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裡揚對裡奧的態度,每個月都在改變。
在抵達河灣之前,他隻把裡奧當做一個小蠻子,當做自己排頭兵。
冷血一點的說,即便是消耗掉了也無所謂。
久經戰場的人,心態和常人根本不同。
人命在烏裡揚的眼裡並不重要,哪怕對方是自己非常看中的後輩。
死了就死了,隻要死的有價值。
回到村子後,被他看重並認真調教的年輕後輩,不隻有裡奧和維奇,隻不過這兩年裡都死的差不多了。
這些人的死亡,給剩下的村民帶來了活命的機會。
以之前的惡劣情況來說,死一個族人,就能救九十九個族人,怎麼看都是劃算的。
不僅是烏裡揚,就算是死者的家屬,也都覺得很值。
但到了河灣後,裡奧在一次重傷瀕死之後明顯開竅了,終於懂得用腦子做事,而不是用腦門做事。
這時候烏裡揚開始改變之前不管不顧、放任自流的態度,開始對裡奧指手畫腳,動輒打罵。
這是因為他有了更多的心思,不再將裡奧當做一個戰鬥消耗品。
他開始指望裡奧能夠學會一點軍事常識,成為一個合格的民兵團長,給自己和族人更大的幫助。
等到裡奧幾番戰鬥大勝而歸,每次重大決策,也都提出了不錯的建議,烏裡揚才將他當做繼承人看待。
這個時候,他說話做事,都開始和裡奧討論溝通,而不是像以前一樣,習慣將裡奧的話不當一回事。
到了現在,他已經可以放心讓裡奧去獨當一麵了。
這個心態變化的過程,看起來很複雜很漫長,其實不過是半年而已。
半年時間,狗頭人都成熟不了這麼快!
其餘的村民,也是同樣的心態,最開始裡奧想乾什麼,被指揮調動的民兵和村民,都會先等烏裡揚點頭,一些人還會產生質疑。
現在,裡奧一聲號召,村民們根本什麼都不問,拎著吃飯的家夥就跟上去了。
有一百士兵和五百人勞工在手裡,裡奧有了做事的底氣。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賑災光靠救濟是沒用的,不如以工代賑。
但是在古代,以工代賑的次數遠不如直接開倉放糧。
不是古代的官老爺笨,是沒這個條件。
以工代賑隻能在小範圍的饑荒中運用,比如這個省鬨饑荒,但隔壁省有糧食,短時間內有底氣補充大量的外來糧食。
不然工程一動,食物消耗翻幾倍,本來就是饑荒時期,以工代賑不僅勞民傷財,反而還加劇了災情。
除此以外,還要有強大的組織力,執政者上能夠管得住小吏的手,下也能管得住工地的流民。
不然分十個官吏賑災,九個隻想著怎麼撈一筆。
不貪汙是不可能的,哪怕被流民造反,被上官砍頭,也要貪!
十八年後,還是一個好貪官!
十個工頭,九個怎麼想著拉幫結夥,聚嘯山林。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不如直接造反等招安。
十八年後,還是一條好漢!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以工代賑的記錄,往往出現在王朝的初中鼎盛期,而在王朝末年卻是清一色的開倉放糧。
伊森波爾的領主們不想吃一波流民紅利嗎,不想趁機發展領地,擴張地盤嗎?
他們不是不想,是沒這個執行力。
經營能力差一點的領主,自己的領民都管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