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元年臘月,均州城南北大街一片蕭索冷清景象,往日四麵麋集的香客已經沒了蹤影,連街麵上南來北往的商戶也減少了許多。
取而代之的是頭戴黑帽,身著黑甲的齊軍戰兵,手執火銃長槍,把守住均州四門,嚴禁百姓隨意出入。
武定皇帝返回均州城後,他的老家並沒有沾染太上皇的一點榮光,恰恰相反,劉招孫帶來的,是無邊無際的恐懼和血腥殘忍的殺戮。
那幾位自作聰明,希望依靠進獻祥瑞獲得晉升的道士,因祈福不誠,觸怒真武帝,在進香時摔死在龍頭香萬丈懸崖下。
龍頭香下道士死後,絲毫沒有動搖其他道長諂媚太上皇的決心。
次日,便又有幾個不知死活的道士前往靜樂宮求見太上皇,他們聽聞太上皇龍體欠安——這種認識大概源於王恭廠大爆炸前外界對劉招孫的刻板印象。
道士們吟唱起扶乩的歌謠,大意是講丹田與長生之間的關係
我家端種自家田,可育靈苗活萬年。
花似黃金苞不大,子如玉粒果皆圓。
栽培全藉中宮土,灌溉須憑上穀泉。
有朝一日功行滿,便是蓬萊大羅仙。
劉招孫對這段打油詩印象深刻,在聽完道士胡謅後,接過呈遞上來的藥葫蘆,小心翼翼從中倒出一粒粒“仙丹”。
“這是什麼味兒?”
進獻仙藥的道士長跪不起,甕聲甕氣回道
“回陛下,此乃武當千年靈芝、生何首烏,川芎,當歸,蒼術······”
劉招孫將仙丹放在他那隻比狗還靈的鼻子前,仔細嗅了嗅,判斷裡麵內富含水銀、重金屬、硫磺、砒霜等多種致命藥材。
他懷疑這道士到底是在獻藥還是陰謀行刺。
“來人,將刺客拿下!”
章東等人如餓虎撲食,一擁而上。
太上皇將此事定性為對天神,對齊國社稷的大不敬,屬於謀逆大罪,並以此為借口,對道眾大開殺戒,數千道士遭受牽連,或被處死,或被逮拿下獄。
第一兵團一部已經完全控製住均州全城,接著是鎮撫兵入場,開始全城搜索,有條不紊的逮拿叛逆,匆匆審問,便將囚犯押送至城東南龍山塔下,當眾處死。
均州城東南七裡下(即勺水口)的龍山北岩上有一龍山塔,又名文筆塔,始建於嘉靖年間,踞崖臨江,古樸如初。與滄浪亭隔水相望,南靠起伏的群山,山勢險峻,雲繞山岫,煙漫峰巒,水靄霧障,茫茫蒼蒼。每當細雨蒙蒙、煙波縹緲之時,煙雲聯樹色,高峰聳龍頭,山如煙霧中彩龍,塔似海市之蜃樓,宛如仙境一般。
“龍山煙雨”為古均州八景之一,是指發生在龍山上的一種奇特自然景觀,即每當天氣將要發生變化時,龍山上便升騰起嫋嫋煙霧,這就預示雨天即將來到。
《均州誌》記載“山雨欲來風滿樓,均州有雨觀龍山。”
其餘七景分彆為方山晴雪、槐蔭古渡、滄浪綠水、黃峰晚翠、雁落蓮池、東樓望月、天柱曉晴。
這個時代隨便拎出來個偏僻之地,在文人騷客穿鑿附會下,沒有十景也能給你湊出個八景。
中國人看山看水,看的是實景,想的卻是意境,以及背後的曆史和文化。
景以文名,才有許多景點喜歡穿鑿附會各種曆史和名人軼事,就如眼前這均州八景之一的滄浪亭,其實什麼時候建的並不重要,屈原曾在此寫過詩(注釋1)才重要。
當然,更重要的是,均州八景對大齊開國皇帝意義非凡,劉招孫的童年便是在八景之一的雁落蓮池旁渡過的,童年的記憶會伴隨人的一生。
所以,有朝一日武定皇帝重新返回故鄉,他沒有像項羽那樣“沐猴而冠”,也沒有像劉邦那樣演唱什麼大風歌,恨不能讓天下人都知道自己發跡了。
武定皇帝要賦予故鄉全新的意義,要讓均州古城在浴火中獲得新生。
這座已經有上千年曆史的鄂北小城,由此正式進入至暗時刻。
在道士們求仙不成,摔入萬丈深淵後,均州周邊一大批道士鄉紳,胥吏提點同時被逮拿入獄,遭受蓑衣衛嚴刑拷打,生不如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