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爹那會必然也是有高人指點。”
張欣這一句話,突然就又提醒了朱棣一次。
他當年不是太明白先帝為什麼要在一本律法書上花那麼大的精力。
為了老百姓求告有門,也不止是律法這一條路。
現在可算是懂了。
好家夥,他爹用一本律法書,牽製了文臣二十幾年。
雖然他爹的出發點主要是為了百姓,但提議他爹做這個事的人,未必不是跟他現在一樣的原因。
一個隻會打仗的大老粗,要怎麼坐穩這個江山,可太講究方式方法了。
“能得天下必然是有原因的。
爹修律法,咱就修除了律法之外的百家之書吧。
前元這百年間,多少前朝的書都失傳了。
太可惜了。
民間興許還有藏起來的孤本。”
即便單純修書,徐氏也是向往的,幾千年的傳承,萬萬不能斷在大明朝,那可就成了千古罪人了。
“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隨便說一個,就夠幾十年研究了。”
張欣瞅準時機,又提議。
“經史子集更重要一些吧?”
朱高熾沒想到張欣的想法這麼大,隻是有點跑偏。
“當文人的,他們本來就是經史子集學得好才考出來當官,那不是成了送分題麼?
沒幾個月就修完了,那不是純純的給他們加了聲望?”
張欣反問。
著書立學,文人的夢想。
更彆說是皇家張羅的公費著書了。
沒難度,那就拖不了人家多少時間,也占不了人家多少精力。
“對,欣兒說得對,最好是咱也不說最終要啥樣的,讓他們發揮著來。
做完了,皇上一否二否三否,再一加二加三加。
任誰也不想半途而廢。
夠這些好沽名釣譽的人折騰十幾年了。而真正愛書的人,修幾十年他們都願意。
皇上指定一個領頭的,再讓他張羅人一起修。
這誰能進,誰不能進,終歸這人心,就不齊了。
到時候就能各個擊破。”
徐氏摸了摸張欣的腦袋大表讚賞,還笑得特彆的壞。
“我的皇後威武!!!”
朱棣拍案叫好。
“娘千秋萬代——”
張欣趕緊也奉上最新鮮的馬屁。
公爹登基後修的這套書,各個類彆,張欣都記得很清楚,成書之後,文人簡直都瘋了。
評價高得不能再高了。
內容裡的經史子集的不用特彆說,都是文人們的看家本領。
她提的這幾個,則更有利民生民計。
上輩子的這會,徐氏在,張欣僅僅是對朝政沒什麼認識的皇家媳婦。
沒有參加這種跟朝政有關的家庭小會。
對於公爹讓人修書這事還詫異了許久。
明明不是很待見文人,居然就用了那麼些文人來給皇家乾活,好吃好喝的供著。
那些文人裡麵不乏有蛐蛐公爹是謀反上位的刺頭。
解縉一開始那會,拉起了上百號人,夜以繼日地,翻古籍,搜資料,乾了快一年,編了一本叫《文獻大成》的初稿。
解縉極其得意,趕緊拿去跟公爹獻寶來著。
結果公爹隻說了一句“還差點意思。”
也沒具體說明差哪裡了。
後來好像是朱高熾去給解縉答疑解惑,還順便徹底激起了解縉的鬥誌。
為了讓皇帝心服口服,解縉後來整合了足足有兩千一百九十六人,把姚廣孝、鄭賜、劉季篪這些人通通薅了進去。
整整乾了七年,才弄出了可以傳世的《永樂大典》。
原來,這是婆婆出的主意。
沒記錯的話,這可能是婆婆最後給公公的永樂朝墊的基底石。
就一部《永樂大典》,讓公爹在文人的心裡麵位置上升了不少,不再是一個純粹的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