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太傅便以其淵博的學識、高尚的品德和深沉的智慧,用心地教導著小小的皇甫翰。
始終如一地向皇甫翰傳授為人處世最為重要的品質——正直。
太傅常常語重心長地對皇甫翰說道“翰兒,正直乃立身之本,無論處於何種境遇,麵對怎樣的誘惑與挑戰,都必須堅守心中的那份正義。
不可因私利而歪曲事實,不可為權勢而放棄則。
隻有秉持正直之心,才能贏得他人的敬重,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穩當、走得長遠。”
同時,太傅還不遺餘力地向皇甫翰灌輸仁義之道。
太傅會講述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皇甫翰深刻體會仁義的力量。
“翰兒啊,仁義是待人之根本。要有仁愛之心,關愛百姓,關心他人的疾苦與冷暖。
以義舉行事,遵循道義,不做損人利己之事。
隻有以仁義為本,方能凝聚人心,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
此外,太傅更是傾儘心血地向皇甫翰傳授治國之策。
他鑽研曆史典籍,分析曆朝曆代的興衰成敗。
太傅耐心地為皇甫翰講解“翰兒,治國之策至關重要。
要以民為本,關注民生,輕徭薄賦,讓百姓安居樂業。要選賢任能,讓有才能、有品德之人在合適的位置上發揮作用。
隻有掌握了正確的治國之策,才能讓國家繁榮昌盛,讓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
皇甫翰從小就聽從太傅的話,父皇也時常教導自己要勤勉好學、心懷天下。
在太傅的悉心教導和父皇的嚴格要求下,皇甫翰逐漸成長為一個睿智、沉穩的少年。
他每日早起誦讀經典,研習治國之道,對於太傅所傳授的知識,總是反複思索,力求融會貫通。
而每當父皇與他交談時,他都會認真聆聽教誨,將父皇的每一句話都銘記在心。
隨著年齡的增長,皇甫翰開始參與一些朝政事務。
他憑借著自己紮實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提出了許多中肯的建議,得到了朝中大臣們的認可。
侯府李家女兒終於成年,自己要娶回來做側妃,但侯府的兩個女兒卻換了人選。
對於李若依皇甫翰是有好感的,就按照流程娶了她,兩個人倒也過得和諧。
讓皇甫翰沒有想到的是,隻因自己沒有子嗣,父皇就廢除了他的太子之位並將他圈禁起來。
皇甫翰滿心的委屈與不解,他不明白多年來自己的勤勉與忠誠為何抵不過一個子嗣的問題。
他回想起曾經在書房中與太傅探討學問的專注,以及父皇曾經的期許與教誨,心中湧起無儘的悲涼。
他明白,父皇的決定或許有其不得已的苦衷,畢竟國家需要一個有繼承人的君主來穩定大局。
回到府裡,皇甫翰望著滿府的女眷,心中卻不想讓她們陪著自己陷入這圈禁之境。
他深知圈禁生活的艱難與困苦,不願這些女子的青春與未來就此埋沒。
於是,他給了她們選擇,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所有人竟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離開。
隻有剛進門不久的李側妃卻毅然決然地願意留下。
皇甫翰看著她那柔弱的模樣,心中滿是不忍。
她這般柔弱,怎麼可以陪著自己在這圈禁之地受苦呢?皇甫翰試圖勸說她離開,尋個更好的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