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建山很讚同周喬的這個觀點。
“說得對!我很認同你的觀點,而且,自打這批鐵皮棚子出現之後,這裡的服裝還從零售走向了批發。前兩年一個攤兒上拿十條就算大戶,進棚以後直接翻番兒了!
還有原來的那些商販中,就屬冀南省和津門的比較多,這兩年我到那溜彎去瞧,好家夥,全國各地哪地都有!尤其江浙,南粵最多,再者就是你們關外人,來的也不少。”
“大爺,您不愧是世家子弟,懂得真多!”
周喬並不是故意在拍馬屁,作為一個開麵館的外行人,能懂得這些確實很不易。
有的人會說,他住這一輩子了,家門口那點事還能說不明白?
其實也不然,有的人也活了一輩子,照樣連油菜和小白菜都分不清。
難道不是麼?
關建山讓老伴在後廚坐了開水,他一邊泡茶,一邊回答周喬的問題。
“彆說,這事我還真知道。有一回我提著鳥籠子去溜彎,有一個南方小夥兒想買一套煎餅果子,他掏出來一張大百零來,人一看他這是想破零錢啊,就說啥也不賣他。
一是早上剛來還沒掙那麼多呢,二是萬一碰上假錢,這一天不白乾了嘛!”
“我瞧那小夥子也不像壞人,乾脆,我掏了八毛給他買了一個。然後,我們倆就跟那花壇邊上一坐,邊吃邊聊,打這起我才知道,他就是從江浙來倒騰服裝的商販。”
據他說,最開始賣的服裝,大部分都是自己加工的。
自家做不過來,就再雇幾個人,裁縫加工一體化。
頭天晚上做好,第二天早上拿到這來批發。
自那以後,所謂的小作坊式加工服裝,已經遠遠達不上客戶的要求了。
於是,他就開始從羊城、莞城、五邑一帶的服裝廠家或銷售商那裡訂貨,運到京城來批發。
用他們的話講,這叫從南方“打貨”。
更有做得早的,做得好的商販,人家已經開始自己投資建廠了。
這些貨通過“動批”這個“中轉站”,會流轉到全國很多城市,當然還是以北方城市居多。
也有很多就停留在京城本地的商場或市場裡銷售。
例如東四的隆福寺,前門的大柵欄,王府井東安商場,西單商場等等,都有動批的貨。
不得不說,跟關老爺子聊天,確實很漲見識。
他們就這樣一直聊到了晚上七點多。
因為明天要起早去拿貨,周喬和蔣苑隻得離開麵館,回到招待所休息。
掏出下午的那張橫格紙,她倆對床而坐,開始商量究竟該抓誰的家貨。
“咱倆誰先說?”
周喬,“學周瑜和諸葛亮,寫手上一起說。”
幾秒鐘後,她倆一起舉起手掌。
說不好是巧合還是默契,兩個人同時穿的都是毛呢大衣。
本以為還要商量一會兒,結果一分鐘不到,就這麼愉快地決定了。
早知道就不費那事,還記了那麼一大篇子。
接著她倆又研究了一下數量,周喬決定這次就隻抓二十件回去試試水。
一來是怕市場接受度低,家裡儘量不再壓貨了,資金再不回籠年後進春裝就成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