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一度懷疑,婆婆沒了以後,公爹就是覺得了無生趣,隻能拉人出去打獵散心。
因為是打獵散心。
五次親征,戰果其實並不赫赫。
一征,目標韃靼,韃靼部聞風而逃,明軍隻遇上零星的遊虜,斬獲百餘人,胡寇數人及羊馬輜重。
二征,目標瓦剌,三萬瓦剌軍與明軍硬剛,明軍數位大將陣亡,最後靠著火炮。殲滅數千人,俘虜十幾位瓦剌王子,重創瓦剌部的同時,明軍也損失慘重。
三征,目標兀良哈,兀良哈部避而不戰,棄輜重牛羊馬駝逃命遠遁,追擊斬殺兀良哈部數百人。
四征,還是兀良哈。兀良哈部依舊避戰,追擊途中韃靼部被兀良哈部擊潰,率軍來降。
五征,目標韃靼,韃靼部遠遁答蘭納木兒河,開始“敵進我退”的戰術,沒有任何遭遇戰。
五次親征,總的算下來,沒乾掉蒙古這三部多少人。
韃靼,瓦剌,兀良哈,這三部本來自己就打得熱熱鬨鬨的。
哪怕公爹不去,他們三部自我消耗得非常好,哪一部也沒有獨大的可能。
公爹加進去以後,本意是三家都打,不讓一家獨大。
但實際上,反而有點像是打破了這個平衡。
公爹時常帶人出去溜達的那會,對漠北的震懾是有的,但這種震懾力隨著公爹崩逝,慢慢的就煙消雲散了。
瞻基登基以後,棄地這事,跟她反反複複的聊過。
大明朝以農耕為立國之本,長期深入漠北作戰,國家吃不消。
幾十年的積攢,財力人力物力,最多也就隻夠一代君主去開疆拓土。
劉邦、呂雉、漢文帝、漢景帝,幾代人積累的“財富”,漢武帝一朝就花光,“文景之治”一去不複返。
隋煬帝楊廣,得益於“開皇之治”的繁榮,屢次出兵高句麗、突厥、吐穀渾、薛延陀,結果丟失了江山社稷。
唐玄宗李隆基,得益於幾代人的財富積累,奉行開疆政策,結果兵疲民困,釀成“安史之亂”。
因為這些前車之鑒,瞻基傾向於宣德朝還需要再積累沉澱。
所以宣德朝收縮了防線,讓國內的富裕起來再說。
當然,那會朝廷上沒有人支持開疆辟土,文官話語權極大,也是瞻基決定沉澱的主要原因。
張欣這會,就有點矛盾。
國內這會要說富裕,那不可能。
隻能說這幾年國庫有了白銀墊底,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了一些而已,京城的皇城還在蓋著,地方建設也在陸續展開。
開疆辟土一事,在經濟上還是有點窘迫的。
朱高熾現在在公爹跟前能說得上話。
那麼是不是勸一下公爹,先停一下打漠北的步伐,大力搞搞民生?
上輩子那樣,幾年存一筆錢,存一批糧食,出去打個月,糧食用光了就得班師回朝。
打個百八次,也打不出個結果來。
不如不去。
重兵壓著防線一點點往外推,可能還比較有用。
不過張欣更傾向於,打就傾儘全力打,直接打到服。
韃靼,瓦剌,兀良哈這三部,如果能為明朝所用,那才是開疆辟土的利器。
韃靼部代表蒙古本部,號召力很強。
瓦剌的重甲騎兵單兵戰力最強。
兀良哈部,驍勇善戰,蒙古騎兵的精銳,多出自兀良哈部,當年橫掃歐羅大陸的速不台、兀良合台、阿術,祖孫三代名將,都是兀良哈部的人。
對了!真蠢!
張欣暗罵一聲自己!
差點忘了最重要的神機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