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二年十一月下旬,戚金率五千精銳,渡過鴨綠江,第三兵團與趙率教所部合兵一處,組成一支近萬人的東征軍。
東征軍在新義州稍事休整,組成全新編製,大軍指揮權歸於戚金,正月初,大軍繼續向朝鮮王國南部州郡進攻。
戚金改變策略,放棄了第八兵團之前執行的斬首行動,不再選擇輕兵突進,直撲漢城,而是穩紮穩打,從平安道開始,不放過任何一個邊城小邑,每攻克一城,都要將城中頑固分子清理乾淨,將隨軍前來的遼東百姓安置妥帖後,才會繼續進攻下一個城池。
有時候,當屯田百姓人數不夠,需要從遼東臨時調遣時,東征軍便會就地休整,等待後方來人,有時候一等就是十數日。
這樣以來,第三兵團的前進速度等同於龜速,從十一月到來年三月,整整四個月時間,戚金指揮第八兵團戰兵,隻往前推進了三百裡不到(這是當初趙率教十天的進軍速度)。
這樣穩紮穩打,逐步消化的策略,於第一次東征時的狂飆突進,一日千裡,幾乎是兩個極端,朝鮮國王李倧對戚金的打法完全沒有脾氣。
準確來說,朝鮮軍是戚家軍的徒弟。
萬曆援朝戰役前後,對日作戰進入長期對峙階段,明朝方麵,為了儘量節省戰爭成本,組織朝鮮人就地屯田、開礦、練兵,協助這個不思上進的東國小藩長期對抗倭寇。當時派駐朝鮮訓練朝鮮軍的武將,很多都是戚家軍將領(當然也有劉綎)。
第三兵團的前身為第三千總部,老兵都是渾河血戰中的戚家軍,主官戚金更是戚繼光的養子,所以稱這支軍隊為半個戚家軍也不為過。
如今,師傅和徒弟在戰場上撞見,師傅還是從前那個師傅,而且比從前還要厲害,第三兵團的武備和戰法得到全麵升級,而徒弟,卻沿著明軍的老路,腐敗得一塌糊塗,吃空餉,文官歧視武將,簡直比明軍還要爛,如果不是倭國在後麵輸血,朝鮮早在第一次東征時就徹底崩潰了。
李倧沒有遊擊戰的概念,也沒勇氣和第三兵團硬碰硬,他隻能眼睜睜的看著齊軍一點點蠶食平安道卻無能為力。
期間,朝軍發動過幾場規模不大的反擊,試圖將正在平安道屯田的齊國百姓趕走,奈何他們攻城不力,野戰又不是齊軍的對手,每次主動進攻,最後都成了送人頭,幫著第三兵團刷戰績。
好在齊軍看起來不像要攻打漢城的樣子,至少他們遲遲沒有南下。
後來,李倧和他的武將們終於發現,劉招孫的軍隊,與其說是在打仗,不如說千裡迢迢跑來平安道屯田。
齊軍止步於平安道,哪怕黃海道大門敞開,他們也不去打,更彆說攻打漢城。
朝鮮國王調兵遣將,在南部精心布置了一個“長蛇大陣”,等著戚金南下,然而遲遲不能發揮作用。
朝鮮軍糧食一向很少,行軍打仗基本靠搶劫百姓,可是百姓搶一次就沒了,後麵征募來的士兵沒了糧食隻得鬨餉,幾次鬨餉後,李倧身心俱疲,終於放棄埋伏齊軍的妄想。
好在關鍵時刻,武定皇帝坐不住了。
劉招孫對戚金的龜速前進很是不滿,他連發數道詔令,命令第三兵團儘快攻占漢城,至少也要攻下平壤。
前線主帥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便宜行事,派出少股精銳騎兵由平安道南下,騎兵迅速擊穿朝鮮防線,卻止步於漢城,不再向前。
倒春寒來臨的時候,戚金以糧少兵乏為由,將騎兵全部撤回,回到大本營。
此戰,第三兵團隻損失數十騎,而朝鮮軍卻疲於奔命,自相踐踏而死者,何止千人。
不過,蓑衣衛、訓導官將前線發生的事情,詳細稟告給了武定皇帝。
武定皇帝勃然大怒,當著一眾文武大臣的麵怒斥道
“趙率教不行,戚金不行,第八兵團不行,第三兵團也不行,難道要派朝鮮人金應河去征服朝鮮嗎?”
太上皇這樣說當然隻是氣話,眼下他還可以調派東征的軍隊有第十兵團的鄭一石部,第六兵團吳阿衡部,以及第七兵團王增斌所部。
當然,這也隻是理論上可以,畢竟第六兵團是海軍,征服朝鮮這樣的接近千萬人口的大國,單靠幾千人的海軍登陸是無法實現的。
“你們說,下一步該如何?讓戚金繼續留在朝鮮嗎?”
洛陽福王宮正殿上,大齊王朝的文官武將分為左右兩列,噤若寒蟬的站立著,都不怎麼說話。
今天武定皇帝召集群臣前來,是為商議東征之計,齊軍前兩次對朝鮮的作戰都不儘如人意,至少距離太上皇心中所想的徹底征服朝鮮,還有很多差距。
趙率教東征取得一定進展,占據朝鮮北部五郡,兵臨漢城,然而由於輕敵和分兵,最終失敗,損兵折將不說,遺失戰馬兵器鎧甲無數,全部資敵;
第三兵團龜縮於平安道種田開礦,遲遲不肯南下,雖說占據優勢,然而與武定皇帝計劃的分兵合擊,摧枯拉朽,相差甚遠。
兩次東征,一勝一敗,算是和朝鮮打了個平手。
原本想著畢其功於一役,以一偏師不費吹灰之力迅速征服朝鮮,事實證明,是劉招孫過於樂觀了。
畢竟這一次對朝鮮,是征服,而不是擊潰,因此戚金和趙率教在戰場上麵臨的壓力,要比當年穿越者第一次東征朝鮮時的壓力大多了。
武定皇帝憤怒之餘,很快恢複了理智,他決定,要像隋唐四代帝王征伐高句麗那樣,不厭其煩的發動戰爭,持續不斷削弱朝鮮,直到最終將其吞並。
喜歡挽明從薩爾滸開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挽明從薩爾滸開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