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光武帝遍覽班彪酬答北單於詔書草稿,大為歎賞,詔命悉皆采納,不易一字。
建武三十年,班彪因病去世,終年僅有五十二歲。
畫外音班彪自建武十二年時被舉為司隸茂才,後拜徐縣令,以病告免,三公府屢次征辟,皆不應征。乃居家從事著述,專心於史籍之間。自太史公司馬遷去世,其後陸續曾有劉向、劉歆、馮商、衛衡、楊確等人,都曾編寫過《史記》續篇。班彪遍讀之餘,認為其多家續作皆都言多鄙俗,不足以繼踵其書;而劉歆、揚雄褒美偽新,誤後惑眾,尤不應使之垂範之後世。因而略論《史記》體例得失,采輯前史遺事,旁貫異聞,親作《史記後傳》,至去世之時,已完成數十篇。雖大業未竟抱憾而終,但有親子班固繼承父業,據此《後傳》為基,終撰成煌煌巨著《漢書》。班彪死後有知,實可含笑瞑目矣。
鏡頭轉換,建武三十年春,光武帝離開京師洛陽,車駕東巡。
車駕到至魯國,群臣上言陛下即位三十年,中興漢室,功德巍巍,宜封禪泰山。
光武帝下詔回複朕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吾誰欺,欺天乎?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因何事而玷汙七十二代之編錄!若郡縣遠遣屬吏上壽,盛稱虛美之辭,則必處髡刑,令流放邊疆屯田。
於是郡臣不敢複言。
冬十一月,膠東剛侯賈複薨逝,終年四十七歲。賈複既死,開國勳臣漸稀。
建武三十一年,陳留郡降落穀雨,許多禾穀隨暴雨從天而降。當地百姓驚懼,朝廷詔曰是因人間帝王聖明,感動玉皇昊天上帝,才將穀子賜惠於百姓也。
建武三十二年二月,光武帝聽從群臣奏請,登封泰山之巔,然後禪於梁父山。
四月,光武帝回到洛陽,大赦天下,改元為建武中元元年,命築明堂以聽政,建辟雍以講學,修靈台以觀天象。
劉秀篤信圖讖,據此宣揚皇權天授,每以圖讖決疑。議郎桓譚上疏,抨擊圖讖乖離五經正義,不足憑信,光武帝大為不悅。
群臣會議靈台應建何處,劉秀稱當據圖讖以定。
桓譚竭力反對,光武帝大怒,指責其非聖無法,將欲斬之。桓譚叩頭流血,良久得解,貶令出京,前為六安郡丞。光武帝於是宣布圖讖天下,將讖緯之書定為功令必讀。
至此,舉國凡言五經者,皆憑讖緯之說。
光武帝一生勤政,每日早晨主持朝會,午後才散,又屢召卿郎講說經書,半夜才睡。
皇太子劉莊見父親辛勤勞苦,尋機勸諫陛下有禹湯之明,卻無黃老養性之福。兒臣望父皇惜身養神,悠遊歲月而自求寧靜。
光武帝答道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劉莊聞此,倒身下拜,然後辭出,眼望西方落日,心中怏怏不樂。
畫外音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初五戊戌日,光武帝在南宮前殿駕崩,享年六十二歲,在位三十三年。
光武帝駕崩,百官擁立皇太子劉莊,在先帝柩前即皇帝大位,是為漢明帝。
劉莊即位,詔尊皇後陰麗華為皇太後,並命太尉越熹典掌大行皇帝喪事。
畫外音時經王莽之亂未久,舊典不存,皇太子與諸王雜止同席,藩國官屬出入宮省,與百僚無彆。越熹正色橫劍殿階,扶下諸王以明尊卑;奏遣謁者將護官屬分止於他縣,諸王並令就邸,唯得朝晡入臨哭喪。由是整肅禮儀,嚴禁門衛,內外肅然。
時有光武帝第九子山陽王劉荊,乃皇太後陰麗華所生,生性憊賴放蕩,喜好生事。因不服長兄劉莊即位,臨先帝大喪之時哭悼不悲,且命蒼頭奴仆,詐言大鴻臚郭況名義,寫信給故太子東海王劉強,唆使其造反奪位。
其書略雲殿下當初無罪,而被廢去皇太子之位,生母郭後也遭罷黜。劉莊生時乃是庶子,今得位不正,眾臣皆都不服。殿下不如趁此回到封國起兵,臣等必為內應,助殿下奪取天子大位。當高祖起兵之時,隻是一介亭長;大行皇帝起於白水鄉間,興創大業;況殿下身為陛下長子,原本儲君乎?應做秋天寒霜,肅殺萬物;休為圈欄之羊,受人宰割也。皇上駕崩,小民尚且為盜,有所圖謀,何況大王哉!
劉強覽書,又驚又怕,立命擒拿冒充信使奴仆,將原信封好,上呈明帝劉莊。
明帝聰慧異常,很快查出此書乃是山陽王劉荊所為。因己與劉荊乃是同母胞弟,便將此事秘而不宣,隻命劉荊離開京城,移居到河南宮。
劉荊見皇帝並不見罪,不思己過,反以為太後在世,明帝不敢將自己如何處置,由是若無其事,愈加猖獗,加緊預謀奪位。
三月初五丁卯日,漢明帝宣布改元永平,將先父光武帝下葬原陵。
大喪已畢,漢明帝下詔方今上無天子,下無方伯,若涉淵水而無舟楫者。夫萬乘至重而壯者慮輕,實賴有德左右小子。今有高密侯鄧禹,元功之首;東平王劉蒼,寬博有謀。其以鄧禹為太傅,劉蒼為驃騎將軍。欽此明詔!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劉蒼乃陰太後所生次子,生性謙和雍容,上書懇辭驃騎將軍職位。
明帝不許,又詔命於驃騎將軍府設置長史,及掾史員四十人,位在三公之上。
劉蒼隻得就職,並向朝廷上書臣聞國之所重者,必在於得人;報恩義行,莫大於薦賢。今齊國臨淄人吳良字大儀,見任臣府西曹掾。資質敦固,公正廉潔,躬儉安貧,雖老而誌節不衰;又治《尚書》,學通師法,經任博士,行為中正表有儀禮。宜備位宿衛,以輔聖政。臣蒼榮寵至極,憂思責任深大,私慕公叔舉薦家臣同升於朝義氣,而懼臧文知賢不進之罪,敢呈愚見,犯冒聖威。故薦入朝,量才酌用。
明帝複詔薦賢助國,宰相之職也。蕭何舉韓信,設壇而拜。既驃騎大將軍薦舉,必是賢良,不複考試,今以吳良為議郎。
吳良得為議郎,由此儘職儘責,常直言不諱。明帝車駕外出,太後幼弟信陽侯陰就乾擾禁衛,衝撞鑾駕;被車府令徐匡下令鉤鎖陰就車乘,並將駕車人收監入獄。
陰就反咬一口,將徐匡告上一狀,說其以下犯上,擅拘皇親車駕。明帝即下詔書,譴責徐匡無禮,徐匡難以辯白,隻得自縛到衛尉府請罪。
吳良聞此,仗義上書直言道信陽侯倚仗外戚權勢,乾犯車駕,不守人臣禮節,是大不敬。徐匡執法守正,反入監獄,臣恐聖化就此荒廢也。
明帝覽奏,命人調查實情,由此赦免徐匡,將吳良左遷為即丘縣長,後遷司徒長史。
畫外音吳良每處理重大議案,總是引經據典,不邀帝寵,也不附合時俗,以求獲取時譽。後因事免職,複拜議郎,卒於官任。
字幕漢永平元年,洛陽漢宮。
畫外音漢光武帝晚年,南北匈奴勢衰,西羌諸部紛起。先有燒當部落首領名喚滇良,引本部族軍馬打敗先零,奪取先零羌領地。滇良死後,其子滇吾繼位,部落日趨強盛。
鏡頭閃回。漢建武中元二年秋,滇吾同弟滇岸率領部眾入侵隴西郡,在允街打敗東漢隴西太守劉盱,於是原為隴西郡守衛邊塞羌人皆叛漢朝,複附燒當羌部。
閃回結束,永平元年。
劉盱遣使快馬入京,上奏明帝燒當羌滇吾兄弟勢甚猖獗,望乞派兵平複!
明帝劉莊聞報大怒,遂下詔旨命謁者張鴻為將,率領各郡兵馬,討伐羌人。
張鴻領旨,辭帝出京,率兵西征。雙方在允吾縣交戰,張鴻不善戰陣,隻一戰便被羌兵打敗,乃至全軍覆沒。消息傳至京城,滿朝嘩然。
明帝下詔派中郎將竇固為監軍,捕虜將軍馬武為大將,率四萬兵眾,前往討伐!
冬十一月,馬武等擊破燒當羌,餘部皆都降散。
是歲,南匈奴單於莫病死,弟汗繼立,是為伊伐於慮單於。
畫外音永平元年夏五月,高密侯鄧禹薨逝,諡號為元;其後不久,好侯耿弇亦薨,諡號曰湣。同時噩耗至京,報說東海王劉強病重,其勢將危。
漢明帝聞報大驚,派遣使者及太醫乘驛前往東海視疾,駱驛不絕於途。又詔命沛王劉輔、濟南王劉康、淮陽王劉延,皆詣魯國省疾。
劉強自知無幸,臨終上書朝廷臣身既夭命,孤弱複為皇太後、陛下憂慮,誠悲誠慚!子息劉政尚在年幼,猥當襲臣之後,但心非所以全利之也,願除封國,還為東海郡。今天下新罹大憂,惟陛下加供養皇太後,數進禦餐。臣強困劣,言不能儘意,願並謝諸王,不意永不複相見也!
明帝覽書大悲,隨太後出幸津門亭,為東海王發哀,使大司空持節護理喪事,贈送皆以殊禮;詔命楚王劉英、趙王劉栩、北海王劉興,以及京師親戚宗室皆往參加會葬。
山陽王劉荊聞說東海王已死,異誌複生,遂重金聘請星占家,一同謀劃;又問相士人皆說我麵似先帝。則先帝三十歲時君臨天下,本王今年也三十歲,請問可以起兵否?
相士聞說大驚,口中唯唯道先帝尊容,小可福薄,不曾親見。大王乃先帝嫡嗣,自是天皇貴胄,前程無量。至若是否可以起兵,則非我等凡夫俗子可以言之也。
說罷又閒話數語,便以道行淺薄為由脫辭而出,然後立即向郡國官員密報。
郡吏不敢隱瞞,複將此事具折上奏朝廷,請旨定奪。明帝聞而再次不究,隻將劉荊改封為廣陵王,並裁減其衛隊隨從而已。
字幕數年後,劉荊又用巫術詛咒明帝,結果其事又泄。劉荊懼罪,終於自殺。
鏡頭轉換,按下漢宮,複說遼東。
遼東太守祭肜借雞下蛋,再派鮮卑首領偏何討伐赤山烏桓部,大敗之,斬殺烏桓渠帥。由是塞外震恐,西起武威,東到玄菟,各異族部落都來歸附漢朝。
捷報傳到洛陽,朝廷大為振奮,明帝詔命褒獎出征將士,盛讚祭肜。
群臣皆謂邊疆烽煙戰塵既息,宜將屯駐邊境軍隊全部撤走,以節省財賦,明帝準奏。
東平王劉蒼趁機上奏東漢朝中興三十餘年,今四方無虞,宜修禮樂,偃旗息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天子欣然道準卿所奏。
劉蒼奉旨謝恩,乃與公卿共同議定南北郊祀冠冕、車服製度及光武廟登歌、八佾舞數,向明帝呈報。朝廷允準,自此禮樂便成東漢定製。
永平二年,匈奴單於汗病死,故單於比之子適繼立大位,是為適僮屍逐侯鞮單於。
明帝劉莊及公卿列侯祀光武帝於明堂,始服冠冕,衣裳、玉佩以行祭祀之事。
烏桓、歲貊等國使節前至洛陽助祭,單於侍子、骨都侯亦皆陪位。又至辟雍,初行大射禮、養老禮。行養老禮時,以李射為三老,桓榮為五更。
禮畢,引桓榮與眾弟子升堂,明帝親自講說,諸儒執經問難。
字幕桓榮,字春卿,齊桓公之後,祖先遷居沛郡龍亢縣,到桓榮已有六代。
鏡頭閃回,敘述桓榮來曆。
桓榮少年之時,曾在長安學習《歐陽尚書》,拜九江郡人朱普為師。因家中貧困,常靠傭工為生,精力不倦,十五年不曾歸鄉,到王莽篡位時才回。
朱普去世,桓榮到九江奔喪,負土為師築墳,並留下守墓教學,徒眾多達數百人。
新莽滅亡,天下大亂,桓榮攜經書與學生逃入山穀。
建武十九年,桓榮已六十多歲,終得大司徒府征辟。劉莊被立為太子,光武帝選求通曉經籍宿儒為太子師,遂升桓榮學生豫章人何湯任虎賁中郎將,教授太子《尚書》。
劉秀聞知何湯師從沛國桓榮,即召桓榮講解《尚書》,聽罷大讚;便任桓榮為議郎,賜錢十萬,聘入宮中以教太子。因年過花甲方得議郎之職,故此世人皆稱其為“遲暮議郎”。
此後每至朝會,光武帝常讓桓榮在公卿麵前講解經書,並稱讚道朕得先生何遲!
後逢《歐陽尚書》博士出缺,劉秀欲用桓榮為之,桓榮叩頭辭讓,反舉薦同門生郎中彭閎、揚州從事皋弘。光武帝道卿能勝任,不必辭也。
於是遂拜桓榮為博士,彭閎、皋弘任議郎。
劉秀車駕到至太學,適逢諸博士正在討論經文。
隻見桓榮身穿儒服,溫良恭敬,寬博有餘,辯明經義,每以禮讓相服,不用言詞勝人,眾儒生皆不及之。劉秀特加賞賜,命諸生雅吹擊磬,整日方罷。
桓榮進入庭中,劉秀詔賜眾人奇果,諸生皆納入懷中,惟桓榮舉手捧果過頂,施禮拜謝。
劉秀笑謂眾生此是真儒也!
從此桓榮更受敬重,常命宿在太子宮中。五年後,桓榮推薦門生九江人胡憲侍講,自己隻是旁聽,每晨進宮應卯而已。
有日桓榮生病,太子劉莊聞說,早晚派中傅問病,並賜珍饈、帷帳、奴婢等。
桓榮老臣何能,敢蒙太子殿下如此下顧!
劉莊師道尊嚴,學生理當奉侍。先生若有三長兩短,不必為家室憂。
桓榮聞此,感激涕零。其後病愈,更加勤勉為學。
建武二十八年,光武帝詔命博士張佚為太子太傅,桓榮為少傅,賜以輜車、乘馬。
桓榮大會諸生,陳列車馬印綬道今蒙陛下所賜,皆稽考古書之力,爾等可不勉勵乎?
桓榮認為太子經學已成,上疏陳謝臣幸得侍帷幄,執經連年,而智學淺短,無以補益萬分。今皇太子以聰睿之姿,通明經義,觀覽古今,儲君副主莫能專精博學若此者也。斯誠國家福佑,天下幸甚。臣師道已儘,皆在太子,謹使掾臣汜再拜歸道。
光武帝將奏疏轉呈太子,劉莊乃向老師回複莊以童蒙,學道九載,而典訓不明,無所曉識。夫《五經》廣大,聖言幽遠,非天下之至精,豈能與於此!況以不才,敢承誨命。昔之先師謝弟子者有矣,上則通達經旨,分明章句,下則去家慕鄉,求謝師門。今蒙下列,不敢有辭,願君慎疾加餐,重愛玉體。
建武三十年,桓榮被任命為太常。
中元二年,明帝劉莊仍尊桓榮以師禮,倍受親重,又授任桓榮二子為郎。
桓榮年過八十,自謂年邁多病,幾次上書請求辭職,明帝皆都不允,反而多加賞賜。
明帝嘗坐車到太常府,請桓榮東向而坐,設置幾杖,集合驃騎將軍、東平王劉蒼以下百官,及桓榮弟子學生數百人。明帝親自執業,每次開口必說大師在此。
講禮已畢,便將太官供具全部賜給桓榮,其所受恩禮如此。
三雍建成,明帝便授桓榮為五更稱號。每舉行大射、養老禮畢,就引桓榮及諸弟子升堂,天子親自執經書講說。又封桓榮為關內侯,食邑五千戶。
桓榮每次生病,明帝就派使者至府慰問,太官及太醫沿路絡繹不絕。桓榮上疏謝恩,讓還爵土。明帝親自到府問安,入街下車,手捧經書上前,撫摸桓榮之背,流涕不已。又賜床茵、帷帳、刀劍、衣被,好久方才離去。
從此諸侯、將軍及士大夫凡來看望桓榮,不敢再乘車直達門口,入堂則都拜倒在床下。
閃回結束。桓榮參加明帝講經之後,不久病重去世,壽至八十餘歲。明帝親為易服,送葬首陽山之南。賜桓榮子侄二人補四百石官職,都講生八人補二百石官職。(本集完)
喜歡華夏真相集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華夏真相集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