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城外,吳軍大集。領兵將領,正是複仇戰神伍子胥。
鄭定公大懼,知道滿城將領之中,絕無一個是伍子胥對手。為免災禍,遂遣使前往館驛,將囊瓦騙至宮殿之中,逼其自殺。囊瓦自此求告無門,上天無路,長歎數聲,拔劍自刎。
正在此時,伍子胥在城外下達最後通牒,若再不交囊瓦,立即放火燒城。
鄭定公於是遣使出城,獻囊瓦屍首於吳軍,以求退兵。
伍子胥雖得囊瓦,猶不肯退,必欲滅鄭,以報太子建之仇。
鄭伯無奈,乃出懸賞檄令於國中道有能退吳軍者,寡人願與其分國而治。
此榜懸出,驚動一人,乃是鄂渚漁丈人計然之子,因避兵亂逃在新鄭城中。
計然子在宮門外讀榜,見說吳軍主將乃是伍員,便上前揭其榜文。監榜吏不敢怠慢,急引計然子進宮上殿,來見鄭伯稟主公,此位壯士揭下榜文。
鄭定公壯士因何揭我榜亠?
計然子明主不是懸賞能退吳軍者乎?小人能退吳軍。
鄭定公大喜卿退吳兵,將用車徒幾何,上將幾員?
計然子答道不用一兵一將,隻要將小民縋於城下即可。
鄭伯不信,然更無良策,隻得許之。
計然之子於是縋城而下,直至吳軍營門。卻又不進其營,隻在轅門外立定,自懷中掏出一塊魚橈骨,以手扣之,向營內高歌,連唱三遍,聲如鶴鳴。其歌詞曰
蘆中人,蘆中人,腰間寶劍七星文。不記渡江時,麥飯鮑魚羹?
守營軍士見其來得奇怪,唱得蹊蹺,當即拘之,來見主將。計然子雖被綁縛,往中軍大帳行走之間,口中兀自歌詠“蘆中人”不歇。
伍子胥正高坐帥位,忽聽見“蘆中人”之語,不由大驚。及見計然子入帳,相其麵貌,更是心潮澎湃,急命侍從釋其綁繩,起身離座。
伍子胥足下何人?
計然子雙手既然獲釋其縛,複從懷中取出魚橈骨,以手指扣之,鐸鐸作響。
伍子胥此乃何物?
計然子高舉魚橈將軍不見此橈乎?是你當年身藏蘆中,所吃大魚之骨也。
伍子胥你究係何人?因何知我當年蘆中之事!
計然子我非彆個,乃鄂渚漁丈人之子也!
伍員聞言,惻然淚下,急扶其上坐,跪地再拜。
計然子蘆中人,你拜我為何?
伍子胥子有何求?我無有不從。
計然子某彆無所求。今囊瓦已死,將軍仇恨自消。太子建當年是自己尋死,與鄭伯無乾。願求將軍,請赦鄭國之罪,使我得其重賞。
伍員二話不說,當即下令,解圍而去。
計然子回報鄭伯吳軍已退,絕不敢複來矣。
鄭伯大喜,乃以溱洧之間百裡封之,國人皆都稱之其為“漁大夫”。計然子既得百裡之封,遂請假還至家中,向父親計然複命。原來其擊橈退兵之計,皆是其父所授。
計然既使其子討得百裡之封,此後便即隱居在此,專等徒弟範蠡消息。
鏡頭轉換,複說吳王。
闔閭與孫武自楚國返師還吳,命伯嚭率兵一萬,以為先鋒。
孫武告誡伯嚭大夫須要一路緩行,與我中軍不可脫離三十裡外。若遇秦、楚之軍,亦不可輕易交戰,速遣哨馬來報我知,合兵禦敵方可。
伯嚭應諾而去,卻是心中不服,遂對部將道我自離東吳,一路勢如破竹,五戰而拔郢都。今聞說秦兵將至,即便班師回國,何其怯耶?此番我為先鋒,不遇秦兵則可,若是遇之,必使其片甲不回,且看孫武羞也不羞!
部將元帥用兵如神,數年以來迭經數十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且其軍律森嚴,大夫不可作耍。猶不記當年其剛出道之時,便敢力斬大王二寵姬乎?
伯嚭見話不投機,便即嘿然不語,但心中兀自不以為然。這也難怪,孫伍練兵,斬殺王姬之時,其尚未至吳,隻是聽說,未曾親見,故此半信半疑。
行猶未遠,前至軍祥,隻聽鼓聲如雷,號角長鳴,一支勁旅迎麵殺來。觀其旗號,卻是未遇秦兵,先逢楚將。抬頭看時,為首者正是楚國令尹子西。
伯嚭驅車上前,揚聲大罵汝等家亡國破,萬死之餘,尚望寒灰再熱耶?
子西不理,揮軍上前,然隻交鋒三合,便即回車遠遁,詐敗而走。
伯嚭欲要建功,不問其真敗假敗,麾師便追。追未數裡,隻聽戰鼓複震,呐喊聲中,伏兵大起,方知已經落入秦、楚聯軍埋伏。
於是左有沈諸梁,右有薳延,秦將子蒲、子虎居中,三麵伏軍儘起,將吳兵截為三處。伯嚭左衝右突,不能得脫。
正在危急之際,隻聽兵車隆隆,幸得孫武兵到,分三路衝入重圍,大殺一陣。秦楚聯軍稍退,吳軍於是救出伯嚭。元帥即命檢點前鋒軍馬,報說一萬精兵,所存不上二千殘卒。
孫武大怒,便欲下令斬殺伯嚭。忽思其為吳王寵臣,顧及主公顏麵,遂請示吳王伯嚭為人矜功自任,久後必為吳國之患。不如乘此兵敗,以軍令斬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吳王其有伐楚之勝,克郢之功,豈可隻因一敗斬之?將功折罪,戒其下次可矣。
孫武暗自歎息,隻索罷了,伯嚭由此逃過一劫。
鏡頭轉換,複說夫概。
公子夫概身為吳王胞弟,又自恃破楚首功,今見孫武使自己殿後,怏怏不樂。
正往前行之際,忽然斥侯來報前方秦兵攔路,伯嚭兵敗,吳王與秦楚聯軍相持。我等是否兼程行軍,前往相助?請公子示下。
夫概暗道我兄即立子波為太子,我再無為王之分。今大兵在外,國內空虛,我何不便趁闔閭被阻,難以還都,兼道歸國,稱王奪位?不錯,便是這個主意!
念及於此,立即付諸行動,於是下令兼道而進,東渡漢水而歸,直入姑蘇。
諸將不解大王在外,我等因何先歸?
夫概詐稱你等不知,我兄闔閭兵敗於秦,不知所往,或許死於亂軍之中。越王對我虎視眈眈,無日不思攻我姑蘇,占我國土。今國都中隻有三千老弱,我若不回,吳國休矣。
諸將信以為真,因家人皆在國都,無不歸心似箭。於是疾如風火,大軍還朝。這一日已入吳國境內,前望國都姑蘇不遠。至夜紮營,來日清晨,公子複聚眾將。
夫概我兄既然不知所蹤,太子年幼,國不可一日無君,我當次立!眾卿以為如何?
部眾皆敬主將英勇無敵,在滅楚之戰中功勞最巨,且是吳王胞弟,自然沒有話說。
於是皆都下拜兄沒弟及,自是應當。我等參拜新王!
夫概大喜,於是自稱吳王。因恐兄長闔閭自後趕來,乃使己子扶臧悉引其部眾,據住淮水,以阻擋秦、楚追兵為名,實為阻遏吳王闔閭歸路,自引前軍來搶姑蘇。
早有伏路斥侯偵知夫概回師,且自立為王,急馳報吳都。
吳世子波聞變,不知如何是好,因與大夫專毅商議對策。
專毅大王若是敗亡於楚、秦,數萬大軍,豈無一個回來報喪?此必是夫概欲行奪位篡逆,故造此謠傳也。太子可號召國人眾將,登城守禦,不納夫概進城,以待王歸。
姬波卿言甚是,與我所謀略同。
於是傳言留守諸將眾卿,說明公子夫概謀反,率眾嬰城固守,不令其入。
夫概引眾至都,見不能入,知道陰謀敗露,不由失驚。自己雖勇,但部下僅有五千兵,又分四千與扶臧斷後,自是無力攻城。思來想去,因恐王兄及孫武趕至,乃出昏招,竟遣使由三江往結越國,遊說越王允常進兵夾攻吳國,許以事成之後,割讓五城為謝。
便在夫概信使前往越國之時,闔閭正與秦兵相持,大兵未交。
忽有公子山派人來報公子夫概忽引本部兵渡過漢水,私回吳國,未知何意!
吳王聞報,不由大驚。便集眾臣,詢問對策。
伍員與孫武對視一眼,出班奏道夫概此行,必是反京奪位。其一勇之夫,本不足慮,所慮者越人聞變而動也。王宜速歸,先靖內亂。
闔閭信以為然賢卿之言是也。傳令兵分兩路,留一半軍與孫武、伍子胥殿後,以拒秦、楚聯軍;剩餘其半隨本王返吳,以伯嚭為先鋒,星夜出發!
一聲令下,眾卿領諾。伯嚭率領舟師先發,順流而下,吳王隨後繼之。
大軍剛剛渡過漢水,太子波告急信使迎至,聲言夫概造反稱王,又結連越兵入寇,吳都危在旦夕。伯嚭聞報不敢作主,急派人引領來使,往後軍報與吳王。
闔閭大驚道皆不出子胥所料!
遂命星夜馳歸,軍士隻在船上休息,不許稍作停留。又令發檄,傳諭夫概部下將士凡主動叛離夫概來歸者,既往不咎,並複其本職。隨其造反者族,後到者誅!
淮上之兵聞說吳王未死,皆都倒戈來歸。扶臧見部眾皆散,單身奔回穀陽;吳中百姓聞說吳王尚在,俱都走匿。夫概至此,隻得孤注一擲,獨率本部迎戰。
兩軍相遇,闔閭親出陣前,問其弟道我以手足相托,弟何故反叛?
夫概無言以對,乃強辭奪理道休來說我!汝弑兄長王僚自立,非反叛耶?
闔閭聞言大怒,便教伯嚭出戰。
夫概笑道你這個毛蟲,竟敢與我放對!
挺戟迎上,當心便刺。伯嚭以戈相迎,有退有進,竟然大戰數合,不落敗相。
夫概失驚道這個東西,竟藏而不露!
話音未落,吳王闔閭下令擊鼓,麾軍直進,圍裹上來。夫概雖勇,手下隻有一千兵馬,如何對敵?於是眾寡不敵,大敗而走。逃至漢江南岸,世子扶臧已經具舟以待,於是父子兩個得渡漢水,一路往北,逃奔宋國。
其後未久,夫概複又奔楚。楚王不計前嫌,封其父子於棠溪,自此號為棠溪氏。
闔閭平定夫概叛亂,由此撫定居民,回至吳都姑蘇。
太子波迎接入城,打點拒越之策。未過十數日,孫武及伍子胥率全軍以歸。
吳王親接出城,賀道歸師得全,二公真乃將軍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孫武請罪敗軍之將,何勞主公如此謬讚?
吳王道賢卿之論不然。羈師楚都不歸,失計在我。夫以三萬之眾,長驅入楚,敗其二十萬大軍,焚其宗廟,墮其社稷,鞭死者之屍,處生者之室,自古未之有也。秦兵雖敗我軍,於我未有大損。二位將軍大功,由此可彪炳青史矣。
孫武及伍子胥二人聞聽此言,心中感動,一齊遜謝。大軍還都,犒賞已畢。
伍子胥奏道楚王西遷新郢,必銜深恨,與我為仇。今趁機惶懼,不如將公孫勝遣回,封於楚土。若有一日得為楚君,則必感大王收留扶養之恩,唯吳國之命是從。
吳王前番因不聽賢卿之諫,致使楚國亡而複生,死灰複燃,幾乎前功儘棄。此乃公忠體國之論,寡人豈敢不從?準卿所奏,可立即施行。
伍員拜謝,遂立即修書,遣使至楚,寄於好友申包胥。其書略雲
當年兄與弟相約,弟能覆楚以報父仇,兄必複楚以報君恩,今斯言皆都驗矣。非弟不念故國,惟平王逐無罪之子,殺無罪之臣,某實不勝其憤,以至於此。昔齊桓公存邢立衛,秦穆公三置晉君,不貪其土,傳誦至今。弟竊聞茲義,故勸吳王引軍離郢,以全楚祚。昔太子建,因奸賊費無極獻諂枉死,楚人無不憫之。其子羋勝,糊口於吳,寄人籬下,近二十年矣,未有寸土之封。楚若能允公孫勝歸國,使奉故太子之祀,弟必勸吳王與楚化敵為好,以成吾子存楚之誌。書不儘言,立等回複!
申包胥覽書,立即轉呈令尹子西,請其定奪。
子西道封故太子之子,亦楚人之意,有何不可!
申包胥大喜,當即回書伍子胥,並遣使迎公孫羋勝歸楚。子西複奏楚王,封以大邑。
由此吳、楚大戰終告結束,江南之地複歸安定。
伍員大仇得報,遂向吳王請假兩月,裝載金銀財帛滿車,往當年逃亡來路而行,尋找故人,欲報舊恩。
先至曆陽山中,欲求東皋公報之,見止存其廬舍,家人俱不知所往。又尋至龍洞山問皇甫訥,亦無蹤跡。
伍員歎道真當世高士,我不如也!
就其地再拜,立碑為誌而去。
複過溧陽瀨水之上,見自己留題之石宛在,浣紗之女卻已杳如黃鶴。乃據當年所許之願,命令侍從,投千金於瀨水之中,說道女子如泉下有知,可知吾不相負之意也!
此後其水便名投金瀨。後世稱未出嫁少女為“千金小姐”,其典故緣來於此。
伍員尋友不遇,報恩無門,隻得還歸姑蘇,提前銷假,相助吳王理政。
便在此時,邊邑守臣發書來報越王允常得到夫概之書,本已發兵。及至邊境,因聞孫武、伍員等引大兵回國,料難取勝,便即班師而回。
闔閭覽奏,傳示眾卿隻因大戰方過,隻得隱忍,暫息兵戈,早晚之間,必滅越國!
伍子胥大王息怒。君子報仇,十年未晚。
闔閭此言甚是。便如賢卿一般,一旦大仇得報,發棺鞭屍,豈非快意人生哉!
遂大聚眾卿,敘論破楚之功。眾臣縱論橫評,皆以孫武為首功,伍子胥其次,公子夫概雖然功高蓋世,但因謀反,前功儘棄。吳王甚稱所評公道,便欲分茅裂土,以封功臣。
孫武進奏臣雖有戰功,但在郢都時殺人父母,女,發人棺塚,鞭人屍骸;諸般惡舉,上乾天和。若再居功,恐遭天譴。
闔閭若依卿意,卻待如何?
孫武吳國大敵,隻有楚國。今楚雖複國,但元氣大傷,十年之內不能與我為敵矣。大事已了,為臣罪孽深重,不願居官,隻請還山隱居,以終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