭其煩的向流民說明,以後屯戶每年隻用交三成地租,除了地租外,再無其他任何苛捐雜稅。
在土地和金錢的吸引下,北直隸各地沸騰了。
短短十幾日,聚集到天津港、威海衛等待前往倭國“建設新家園”的流民數量便達到十多萬人,或許更多。
民政司經過層層選拔,最後從中挑選出一萬五千人。
所有通過篩選的流民還須接受基礎戰兵培訓,要求能掌握長槍使用技巧,能獨立發射燧發火銃。
連同一百多名私塾先生,一萬五千多人分批乘坐福船,抵達九州。
由於第一艘停靠肥前港口的移民船名叫“六月花”。
所以,後世稱這次移民行動為“六月花開疆”。
~~~~~~
劉招孫不習慣稱呼這些人為開拓團,因為這名字會讓他想起二戰時期日本從國內移民東北的日本平民。
指望這一萬多流民當然不能完全控製九州島。
劉招孫下令從近衛第四、第五軍及蒙古、建州、朝鮮各部抽調人馬,湊夠兩萬大軍,由近衛第四軍統帥戚金率領,他們將分駐守九州各要害之處。
跟隨屯戶、戰兵一起前來的還有成百上千的遼東商貿公司的掌櫃夥計。
這些人在遼東各地經營貿易多年,並在過去的幾年裡將遼東商貿公司運作模式推廣擴張到大明各省,對這些商業人才來說,九州和揚州沒有什麼本質區彆。
在倭國做生意,除了言語不同,其他都是一樣的。
該怎麼做還是怎麼做。
根據《牛關條約》第四款,遼東商貿公司在本州、四國四個通商口岸買賣,享有最低關稅待遇——實際上,幕府設在長崎的關稅係統很快也將被開原軍控製。
可以預期,日本對外貿易絕大部分會被明國壟斷。
當然,作為回報,平遼侯會適當讓出部分份額,給盟友葡萄牙分一杯羹。
經此一戰,本州,四國各藩受到嚴重破壞。
田地荒蕪,百姓流亡,加上小冰河氣候影響,一場大麵積的饑荒將不可避免在各藩發生。
依據《牛關條約》第一款,大明作為日本友好近郊,一衣帶水血濃於水,屆時會對東邊鄰居予以援手。
不論是低額信貸還是礦藏抵押,穿越者有一萬種方法控製幕府岌岌可危的經濟命脈。
屆時,大明的絲綢、瓷器、茶葉包括大米將進一步傾銷本州、四國各藩。
由於島國地狹國貧,除了破爛武士刀和銅礦石,基本沒什麼對等貨物和大明貿易。
幕府鎖國狀態已經被打破。
所以,即便看到自己不斷流血,幕府對明國的貿易,也不得不繼續進行下去。
考慮到資本和市場的嗅覺要比最優秀的獵狗靈敏一百倍。
沒有資源,沒有農產品,那麼倭國靠什麼和明國貿易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答案呼之欲出,如同劉招孫前世的烏克蘭和東南亞,最後唯一能與對手長期貿易的,便隻有·····
儘管平遼侯對人口貿易態度強硬,向來都是堅決抵製。
然而。資本與市場的力量終究是人力無法抗衡的,劉招孫也是人。
隨著《牛關條約》的簽訂執行,還有很多更恐怖的事情將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