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洪武文臣——劉璉、胡翰、宋慎等_史事講將1三國明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史事講將1三國明 > 第五章 洪武文臣——劉璉、胡翰、宋慎等

第五章 洪武文臣——劉璉、胡翰、宋慎等(1 / 2)

劉璉,字孟藻,浙江青田人,劉基之長子,詞旨高雅。而運思深摯。著有自怡集一卷,《四庫總目》行於世,江西布政司右參政,為胡惟庸黨所脅,墮井死。

胡翰,學博無所不究,為文章明潔簡峻,論議出人意,款句灑然,不落坌俗之態。雅好泉石,幅巾短杖,著書以自樂。有勸之仕,劇謝之。太祖聘致,授衢州教授,預修《元史》。初學古文於吳淵穎菜憐,宋潛溪攻舉於業,移書招之同學。

宋慎,浙江浦江人,宋濂長孫,明朝政治人物。宋慎原為儀禮序班,與其祖父宋濂、叔宋璲共同在內廷為官。宋慎因胡惟庸案牽扯並被誅殺,家族貶至茂州。其在職期間勤政愛民,體恤當地的老百姓,深受當地人民的愛戴,死後被當地人民所紀念,在一些史書有其資料記載。

葉兌,字良仲,號四梅先生,彆號歸根子。浙江寧海縣紆岸人。元末明初名儒。他以平民身份向朱元璋獻計,建議“北絕察罕,南並張士誠,撫溫台,取閩越,都金陵“之方略,稱“一綱三目之天下大計“。

陳汶輝,字耿光,四都梅嶺人,壯年遠遊各地,了解風土民情,後歸隱詔安初稽山,朱元璋聞汶輝聲譽才學,屢征不應。明太祖征聘經明行修科遺才,汶輝才上京應試,得第一,稱“八閩元士”,授職禮科給事中。其間,汶輝以諫官身份多次上疏,奏請朝廷減輕沿海邊民賦稅,掃除所沿襲的元末弊政,建議廣收天下文武賢才等。汶輝還奏請效法程灝所陳10件事,以致明太祖斥責他“誌大言迂,不達時變”,而把他調任大理寺丞。

陳汶輝調大理寺後,發現張廉使、李知府等錯案,又上書陳言,指出此案按“內旨”辦事,違背法理。朝廷“須念得賢之艱,少知愛惜”。汶輝擢升大理寺少卿後,適開國功臣李善長蒙冤下獄,他又冒死力爭,請求為李平反。不久,山東張憲使因懲處內戚,明太祖降旨大理寺判處張某極刑,汶輝問明案情後,竟然“封還禦旨”,明太祖大怒,即派錦衣衛將汶輝押赴刑部問罪。汶輝慨歎是非不分,“直道不行也”,經過金水橋時賦詩一首,便投水自儘,不久,明太祖感到後悔,便親自作文祭之,賜葬,賜太子少傅,諡文烈。據載汶輝享年90餘,《明史》有傳。善詩文,著有《南皋文集》等。

陳寧,明太祖朱元璋時有禦史大夫,後因胡惟庸案被殺。

曾魯,明初藏書家、學者。字德之,一作得之。新淦人。年僅七歲時,就能默誦《五經》,一字不漏。稍稍長大後,博古通今。大凡數千年國體人才,製度沿革,他沒有不知道的。以文學才華聞名於當時。曾魯率領裡中豪傑,聚集少壯保衛鄉裡。準備牛和酒,開陳順逆。眾人都遵守約束,沒人做不道義的事。人們稱他居住的鄉裡為君子鄉。

陶凱,字中立,自號“耐久道人”,浙江臨海人。出身寒微,聰穎好學,常以詩文書畫交友,頗負盛名,被譽為當時文壇之首。深得朱元璋賞識,被朝廷征召,官至禮部尚書,為製定明代樂章禮儀,典章製度做出重要貢獻。

王宗顯,自號懷隱道者,其生平裡貫欠詳。據載著有《醫方捷徑》,又名《醫方捷徑指南全書》,其中主要為藥性、功用及救急方劑等。現有多種刊本。

王禕,字子充,號華川,義烏來山人,後依外祖父居青岩傅。幼從祖父王炎澤學,後師事柳貫、黃溍。遊燕京,上八千言書論時政。危素、張起岩舉薦於朝,未被納用,遂歸隱青岩山著書,名聲日盛。朱元璋率部攻取婺州,禕應召,被任為中書省掾史。進《平江西頌》,朱元璋大喜,說“吾固知浙東有二儒,卿與宋濂耳。學問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授江西儒學提舉司校理,累升侍禮郎,掌起居注。出任南康府同知,撫定創殘,收廩賢士,南康得以安寧。朱元璋召議即位禮,因所陳不合上意,出為漳州府通判。上疏建議“忠厚以存心,寬大以為政”,“浙西既平,課斂當減”。召修《元史》,與宋濂同為總裁。書成,升翰林待製,同知製誥兼國史院編修官,教皇太子經學。

奉詔書往雲南招諭梁王把都歸順。六月,抵雲南,申明利害,梁王本有降意,適元殘部遣脫脫至,約梁王聯兵抗明,脅迫梁王殺禕,次年十二月遇害。建文初年,追贈翰林學士,諡文節。正統中,改諡忠文。學有淵源,為文醇樸宏肆,渾然天成,條理不爽。著作有《大事記續編》、《王忠文公集》及《重修革象新書》。

高啟,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在文學史上,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長洲縣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雲奇,南粵人,明初宦官,守西華門內使。據其《墓碑銘》載,胡惟庸在府中伏兵甲,請太祖到府中觀井湧酒泉,雲奇預知胡惟庸謀逆,力阻太祖行駕,被誤認為無禮,死瓜槌下。太祖追贈某監左少監。嘉靖時追贈司禮太監。

郭景祥,濠州人。與鳳陽李夢庚皆從朱元璋渡江,主管文書,輔佐謀議,分彆擔任行中書省左右司郎中。一同被調往浙東分省,不久,又同時被調入,擔任大都督府參軍。

許瑗,字栗夫,江西樂平名口村人,是著名《文獻通考》作者馬端臨的外甥。陳友諒帶領水師,大舉進犯,包圍了太平府城。城內隻有三千士兵,但由於眾誌成城,防守嚴密,陳友諒攻打了一個月,城池仍安然無恙。不幸,連降大雨,護城河河水暴漲,攻城船隻隨之升高,陳友諒乘夜深人靜之機,命令士卒把樓梯從大船尾部搭上城樓短牆,潛入城內。許瑗偕同花雲、王鼎率領眾將奮力巷戰,無奈寡不敵眾,終於被敵擒住。被捕以後,他們仍抗罵不屈,最後壯烈犧牲。當地百姓懷念他在世功德,偷偷收集許瑗遺骨、埋葬在淩火高台下。

京劇《戰太平》敘述的就是這個悲壯的故事。不久,朱元璋收複了太平,追贈許瑗為大中大夫、輕車都尉、高陽郡候,並在太平府衙右側建祠祭祀。為了紀念許瑗,太平知縣龐尚鵬又在祝聖殿西側,建起了“忠臣祠”,題匾是“開國忠臣”。

周顛,明無名字,人以為顛,遂名。建昌人。舉止非常,言語髯髴,人呼顛仙。善寫真,嘗自寫貌於皇城五鳳樓上。初乞食南昌,後不知所終。《明史本傳》、《畫史會要》、《名山藏》,在金庸名著《倚天屠龍記》裡,周顛是明教五散人之一。

鐵冠道人,元末明初道士。名中,一作白中,字景華,又字景和,號真常,字涵素。以春秋應舉不第,遂放情山水,遇異人授太極數,談福禍於咫尺之間,神驗非凡。壬寅,明太祖下豫章,鄧愈薦祖師於帳前,召問兵事,遂如預言,後居都下數年。一日無故自投大中橋下,借水遁而去,後潼關守奏雲,某日祖師策杖出潼關而去,正其投水日也。建文時複見於金陵,做歌曰,莫逐燕,逐燕自高飛,高飛入帝畿,皆如所卜有靖難之事矣。後授前於二周洞微,與張三豐、冷啟敬、於梓人、趙原陽、張景忠、陳立興為方外友。祖師為人狷介寡合,稍涉倫理事,輒語他,言類佯狂亂。生平戴一鐵冠,故世稱鐵冠真人,著有《鴻鈞元文》,《玉景秘旨》,《皇極體要論》,《元元真書》,《洞玄秘要》。市傳《透天玄機》為祖師著,非也,或有傳《鐵算心易》為祖師著,更非也,傳說是劉伯溫的師傅,隱居華山,他傳給劉伯溫的是“天文地理、奇門遁甲、陰陽順逆、星鬥分野,並推測中華外夷一切吉凶及一萬五千年三元劫數”。

梅殷,明朝大臣,字伯殷,歸德下邑人。汝南侯梅思祖從子,天性恭謹,能騎馬射箭。娶朱元璋次女寧國公主,以駙馬都尉封榮國公,任山東學政。精通經史,堪為儒宗。梅殷深得明太祖信任,太祖遺詔稱其“老成忠信,可托幼主。敢有違天者,汝討之。靖難之役起,建文帝命殷充總兵官鎮守淮安,募兵四十萬,抵禦朱棣。為奸人所害,加諡榮定,以長子梅順昌為中軍都督府僉事,次子梅景福為旗守衛指揮使。

李祺,明初開國功臣、韓國公李善長之子,尚娶明太祖朱元璋長女臨安公主,封為駙馬都尉。《明史》記載李祺,功臣子,帝長婿,頗委任之。四方水旱,每命祺往賑濟。

歐陽倫,進士出身,朱元璋的女婿,娶安慶公主,因“數遣私人販茶出境”牟取暴利而被朱元璋賜死,年39歲。

孫炎,字伯融,應天府句容人。身材魁梧,跛一足,談辯風生,雅負經濟。元末與丁複、夏煜遊,有詩名。朱元璋下金陵,從征浙東,以功曆官池州同知、華陽知府、行省部事,為朱元璋召致劉基、章溢等。總製處州時,會苗叛,與知府王道同、元帥朱文剛同被擒殺。炎時年四十,追贈丹陽縣男,諡“忠湣”。朱彝尊《靜誌居詩話》稱其詩“譎處似李長吉,質處似元次山”。《明史》有其傳。

楊基,元末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嘉州,大父仕江左,遂家吳中,“吳中四傑”之一。元末,曾入張士誠幕府,為丞相府記室,後辭去。明初為滎陽知縣,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後被讒奪官,罰服勞役。死於工所。楊基詩風清俊纖巧,其中五言律詩《嶽陽樓》境界開闊,時人稱楊基為“五言射雕手”。少時曾著《論鑒》十萬餘言。又於楊維楨席上賦《鐵笛》詩,當時維楨已成名流,對楊基倍加稱賞“吾意詩境荒矣,今當讓子一頭地。”楊基與高啟、張羽、徐賁為詩友,時人稱為“吳中四傑”。

錢唐,字惟明,象山人。博學敦行。洪武元年,舉明經。對策稱旨,特授刑部尚書。二年詔孔廟春秋釋奠,止行於曲阜,天下不必通祀。唐伏闕上疏言“孔子垂教萬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報本之禮不可廢。”侍郎程徐亦疏言“古今祀典,獨社稷、三皇與孔子通祀。天下民非社稷、三皇則無以生,非孔子之道則無以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皆聖人也。然發揮三綱五常之道,載之於經,儀範百王,師表萬世,使世愈降而人極不墜者,孔子力也。孔子以道設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今使天下之人,讀其書,由其教,行其道,而不得舉其祀,非所以維人心、扶世教也。”皆不聽。久之,乃用其言。帝嘗覽《孟子》,至“草芥”“寇仇”語,謂“非臣子所宜言”,議罷其配享。詔“有諫者以大不敬論。”唐抗疏入諫曰“臣為孟軻死,死有餘榮。”時廷臣無不為唐危。帝鑒其誠懇,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複。然卒命儒臣修《孟子節文》雲。



最新小说: 三年無孕,求清冷佛子夜夜度我 抽卡改命,我成了娛樂圈神級大佬 開局乞丐逆襲成大佬 狀元又不是隻有你 身有武道樹,練一功法長一道果 末世我獨自升級! 路人甲與炮灰 盛世隱居,亂世為王 穿越戰國之幻愛傳奇 開局被女帝退婚,獲得無敵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