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兒不花,答答裡帶人,元將,初為宿衛。率兵赴襄陽,與宋將範文虎大戰於灌子灘,取勝。後從伯顏伐宋,在陽羅堡大敗宋將夏貴。沿江東下,取建康、平江、臨安等地,又入福建、廣東。追宋將張世傑於香山島,獲眾數千。因功為中書左丞、都元帥等職,封淮王,諡忠襄。
哈剌章,一作哈喇章、加剌張,蒙古蔑兒乞人,是元順帝時丞相脫脫之長子,少年時受教於南人學者鄭深,鄭深“教以書詩。脫脫被奸臣哈麻矯詔殺於阿輕乞之地,哈剌章及其兩個弟弟也被流放,哈剌章被安置於肅州。後來,恢複了脫脫官爵,哈剌章先被授予中書省平章政事,封申國公,分省大同。明軍逼近大都,元順帝欲棄城出逃,哈剌章力諫不可,“大意謂賊已陷通州,若車駕一出都城,立不可保,金宣宗南奔之事可為殷鑒,請死守以待援兵”。但順帝不聽,而後他隨順帝北奔上都,哈剌章在隨順帝出逃期間,力圖恢複大元江山,先請求順帝召擴廓帖木兒入援,後又計劃聯合西北藩王反攻大都,但順帝鑒於阿魯輝帖木兒事件而恐懼西北諸王,故遲遲無法展開。後來哈剌章隨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從應昌逃走,並成為北元的重臣,曾屯兵沈陽,並參與1漠北會戰,哈剌章被明將藍玉擊敗,獲其部下軍士戶,馬駝餘匹,後來他的子侄紛紛歸降明朝,但他仍然在騷擾明朝邊境。
陸居仁,字宅之,自號巢鬆翁,又號鬆雲野褐,瑁湖居士,鬆江華亭人。泰定舉人,隱居不仕,教授以終,與楊維楨、錢惟善相唱和,與楊維楨、錢惟善合葬於乾山,人稱三高士墓。
錢惟善,字思複,自號心白道人、武夷山樵者,錢塘人。參加江浙省試,考題為《羅刹江賦》,當時應考者達3000多人,都不知羅刹江出處,隻有惟善引用枚乘的《七發》證明錢塘之曲江,即為羅刹江,大為主考官稱賞,因而名聲遠揚,自號曲江居士。張士誠占領江浙後,退隱吳江筒川,後又遷居華亭,明洪武初年卒,與楊維楨、陸居仁合葬於乾山,人稱三高士墓。惟善長於《毛詩》,兼工詩文。有《江月鬆風集》12卷傳世。又兼長書法,作品有《幽人詩帖》、《田家詩帖》等。
欽察·答納失裡,欽察部人,太師、太平王燕帖木兒的女兒,元順帝第一任皇後。其兄禦史大夫唐其勢因謀叛亂被殺,其弟塔剌海因牽連密藏後宮,皇後用衣服掩蔽,其弟被發現後,答納失裡被趕出皇宮,在開平民舍被丞相伯顏用酒毒死,時年約16歲。
貞裕徽聖皇後,名邁來迪,罕祿魯氏,郡王阿兒廝蘭之後裔。祖名阿裡術兀,父名帖木迭兒,元明宗的皇後。她不知何時嫁給明宗,為周王妃,生下元順帝就去世了,元惠宗即位,追封諡號貞裕徽聖皇後。
張阿元,女。元順帝妃,為麗嬪。性機敏。
周伯琦,字伯溫,號玉雪坡真逸,饒州鄱陽人,元代書法家、文學家。以蔭授南海縣主簿,後轉為翰林修撰。招識平江張士誠拜江浙行省左丞,留平江者十餘年。
朵兒隻,脫脫的兒子,元朝中書左丞相。
寬徹普化,是世祖之孫,鎮南王脫歡子也,封威順王,鎮武昌,賜金印,撥付怯薛丹五百名,又自募至一千名,設王傳官屬。
燕帖古思,元朝皇子,孛兒隻斤氏,是元文宗圖帖睦爾與卜答失裡皇後所生的次子,曾用名古納答剌。元順帝登基後,權臣伯顏與卜答失裡合謀,欲擁立太子燕帖古思為帝,政變失敗後燕帖古思被流放高麗,途中遇害身亡。
阿魯圖,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元順帝執政時期,中書右丞相蔑裡乞·脫脫因病辭職,由阿爾拉·阿魯圖繼任中書右丞相。
彆兒怯不花,字大用,燕隻斤氏,元朝丞相,在任救濟災荒,竭力安撫地方百姓,後被貶。
奇轍,蒙古名伯顏不花,奇氏被封為第二皇後後,為行省叅知政事、德城府院君、後封為政丞大司徒,後謀反,最後被恭湣王滅族。
奇轅,奇氏被封為第二皇後後,被任為翰林學士、德陽君。奇轍謀反失敗被牽連,被恭湣王滅族。
奇輈,奇轍謀反失敗被牽連,被恭湣王滅族。
奇輪,奇轍謀反失敗被牽連,被恭湣王滅族。
柳貫,字道傳,婺州浦江人,元代著名文學家、詩人、哲學家、教育家、書畫家。博學多通,為文沉鬱春容,工於書法,精於鑒賞古物和書畫,經史、百氏、數術、方技、釋道之書,無不貫通。官至翰林待製,兼國史院編修,與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黃溍並稱“儒林四傑”。
陳仲仁,江右人,官至陽城主簿。善山水、人物、花鳥,嘗與趙孟頫論畫法,孟頫多所不及。
楊基,元末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嘉州,大父仕江左,遂家吳中,“吳中四傑”之一。曾入張士誠幕府,為丞相府記室,後辭去,明初為滎陽知縣,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後被讒奪官,罰服勞役。死於工所。楊基詩風清俊纖巧,其中五言律詩《嶽陽樓》境界開闊,時人稱楊基為“五言射雕手”。少時曾著《論鑒》十萬餘言。又於楊維楨席上賦《鐵笛》詩,當時維楨已成名流,對楊基倍加稱賞“吾意詩境荒矣,今當讓子一頭地。”楊基與高啟、張羽、徐賁為詩友,時人稱為“吳中四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陳祖仁,汴梁人,字子山,左榜狀元。授翰林修撰、同知製誥,兼國史院編修官。累官翰林院直學士、侍講學士、中書省參議。帝欲重修上都宮闕、大興工役。陳祖仁上書進諫上都被毀,皇帝日夜痛心,“然而當今四海未清,瘡夷未治,而倉庫空虛、財用將儘。驅使疲憊之民賦大役,使田耕荒廢,不異於扼其吭、奪其食而速其斃。”今日當務之急是恢複民力。願皇帝“親賢臣、遠邪佞,賞罰分明以驅動能士,達到國家治理為宜。”帝讚賞而采納。
陳祖仁任侍禦史,彈劾宦官不法,疏諫太子外接不法,觸怒皇上。放外任甘肅行省參知政事。任山北道肅政廉訪使。後任國子祭酒,又任樞密副使,因多次上疏言軍政利害、未被采納而辭職。後被召回,曆任翰林院學士,中書參知政事,太常禮儀院使。上書薦舉擴廓帖木兒以救朝廷危急,未被采納。次年,奉命守太廟神主。明軍攻破京城,陳祖仁死於亂軍之中。
陳祖仁,負氣剛正,坦誠進言,儘職儘責。其學識博而精、才學通達,能詩文,文質樸而詩清麗,為世人稱道。
王守誠,字君實,元朝文學家,詩人,太原陽曲人,氣宇和粹,性好學。出為西台禦史,除奎章閣鑒書博士,拜監察禦史,山東廉訪司僉事,累官禮部尚書,擢中書參議,調燕南廉訪使。曾與修《經世大典》以及遼金宋三朝史,在當朝影響頗大,詩文傳世不多,《元詩選·癸集》丙集存其詩二首。
王懋德,字仁父,山東省高唐縣清平鎮石門村人,外貌偉岸,韜略內藏。由憲府禦使台中書椽升戶部主事,後又任南行台監察禦吏、內台禦吏、都省左司都事,禦使台都事、河南和燕南廉訪司副史。改任詹事參議、遷中書、拜治書侍禦吏,此後又改任淮西廉訪使,江浙行省參知政事,又奉召任資善大夫、禦吏中丞,拜中書左丞。
唐其勢,元朝大臣。飲察人,燕鐵木兒之子。順帝妥懽帖睦爾即位,任禦史大夫,拜中書左丞相,其妹伯牙吾氏立為後。時伯顏以迎立順帝為功,專權跋扈,他很忿怒地說“天下本我家天下,伯顏何忍而位居我上。”六月,乃與其黨聯合謀叛,遂率勇士突入宮內,被伯顏所擒,結果他和伯牙吾氏同被處死。
泰定帝卒,與父兄擁立文宗圖帖睦爾即位,連敗上都兵,賜“答剌罕”號。時伯顏以迎立順帝為功,專權跋扈,他很忿怒地說“天下本我家天下,伯顏何人而位居我上。”六月,與叔答裡等謀廢順帝,擁立諸王晃火帖木兒,率兵犯闕,被右丞相伯顏所擒,他和伯牙吾氏同被處死。
吳直方,字行可,婺州浦江人,元代官員、名儒,元末著名學者吳萊之父,名臣脫脫的啟蒙恩師,官至集賢大學士,作為脫脫的顧問,對元後期政局頗有影響。
李齊,祁州蒲陰人,字公平,左榜狀元。年少家貧,勤奮求學,工於辭章。應試得中漢、南人榜進士第一名後,授承務郎。曆官僉河北淮西行省廉訪司事,移知高郵府。為政有聲名。
盜突然闖入府驛站,掠十二馬而去,李齊奮起,追而殺之。州民秦觀保造兵仗武器,企圖進行搶劫掠奪。被李齊抓獲誅殺。張士誠作亂破泰州城,河南行省派遣李齊前往招安,被張士誠扣壓,久而久之,賊內訌,李齊得以返回。
不久,張士誠又起事,殺參知政事趙璉,劫財掠民,攻破興化。使李齊出守甓社湖。張士誠攻破高郵城,李齊回救,遭賊閉門相拒。皇詔凡叛逆者赦之。張士誠聲稱“李知府來,乃受命。”李齊受命於行省,前往,一到便被下獄。張士誠本無降意,故意拖延,官軍攻城。賊以李齊為質,讓他下跪。李齊叱道“吾膝如鐵,豈肯為賊屈!”張士誠怒而強扼使其跪,李齊挺立而被拉倒,繼而被捶碎膝而後剮死。人們論道元科舉三魁泰不華沒於海上,李黼隕於九江,李齊死於城上,皆不負所學。
伍宗堯,清流縣城關人。家世嫻熟武略,宗堯自幼習文練武,及長,嫻熟兵法。清流縣農民起義軍領袖曹福山、馬文甫率眾起義,人民雲從響應,陳友諒建國號曰漢,遣大將鄧克明統率三路軍隊入閩,進逼清流,直抵近郊。鄉人力請宗堯為首領護城衛鄉。宗堯大義凜然,親率士卒陳設方略,與鄧軍決戰。鄧軍圍清流月餘,久攻不克,便派人進城勸降。宗堯麵對勸降的使者慷慨陳詞“全城百姓嚴陣待敵,不勝則死,有何降之理?”其子希稷、希明、希周、希孔奮然振臂“父親寧死於忠,不肖之子難道不能死於孝?”拒絕勸降。翌日,宗堯及其4子率守城兵士與鄧軍決戰。清流孤城,無後援之兵,無資助之糧,僅憑素無訓練之眾,宗堯父子5人一腔忠憤身先士卒,終死於難。家仆進安、堂弟宗勝、宗旺等前仆後繼,率眾0,再與鄧軍死戰。未幾,鄧軍倉皇逃竄,縣城賴以保全,人民得以安康。縣人懷念宗堯父子一門忠烈,自捐錢物在城東龍津橋尾興建忠烈祠,奉祀宗堯父子,享受春秋二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