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大行商要的香蕈量大。
這大單的買賣,官衙兩邊都可以收稅,汝城官衙的人也很重視。
當初大行商要采購香蕈的消息也是衙門的人去通知山裡的農戶。
山裡出來一趟不容易,遠一些的農戶把香蕈送過來的時候,大行商已經走了。
農戶們怨聲載道,聚集在衙門門口鬨事。
老百姓鬨事,這對於當地官衙的人來說,影響政績,還容易導致更大的衝突。
於是衙門的人,就派人去追大行商,還聯係了彆的小行商看看有沒有人來采買。
商人之間,自有消息來源。
汝城這樣的情況,一點誠信不講,還貪得無厭的農戶,小行商沒人願意來。
大行商則表示香蕈他確實還要,但品質不保證,低價賣給他他都不要。
而且他不想再跟那些坑人的農戶打交道了。
一籌莫展的時候,有人給出了一個主意。
讓另外一個當地人張三來收香蕈,收好了,再直接按大行商的買價把香蕈賣給大行商。
這位張三,是當地的地頭蛇,黑白兩道都赫赫有名。
衙門一找上張三,張三就接了這活。
最後,張三以原來香蕈賣價的一半,買斷了香蕈農戶所有的香蕈,並且還是不帶把兒的。
轉頭由衙門的人牽線,按著大行商的采買香蕈的價把所有的香蕈給了大行商,並約定以後每年都按這個價格交易。
大行商最後拿到了他要的香蕈。
衙門平息了一場鬨事,促成了一單生意,收了該收的稅。
張三,一進一出,淨賺八成。
香蕈農戶,竹籃打水一場空,不但當年賤賣了香蕈,還讓張三盯上了,從此香蕈隻能低價賣給張三。
“老師讓我們想一想,這個故事裡,我們都看到了什麼?要是我們,會怎麼做?”
朱瞻基很習慣老師們這種講課的方式。
“你們答了什麼?”
徐氏一邊聽故事一邊皺眉頭。
幾個小孩很雀躍,連說帶比劃的,有說張三李四是壞蛋的,也有說農戶是壞蛋的。
帶著朱安樂跟朱智明還有韋氏跟朱高煦都加了進去,紛紛開始發表意見
“大行商有點傻,這鄉下人工不貴,剪掉香蕈把兒不難。”
“對啊,他要那麼多,加三成的價不劃算,還養大了農戶的胃口。”
“我倒覺得行商沒錯,本來東西就是優質優價,隻是窮山惡水出刁民,把送上門的好事給折騰沒了!”
“那不是,從第一次收到那帶把兒的香蕈,就拒絕,後麵的事不會發生。底線一打破,就沒有底線了。”
“姑姑說得真對,我也是這麼想的。”
“大行商沒有堅持底線,導致了後麵的不順。衙門也不行,既張羅了,怎麼就沒有張羅到底。任農戶糟蹋汝城誠信。這汝城,在行商處,經此一事,口碑必然極差。”
“要是我去,乾他!”
“大行商就幾個人,農戶很多,打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