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西風一直密切注意著蜀國動向,情報部彆動隊傳回的消息,他都會認真研究。
他雖然不再擔任左護軍,但那些人都是他一手帶出來的。按他的吩咐,蜀國傳回的情報,主要部分,他都得到一份謄抄件。
仔細分析了蜀國滅國全過程後,韋西風明白了整個中原曆史裡,把“大智若愚”四個字演繹到極致的人,非蜀漢後主、孝懷帝劉禪莫屬。
諸葛亮一死,劉禪就廢除丞相職位。
這樣做,表麵上有兩層意思1前諸葛丞相古今獨一,劉禪空置其位以示尊崇。2繼任者蔣琬上書,自認不及諸葛丞相之萬一,不配稱“丞相”二字。他隻敢居錄尚書事職務。
實質上,劉禪內心深處,是據此昭諭朝廷政策與諸葛亮切割。
主要特征有3
1劉禪從此掌握朝廷實權。
在此之前,諸葛氏好比霍光,後主仿若漢昭帝,甚至一不小心就成了昏帝劉賀。
2取消北伐政策。
軍隊主力撤回漢中和益州。北外圍隻留薑維率一軍遊弋,兵力上限是一萬。
3益州派開始進入權力中心。
東吳孫權繼位之初,就與本地派江東士族達成諒解,文官任命顧雍為丞相,武官重用生死仇家後裔陸遜。
所以東吳政權轄區內,孫權的宗室,在淮汜集團與江東士族間玩平衡,但隻有上層鬥爭,沒有底層起義。
而劉備蜀漢的搞法完全不同。荊州派+東洲派全力鎮壓益州派。
益州派代表的本地土著占人口總數60以上,而早期蜀劉政權的高層沒有一個是益州人。
這樣做的結果是本地百姓的利益沒有絲毫保障。重稅、頻繁徭役、抽丁入伍,百姓苦不堪言。
因此,益州西部、南部不斷發生起義、造反。
蜀劉政權南部、西部軍區,軍事任務就是專門鎮壓起義。
劉禪掌權後,開始吸納益州派人進入朝廷,甚至擔任高級職務。如光祿大夫譙周。
不過還沒來得及改善當地百姓對朝廷的仇敵印象。
就在魏國18萬大軍攻進了漢中後,蜀國102萬軍隊中,西、南兩地的軍隊14萬人也沒參加對魏軍戰鬥。
因為隻要他們一走,當地人必定趁機起義,攻占郡縣衙門,殺死朝廷官員。
這幾乎是不用懷疑的判斷。
諸葛亮死後至蜀國滅國這30年裡,是蜀國人民戰亂最少、相對幸福的30年。
韋西風對劉禪“大智”的判斷,並不是僅僅基於以上情況,而主要是基於劉禪的投降。
劉禪自己出城向鄧艾投降,並寫信給薑維、等人,命令他們投降時,真實局勢是
鄧艾率大約三萬精兵,繞開劍門關,走陰平小路,曆經千難萬險到達江由。隻剩一萬人左右。
之後,鄧艾降江由,克涪城、綿竹,直抵雒城,離首都(成都)不到100裡。
劉禪召集朝臣,稍微討論了一下,決定投降。
他命令張飛之子、鄧芝之子二人,捧著玉璽、降表,去雒城向鄧艾投降。
鄧艾十分高興,表示接受投降,答應向朝廷為劉禪請功。
劉禪得到鄧艾答複,便寫下親筆信,派人送往雒城、南中、江州、永安、劍閣、漢中等地,要求將士們向魏軍投降。
其實此時,鐘會的十幾萬大軍被薑維堵在劍門關外,要想入關進入益州,代價一定巨大。
鄧艾進入益州的軍隊隻有一萬左右。
益州區域,手中有兵、主張死戰到底的將軍有不少江州刺史諸葛瞻、劉安南將軍霍弋、北地王劉諶…
劉禪如果振臂高呼,天子為社稷而戰,鄧艾十之八九要玩完。
鐘會要破劍門關,再破成都,軍隊至少損失10萬。
那樣一來,劉禪一定青史留美名。
韋西風對劉禪的高度敬仰、佩服,正是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