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中,還在每天碼字更新的瓜,是一顆多麼勤奮的瓜啊。
但素,意外發生了。手機丟了,為了要更新,人家開價五百大洋。在十點多瓜才把一台連三百塊大洋都不值的手機拿回來了。越想越生氣。寫出來的亂七八糟。先來一章有點亂的科普文補上更新。不用看。我半夜重新發正文。】
古代戰爭中,主要分為野戰、城戰、水戰、海戰等。
今天瓜講的是城戰。
城戰的分類就兩種,攻城戰,守城戰。
通常攻城的難度遠遠高於守城的難度。
所以這裡特意講一講攻城戰跟守城戰。
攻城戰,以攻城的方式的來分,有偷襲,有突襲,有正麵硬攻等等。
瓜今兒個隻講攻城戰中最正規的那一款硬攻。
也可以說是堂堂正正的正麵的進攻。
第一,攻城先圍城。
圍城,顧名思義,指切斷被攻擊的城市與外界的聯係。也就是斷糧斷兵斷聯係的意思。
古代的城池,通常都有又高又厚的城牆,比較重要的城市,城牆的厚度甚至比高度還大。
比如西安的明代城牆,洪武二年開始修建,是國內唯一保存完整、規模最大的城牆。最大特征就是厚度大於高度。
高12米,底座厚度達15~18米。
周長近13千米,東西長34千米,南北寬26千米,分東、西、南、北四方,有4座角台,78座敵台,以及5000多個垛口。
這一圈又高又厚的城牆把城池保護了起來。沒有輕功或者遁地術,所有人都得老老實實的走城門進城,軍隊更是如此。
所以攻城主要也就發生在各個城門口。
圍城也同樣是主要圍城門口。
圍城的方式除了用人,還有用器械,跟大型基建。
攻方的隊伍還會用主攻、佯攻、掩護、側翼、蹬城、外圍、後勤等部隊左右縱深排列。
然後是叫陣、勸降等一係列政治攻勢。
比如在城牆外圍挖出一圈大大的壕溝,把整個城市都圍起來,然後再在壕溝兩側放上拒馬、勾刺等物,防止城內的人翻越。
有條件的土豪乾脆就在圍城的壕溝之外再修一堵牆,直接把整個城市再圍上一圈。
通常情況都是“圍三闕一”,給守方留有一條說不上是退路的退路。
城外守方布置的蒺藜、鹿角、陷馬坑攻方也要進行清理,為了順利跨過壕溝或護城河,也可能用到壕橋。
圍城後的第二步,是在城外現場構築起了望的高台。
這也是為什麼攻城需要征召大量民夫跟攜帶大量輜重的原因。沒有材料,沒有人,就沒有製高點。)
在某些特殊地形下,也可以登上附近相對比較高的地勢。
利用製高點,對城池內的人員調動,兵力多寡,守城器械的安排進行全方位二十四小時的觀察。
總之就是所有情況都要全麵搜集,再彙總到大營裡由專業的人員進行分析解讀。
通過分析,攻城方會將城池之外的隱藏的防禦據點逐一拔掉,進一步壓縮守城方的空間。
再接著是填平護城河。
這個需要安排大量的民夫躲在盾牌後麵,或者是在各種填壕車的掩護之下逼近護城河,用在邊上現挖回來的沙土將護城河填平至普通不會水的士兵都可以過河的狀態。
除此之外,攻城方還會在外城牆向城池挖地道。
一般地道並不能挖進城池內部,而是挖到城牆的基座底部,這可以造成薄弱位置城牆的塌陷。
前麵的這些準備工作全部做完,
才是試探性的推進攻城。
試探性的攻城不是大軍一擁而上,也不是幾個城門同時進攻。
通常每一個城門口能麵對麵打鬥的地方很小。
守城的人也不可能貿貿然出來單挑。
所以攻城的隊伍有主有次,隊伍的大小也是有多有寡。
攻方的士兵民夫在向城牆發起衝鋒的時候,會持相應的盾牌掩護自身,降低對方遠程打擊造成的傷亡;
攻方如擁有投石車、井闌等超遠距離打擊武器,還要配合對城牆上的守軍進行火力壓製。
最終的目的都是確保向城牆衝鋒的士兵遭到儘可能小的折損。
城牆之下後,兩種進攻方式。一種是對城門進行攻擊,另一種是用雲梯攀登城牆。
這才進入攻城戰最為殘酷的階段。
攻方雖然采取了前麵這一係列的措施,但是由於古代技術的局限性,高大的城牆仍然是攻城士卒們難以逾越的天塹。
主攻、佯攻、機動、騷擾等多個層麵的戰術,調動城內的守軍跟著你的節奏走而疲於奔命。
讓守方摸不清楚攻方真正的進攻方向。
這些隊伍在後麵大營將領的指揮下,不斷的尋找守城方的弱點,這個弱點可能是城門將領的,也可能是守城將士的,也可能是器械之類的不足。
攻城方在頻繁的試探中找出守方的弱點,在守方被攻方調動起來疲於奔命之後,攻城方會選定最終的突破方向,暗中蓄力準備雷霆一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集中所有的投石車全部對準一個城門城牆火力全開。全方位的雲梯登城也同步開始,一旦突破一點,立刻投入後續兵力進一步撕開對方防線上的缺口,同時也吸引更多的敵人來增援,間接削弱其他防線上的力量。而其他部隊則趁機從防禦薄弱的地方實現多點突破,然後再將敵人分割瓦解,使防守方徹底崩潰!
基本上隻要有一個城門破了。
這座城池就極少有反敗為勝的可能了。
從守城一方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