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楊大人好像沒吱聲?”
張欣又問。
“他們吱什麼聲?自然有像解縉這樣的愣頭青打前鋒。”
朱高熾笑。
“呃,解縉算愣頭青?”
張欣沒想過解縉在朱高熾嘴裡居然是個愣頭青的評價,解縉的家眷被流放到遼東還是朱高熾繼位後下詔遣返的呢。
“嗯,人是挺聰明的,但也挺愣,他跟我爹內閣這群人吧,不一樣。”
朱高熾說起解縉,都想笑。
這位啊,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皇祖父在位的時候,他當庭指責皇祖父不該濫殺功臣。
皇祖父有幾分看重他的時候,他就嘚瑟了起來,對同僚各種傲慢加無禮。
到後來更是上疏為李善長鳴不平,把皇祖父給整無語了,把他送回了老家修書,讓他十年後再重回朝堂。
皇祖父就差直接說他愣頭青得回爐重修了。
可修書十年以後,解縉歸來還是解縉。
朱棣第一件事還是讓他修書,修《太祖實錄》,這是老本行,解縉乾得不錯,被朱棣表揚了,於是尾巴翹了。
在朱棣麵前把翰林院裡的人挨個點評了一頓。
蹇義雖然天資厚重,但是沒有主見;
夏原吉雖然有品德、有氣量,但是卻不疏遠小人;
劉俊雖然有才乾,卻不夠仁義;
鄭賜雖然是君子,但是才乾不足;
李至剛趨炎附勢,雖然有才華,但是品行不端。
這麼得罪人的事情都乾得出來,連朱棣都是佩服的。
這次朱棣要征安南,他又跳出來了。
他覺得自己深知安南風土民情,認為應以教化為上,當庭反對朱棣出兵鎮壓,而且還拿著皇祖父將安南列為不征之國說事。
朱棣當時就把解縉貶了,讓他去廣西做布政司參議,一直跟解縉不對付的李至剛趁機彈劾,好了,連參議都沒得做,解縉成了安南督餉——從廣東化州押運糧餉至安南。
從內閣重臣到押運糧餉,這掉的可不是一級半級那麼算的。
唉,算了,到時候提點他幾句,還是繼續修書吧,反正去年一年這位修的那本《文獻大成》,實在是太簡單了。
他急於求成,壓根沒領會朱棣要他修書的內在意義。
這樣一本速成的書,哪有什麼可以被後世稱頌的,文治武功,瘸一條腿可怎麼行!
得把書修得,隨隨便便拿一冊出來能當板磚用才是王道!
“板磚。。。”
張欣默了。
所以這才是後來《永樂大典》的修得那麼厚的原因麼,真的隨便拿一本就能拍死人的大部頭。
“解縉還是挺有才的,也不是江南那些世族能把握的,正好歸皇帝用,挺好。”
朱高熾挺樂觀的。
這會的內閣裡,也不全是有背景的人。
而且,他們胳膊扭不過他爹的大腿。
這安南說打,不就動起來了麼。
他考慮的更多的是,把安南用起來,開了海禁,現在隻有三個市舶司是遠遠不夠的。
安南加一個,北邊他還想加一個。
李景隆現在還在日本。
張昶倒是回來了。
說李景隆跟日本的皇室跟將軍府的人打的火熱,銀礦這事,也有了點初步的線索,所以乾脆這次不回來,帶著兩千人在日本逗留。
這會,朝廷錢,糧,兵,什麼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