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容,字士弘,號寧海,宣城人,明代名將。少年時便立誌從戎報國,武試第四名,後北上投軍,先後在薊遼、閩浙、登萊等邊防或海防前哨服役,因屢立奇功,由旗牌官逐步擢升為都督同知,以67歲高齡還鄉。一生四十餘載的軍旅生涯中,有數十年是鎮守在福建沿海,正是在這期間,他曾率軍三次進入台灣、澎湖列島,殲倭寇,驅荷蘭入侵者,成功地保衛了台灣。
日本關白豐臣秀吉,因平定島內戰國亂世局麵,野心極度膨脹,悍然出兵侵略朝鮮,妄圖征服琉球、呂宋、朝鮮、大明與印度,獨霸東亞,命令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率十五萬大軍,開始進攻朝鮮。日軍侵入朝鮮之後,朝鮮立即向明朝請求援助,明朝有識之士指出“關白之圖朝鮮,實意在中國。”但明廷認為日本不過彈丸鼠國,能有多大能耐?隻命遼東撫鎮發精兵二支,應援朝鮮,明軍三千人進攻平壤,與裝備了鐵炮的日軍展開巷戰,大敗,隻剩下祖承訓率殘部退回國內。
明軍初戰失利,日軍更加猖獗,朝鮮“八道幾儘沒,旦暮且渡鴨綠江”,大明邊關岌岌可危,戰報傳來,明廷十分震驚,方覺日本實乃勁敵,不容小視。經廷議,製定了“援朝鮮,存屬國,以固門庭”的方針,決心派重兵應援朝鮮。明廷任命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為備倭總經略,宋應昌雖然在戰略上講得頭頭是道,一聽說讓自己上戰場去麵對凶殘的日軍,他馬上上疏說什麼自己帶兵講求“一字兵法”,即用兵一萬,造車三百六十輛,火炮七千餘門,以及弓弩,弩箭,火銃之類,要兵部先備齊,方肯出征。禦史郭實由是彈劾宋應昌擔任經略一職不當,宋應昌大喜,馬上順水推舟,要求辭職,神宗大怒,狠狠申飭了宋應昌一番,他才不得不出征。出征歸出征,可萬一有個閃失怎麼辦?宋應昌想到了沈有容。
宋應昌雖然找了沈有容來護衛自己,但他仍舊不放心,還找了一個自謂可“驅使神兵”的術士張元陽。其時,這也沒什麼,姑且不說秦皇漢武,就是本朝嘉靖皇帝不也是個中翹楚嗎?可是沈有容見到經略如此沉溺於方術,卻深不以為然,常竊笑之,宋應昌因此對他逐漸冷淡了起來,沈有容覺察了這個變化,便識趣的托疾乞歸了。雖然殺倭立功的機會沒有了,但卻有了儘孝的機會,在接下來的三年中,沈有容在家中承歡膝下,為父母儘了人子的孝道。
在這三年中,中日開始議和,但因明廷拒絕了豐臣秀吉的一係列無理要求,又借故發動了第二次朝鮮戰爭。豐臣秀吉本擬南北雙線做戰,夾擊大明,但因種種原因而未能實行。但大明得到消息後卻不敢怠慢,在浙江與福建沿海集結了大量水師,嚴陣以待。福建巡撫金學曾上疏認為,不若動用這些兵力去攻擊日本本土,來迫使日本從朝鮮撤兵。他的這一條建議得到了明廷采納,調童元鎮來執行此事,但軍隊中缺少將才,金學曾開始著力搜求,沈有容就在其中。
沈有容欣然接受了聘請,但等到了福州府衙,卻發現同聘者多老疾,與他們共事,能成大事?當下也不多言,將禮金原封不動的退還車太守,自行離去。金學曾得聞後,立即派了幕僚林守宇去追,在洪塘找到了正在等船的沈有容。沈有容見金學曾如此禮賢下士,便回到了福州,被授予海壇把總一職。
因為當時明朝對日本知之甚少,所以沈有容的第一個任務便是去日本偵察情況。金學曾派給沈有容一個叫劉思的助手,並從府庫中拿出一千兩白銀,讓他們扮成商人前去,沈有容卻將錢財之事全交給了劉思打理,自己不取分毫。正準備行動之時,僑民許儀從日本偷渡回來,帶來了豐臣秀吉死了的消息。金學曾即刻上疏,認為豐臣秀吉死後,日本又將陷入內亂,並說“倘水陸交攻,殲此鯨鯢,或其時也。乞敕朝鮮經、督諸臣再加偵實,相機以彰天討”此時,日軍己開始撤退,又有露梁津大捷,明廷認為將倭寇趕下海的目的已經達到,不宜再行遠征了。金學曾“用奇搗穴”的計劃取消了,那麼沈有容也不用去日本了,一千兩的公款自然要歸還,隻是劉思竟已把大部分揮霍了,落了個抄家的下場,金學曾見沈有容對錢財毫不染指,越器重他了。沈有容自此便在福建安頓下來,在今後的二十餘年中與其結下了不解之緣。
遼東巡撫顧養謙聽聞沈有容衝鋒破敵,發現這是個人才啊,馬上移谘上司,將沈有容調到自己麾下。由於遼東見薊鎮使用火器守備甚佳,便也開始配備火器,因沈有容是使用火器的專業人才,於是便授予他全遼東鎮的火器教練一職。
遼東的邊患,比薊鎮更加嚴重,主要有土蠻、朵顏三衛與女真諸部。土蠻是蒙古的一支,而且名義上是元朝的正統。土蠻部長依克灰正糾集朵顏三衛中的泰寧部把兔兒等,共三萬騎兵,欲赴遼陽,以武力逼迫朝廷增加歲賞,李成梁得知此情況後,決定用輕騎出塞的老招,殺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於是,率領副將楊燮,參將李興等輕騎出了鎮邊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明軍晝伏夜行二百餘力,直達可可毋林,這次老天也心向明軍,塞外刮起了大風,天際還不時傳來隱隱雷聲,擾亂了敵人的視聽,使之無從覺察明軍進軍路線及戰略意圖。當帳外喊殺四起,即便發矢如雨,倉促應戰的士蠻眾人也未能挽回敗勢。是役,明軍共獲首功九百,其中還有二十四位酋長的首級。
沈有容雖然是火器教練,但依然參加了此次戰役,並同眾人一起衝鋒在前,親自斬敵四人,隨他在一起作戰的十幾位家丁也斬敵十四。沈有容自覺戰功頗多,不好專美於前,便把部分功績分給了一時未能立功的同事。如此一來,沈有容的賞銀便少了一些,銀子是拿命換來的,真是來之不易,但沈有容首先想到的卻是故友與窮交,將銀子分給了他們,後來,何喬遠曾經回憶說,他早年之所以能安意讀書,實在全靠沈有容資助。
蒙古諸部入侵仍勤,遼東依舊不得安寧,沈有容在雙方幾次摩擦中屢立戰功,但身上卻也添了不少箭瘡,功勳得來不易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蒙古諸部的問題還沒解決好,女真的葉赫部又開始欺淩哈達部,並多次騷擾明邊,讓明軍守將頭痛不已。
遼東巡撫顧養謙與李成梁決心出兵葉赫,沈有容亦隨軍參戰,可是因冰雪未消,直到三月十三日到達葉赫。布寨見明軍勢大,馬上奔跑到納布林祿的東城,與其合兵一處,兩軍互殺一陣,葉赫見不能取勝,便退入城中拒守。此城以石為郭,城郭內外又有木柵,且建於絕峻之山峰上,易守難攻。明軍圍困攻打兩日,才隻破城郭外麵的木柵二重,而且城上木石,箭矢雜下,明軍損失也是不小。
沈有容奉命攻打南門,所乘戰馬中箭而死,又換了兩次馬,皆被敵兵箭矢所傷。沈有容的右腿也中了一箭,傷勢十分嚴重,已經無法行動,又沒有戰馬,成了待宰的羔羊。可是葉赫的士兵因為見他盔鎧鮮亮,沒有殺他,用撓鉤將他鉤住,想要拖他入城,脫了鎧甲再把他殺了。女真素缺鎧甲,像努爾哈赤的父、祖也算一部之長,卻也僅留下遺甲十三副,沈有容是世家子弟,鎧甲當然是外觀又好,防護性能又強,自然為女真人所垂涎。在這生死一發之時,時任寧遠副將的祖成訓殺到,救了沈有容一命,總算有驚無險。
李成梁見葉赫久攻不下,隻好暫且收兵,商議對策,沈有容顧不得養傷,與士兵帶大將軍炮二架,對城施放,一枚炮彈炸碎了城角,另一枚炸壞了納林布祿的居所,砸死了他的老婆。明軍掩殺一陣,又欲用雲梯架炮,直擊葉赫諸酋長所在之地。布寨,納林布祿見勢不好,出城乞降,請求與哈達分敕入貢。李成梁同意,大勝而還,葉赫此後勢力大減,終於不再反叛明朝。
沈有容因破城居首功,再加上先前的功勳,應該能當上宣州指揮同知,但沈有容當時不知為何用的是沈有色這個名字,兵部認為並非他原本軍籍,僅賞了他四百兩銀子,沈有容無奈,隻得加入廣寧中衛的軍籍,從普通軍士積功做了正千戶。
沈有容晉升源圖欽總,守衛浮圖穀。在遼東這麼多年的軍旅生涯中,沈有容發現在遼東兵製,訓練,守備等處皆有不少缺陷,升為欽總之後,認為應當負起責任,上書反映此事。提建議本是一件好事,但在明朝做為一員武將去提建議,那便有些不同。上書還算幸運,好像隻得了上司的一頓申飭,但他已覺得有些灰心了,上述托疾乞歸,但他上司宋可泉置之不理,等待一年也沒有結果。後來,沈有容拆了舊公房來蓋公館,被一個與他有隙的同事揭發,才得以解甲歸田。不過,他的下一任官員還未到任,隻能等待著交接,這時,狂風暴雨從東方吹來,沈有容又迎來了一次機遇。
張居正去世了,“倒張”風潮吹遍了整個大明朝,這種攻擊也牽連了張居正生前重視的將領戚繼光,“倒張”派們把戚繼光視為張居正的同黨,欲置之於死地而後快,甚至有人誣陷戚繼光給張居正的信件說,“雖夜開中門遞進,意欲何為?莫非反狀乎?”在此等情況下,兵科給事中張鼎思認為戚繼光於閩浙有功,請朝廷把他調往南方,調戚繼光任廣東總兵官。
這是薊鎮的塞外,由於戚繼光的離去,在一定程度上,北邊的蒙古諸部又活躍了起來。夷婦大嬖隻趁古北口明軍放馬之機,以600多人搶馬171匹,殺尖夜家丁11名,擄去軍人17名。七月,小阿卜戶入犯黑穀關,殺知名氏者30人,明軍掩敗為勝。為此總督周詠與巡撫翟秀裳奪俸半年,而剛上任的總兵楊四畏則降一級,在戚繼光離開不久便發生了這種十幾年未曾見過的百姓被殺被擄,牲畜被搶,連軍人也被擄的慘象,真可謂自毀長城。
新任薊遼總督張家胤為加強薊鎮守衛力量,調沈有容於薊鎮東路,任南兵後營千總,防守燕河,台頭二路。僅過幾個月,朵顏部首領長昂領兵三千餘騎進犯劉家口,“戚老虎去,吾又何懼?”,果然發現薊鎮防禦果然漏洞百出,都進入長城好幾裡地到了劉家口了,仍然未見明軍組織什麼像樣的抵抗。但劉家口卻恰恰是沈有容的駐紮之地,這下長昂遇到了克星,由於原來戚繼光的防守方針是“謹烽火,遠斥侯”,沈有容當夜二更時分聞得警報,僅帶家丁及跟役共29人迎敵。沈有容當時應該就與家丁等人住在窩鋪之中,身為千總,還親自守城,真做到了與士卒同甘苦。聞警後,身邊雖僅有這29人,但也得迎敵啊!“一出台而射死七十餘”,可見,沈有容是使用火器的高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鳥銃,是前膛裝彈的老式火槍,使用極為繁雜,沈有容以及他的家丁能在夜間使用鳥銃瞬間擊斃七十餘敵人,實在是很不容易了,沒有極為熟練的操作技巧,是鐵定做不到的。朵顏部的人還擊了,箭矢如雨,這二十九位健卒們都負了箭傷,沈有容也身中二矢,但他們不顧傷勢,奮力衝入敵陣,拚死砍殺。朵顏長昂因黑夜不辨明軍人數,又因上一次大敗的餘悸,下令撤退了。
當時,兵部說“薊鎮修築台牆,原以匹馬不入為功。賊夷拆牆進邊,守台官軍若罔聞,防守何在?”為嚴肅軍紀,主兵把總李養性及傳烽守台官兵周養珠等十人皆被梟首傳示,還有八人受軍棍不過而亡。唯獨沈有容以首功得到了賞賜及對兵部的推薦,沈有容“由是知名”,這一戰,才是他軍旅生涯的真正開始。
在福建沿海辛勞奔馳十多年的沈有容,終於得以調往浙江升任參將,福建巡撫想要沈有容留下,福建的百姓們也說“吾儕得再借將軍高枕矣。”但沈有容因為十餘年沒有回家看望老邁的母親,想要借去浙江任職的機會順便回鄉,就謝絕了。沈有容在浙江任職兩年,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十分傷心,當天便棄官而去,也沒等上司批準他丁憂。
此時,倭寇、海盜交相為害,寧波、紹興、台州、溫州都受到了嚴重破壞。寧波、溫州兩處參將都被降級、提問,隻有沈有容因為在路上堵截得了首功題敘,所以秋天調任天津海防遊擊,浙江巡撫高舉見到邸報後,將沈有容留在溫、處,沒有去成。
有三隻船進入沈有容防守的鳳凰洋,因言語不通,沈有容通過寫漢字來問,才知道是安南商人裴光袍的商隊,遇到風暴,飄至此地。但沈有容手下數十人,卻想將這一百二十九人當作倭寇殺了報功,並跪下求沈有容允許,沈有容堅持不允,並下令“殺一夷者,即戮以徇”,眾將士才稍稍安定下來。沈有容將此事上報朝廷,安南商隊等候上諭的九個多月,衣食全都是沈有容供給的。考慮到陸行遲緩,特彆派了三艘兵船護送他們到了廣東,然後交接給廣西巡撫送回安南。事後,沈有容認為此事“逾於平生辛苦戰功十倍”。但不久,就有人誣告沈有容納賄,沈有容無奈乞歸,一年八請,才得以還鄉。
日本“村山艦隊”入侵台灣,由於日本當時並沒有實力大舉入侵明朝,所以就轉向侵略朝鮮、琉球,在朝鮮的軍事行動雖然失敗,但日本卻控製了琉球,並想繼續南進,吞並台灣。沈有容複職,黃承玄派太寧道林茂槐親自到沈有容家聘請他,沈有容認為黃承玄大度,可以任人,所以重新回到福建,黃承玄當即任命他為水標參軍。
明石道友奉村山等安之命,以送回董伯起為名,攜帶禮物及上明朝表章一道,停泊在福建王崎澳,要求恢複通商。黃承玄命沈有容出撫,明石道友與董伯起、通事高子美前來。明石道友當時未曾佩刀,沈有容問“汝何不佩刀?”明石道友答道“不敢!”沈有容親自取來一把太刀給他配上,明石道友感激欲死,因為佩刀畢竟是武士的象征,明石道友呈上表文,沈有容因不合體製而卻之,隻帶著董伯起與其他幾名一起送歸的人回到福建。後來,福建海道副使韓仲雍在接待明石道友之時,對日本的侵略行為進行了嚴厲的責問,並警告日本“汝若戀住東蕃,則我寸板不許過海,寸絲難過蕃”,明確指出不許日本涉足台灣。
明石道友還未離開,桃煙門又率領三艘戰船、倭寇百餘人進犯浙江,打破了浙江的一艘兵船,殺了十幾名浙兵,又流竄到福建沿海,擄掠了二十餘人。他們在駛進東沙白犬澳時,觸礁擱淺,隻好在此地“搭寮樓住”,欲奪船歸。黃承玄得到消息後,將此事全權交給了沈有容負責。沈有容三路圍困,用大炮仰攻,焚毀了倭寇的房舍與積聚,但倭寇依然“揮刃裝銃,意在拚死突圍”,把總何承亮欲要進攻,沈有容說“困獸難迫,且多礁石,易損舟。彼藏礁石間待我,必大損兵,不如誘而擒之便。”
於是,派遣精通日語的王居華前往曉諭“汝輩命在須臾;若未有犯唐罪過,分剖明白,或尚可覬一線生路!”並說明石道友已經受撫。桃煙門頗為意動,正在猶豫。次日,有倭寇率大烏船一隻、漁船兩隻前來救援,沈有容“麾率官兵奮力衝攻,戈船飆集、火器雷震”,三船立沉。桃煙門見突圍無望,就說“有道友書來,即從。”明石道友“亦醜其類”,寫了書信交給了沈有容,桃煙門等人見了明石道友的書信,便投降了,但有部分頑固分子選擇了自殺。
沈有容擒獲六十九人,斬了其中兩名漢奸,然後分屬於諸將報功,此役未傷一名明軍。董應舉聽聞後,歎息道“東沙之役,某生六十一矣,未見有此不傷一卒、不折半矢、不糜鬥糧、不曠時日,去如振葉、歸若係豚,捷速而完,功難而易;就使俞、戚再生,亦當首肯矣。”並在今連江縣東莒島西南隅的山崖旁親自為沈有容書寫了題名碑,原文為“萬曆強梧大荒落,地臘後挾日,宣州沈君有容獲生倭六十九名於東沙之山,不傷一卒,閩人董應舉題此。”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那些嫉妒沈有容大功的人跳了出來,認為計擒倭寇是不對的,容易引起倭人的報複,朝廷竟然認為桃煙門不過是過境商人,並未將他們當作倭寇處理。沈有容他們不僅沒有得到獎賞,反而又冒功之嫌,黃承玄竟也因此事而移鎮,沈有容於是拂衣而歸。後來,這些倭寇又行作亂,沈有容之功才得以大白,但那已是沈有容回鄉幾個月之後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