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直永平府,府城。
一輛輛滿載糧草的馬車吱呀駛過南北大街,馬車後跟著一群身穿紅色鴛鴦戰襖的永平戰兵。
這些戰兵大都是從永平府下九縣一州征調上來的土兵,其中還有些鄉勇和臨時抓來的壯丁。
三天前,他們被緊急征調到府城,連同五十輛裝滿糧草的大車,連夜向西開拔,前往這次西征的——大明京師。
他們將在京師城外稍作休整,然後作為援軍,前往陝西平叛。
這支軍隊約兩千人,除了總兵和他身邊的五十個家丁,其他戰兵都穿著破舊的鎧甲,有些甚至沒有披甲,手中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門,長短不齊,沒有人佩戴火銃,弓箭也少的可憐。
他們從永平府出發三天後,才終於抵達豐潤,沿途走走停停,偶爾搶劫一下偏僻的村落,估計到京師還需一段時間。
一丈七尺的總兵將旗下,永平總兵官張春目光凝重望向前方。
幾名家丁押送著一個師爺模樣的老頭子來到他的坐騎前。
“老子是舉人出身,文章比進士都寫得好,不需要幕僚,滾!”
張春正要打發這人滾蛋,忽然覺得老頭有些麵熟,揮手讓家丁退下。
師爺被家丁拎著走了一路,累的氣喘籲籲,待家丁走遠一些,才對張春道
“張總兵好大的官威,都,都不認,認得老夫了。”
張春騎在馬上仔細打量這老頭,遠處是不斷從路邊走過的戰兵。
他忽然忽然一拍大腿,連忙翻身下馬,一把摟住師爺。
“薛老三!你怎麼跑回來了?”
姓薛的師爺連忙示意張春低聲。
“張總兵,吳老爺讓我給您帶句話,他和少主子在江郵老家都挺好的,讓您放心。”
張春瞥了瞥嘴。
“媽的,吳襄走的時候也不打聲招呼,還以為他被劉招孫宰了,跑到山東乾了那麼多大事,差點連累死老子!”
這位張總兵便是曆史上大淩河之戰中援救祖大壽的張春。
他是萬曆二十八年中舉人,在原本曆史上,天啟二年,遼東西儘失,朝廷議急邊才,擢張春為山東僉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備道。
當時關外難民雲集,張春運籌有方,受到皇帝注意,在己巳之變(注釋1)中,張春率部參與了收複四城的戰鬥。
次年,他以監軍兵備道之職和總兵吳襄、宋緯等率兵四萬奔赴遼西,以解救錦州。
結果兵敗被俘,和參將張洪謨、楊華征,遊擊薛大湖等三十三人被執。
其他人見皇太極皆行臣禮,張春獨直立不跪,並表示
忠臣不事二君,禮也。我若貪生,亦安用我!令剃發,不從,後被後金軟禁。
此後,他被囚禁於沈陽三官廟十多年,被關押期間,始終“著漢服”,“不為剃頭”,堅持明朝衣冠,堅守明臣氣節。
最後,絕食而死。
劉招孫對這位蘇武式的明末將領頗為欽佩。
所以,得知張春在祖大壽麾下做事,滅遼西祖家後,還是沒有殺他。
反而奏請朝廷,將此人調任永平,升為監軍兵備道。
這次大軍入陝地平叛,京畿府縣都要須抽調人馬增援,永平府亦抽調兩千人奔京,聽候調遣。
張春對護國公談不上什麼忠誠。
半年前,庶吉士李明睿和幾位勳貴在京城“靖難除賊”。
他們號令天下英雄鏟除劉招孫,李明睿多次派人來永平府,遊說張春,希望張總兵率大軍滌蕩乾坤,一起建功立業。
然而,直到最後,手握五千兵馬,坐鎮永平的張春都沒有援助朱由檢一兵一卒。。
並非為了報答護國公知遇之恩。
隻因為當年他在錦州時,親眼見識過開原軍戰力,知道劉招孫的真正實力。
當宣府、大同、榆林等邊軍信心滿滿趕來千裡勤王時,這位在天子腳下,距離北京城不過百裡的永平兵備道卻按兵不動,選擇隔岸觀火,目睹朱由檢再次被劉招孫按在地上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