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雲壓城,大變在即。
李建成、李元吉來到臨湖殿,察覺有變,立即掉轉馬頭,準備返回東宮。
李世民縱馬跟上,在後呼喚皇兄禦弟,父皇升朝,已在殿中久候,你等欲往何處?
李元吉心虛,先在馬上暗地張弓搭箭,忽然來個犀牛望月,便發一矢。李世民見其回身,早有防備,當即將身俯鞍,利箭自頭頂呼嘯而過。
秦王暗道尉遲恭等人所言不差,我便有意言和,其二人也自不肯。
元吉見一箭不中,又連發三矢,由於心急,箭至中途便即偏斜,更無力道。
李世民接連躲過四箭,怒氣勃發,於是將身坐直,摘弓搭箭,扯個滿月,直射齊王。元吉也是有名上將,並非庸手,見來勢淩厲,將身向左猛傾,早已躲過。
未料隻聽前麵大叫一聲,那利矢掠過齊王身側向前直飛,卻正中前麵太子建成背心,立時翻身落馬而死。這一下大出秦王及齊王意外,二人一起驚呼。
便在此時,尉遲恭帶領騎兵七十餘人趕到,皆引弓搭箭,一起對準齊王攢射。
李元吉不愧長年精於射獵,馬術果然非同尋常!聽得背後弓弦亂響,遂單足甩鐙,躲入馬腹之下。亂箭紛飛,有支利矢正中齊王馬臀,那馬仆倒在地,李元吉跳開丈餘。
便在此時,李世民縱馬趕至,胯下坐騎受到驚嚇,竟連跳帶跑,馱著李世民奔過玄武門,直入旁邊樹林。秦王人慌失智,亂舞亂抓,卻被林中樹枝掛住戰袍,便從馬上摔下。
李元吉迅速趕到,一把奪過世民手中寶弓,將弓弦往其頸中一套,便欲勒死二哥。
在此千鈞一發之際,忽聽一聲大喝,聲如炸雷“狗賊,休傷吾主!”
齊王手一哆嗦,回身看時,來者皂袍長矛,身背雙鞭,正是大將尉遲恭。李元吉知道自己遠非其敵,急撒雙手,撒腿便跑,欲搶入武德殿中,尋求父皇庇護。
尉遲恭此時焉肯縱其逃命?當真是容情不出手,出手不容情,縱馬追上,抬手一箭,便將李元吉釘在地上。
太子李建成部從急逃出玄武門外,口中叫道太子已被秦王殺死,眾將快逃!
翊衛車騎將軍馮立正候在門外,聞說太子被殺,高叫道我等蒙受太子恩養多年,豈因其一死,便各自逃避禍難!
副護軍薛萬徹、屈直府左車騎謝叔方聞此,齊聲應道馮將軍所言不差!
三將遂率東宮及齊王府精銳兵馬兩千,急馳入玄武門內,欲尋秦王拚命,以為太子報仇。當時秦王府部將張公謹奉命守衛玄武門,見此急呼眾軍關門!
手下軍士俱都驚呆,應之不及。
張公謹自恃臂力過人,乃獨自關閉大門,挺槍擋在門後,馮立等人皆不能入。雲麾將軍敬君弘掌管宮中宿衛,聞變急馳玄武門。
親兵諫道事情未見分曉,將軍不可上前,且等兵力彙集,結陣出戰不遲。
敬君弘不聽,與中郎將呂世衡呼喝入陣,結果死於亂軍。
張公謹見已成混戰之局,乃率兵與薛萬徹等人奮力交戰,不肯後退半步。
字幕薛萬徹,京兆鹹陽人,原籍敦煌,隋朝左禦衛大將軍薛世雄第四子。
大業十三年,薛世雄客居幽州,隨涿郡羅藝大戰竇建德,不幸戰敗,慚憤去世。薛萬徹與兄長薛萬均武藝出眾,受到羅藝賞識,後隨羅藝歸附唐高祖李淵,授車騎將軍。
秦王此番發動玄武門兵變,襲殺太子與齊王,薛萬徹忠於太子,拚力死戰。因見張公謹便如門神,攻之不入,遂轉而進攻秦王府。
因府中精銳皆入玄武門,更無大將把守,因此被薛萬徹一衝,便即傾危。
忽聽馬蹄聲響,尉遲恭手提建成及元吉首級馳至,向東宮將士大聲喝道太子及齊王謀逆,今已伏誅,從者繳械免罪。叛賊既死,爾等尚為何人拚命耶!
說畢,將兩顆首級挑於長矛,遍示眾軍。
東宮及齊王府兵看見,果是主人首級,於是頓失鬥誌,迅速潰散。薛萬徹見大勢已去,便率數十餘騎,衝出都城長安,逃入終南山中。
馮立在玄武門激戰良久,殺死敬君弘,便對部下說道可略報太子殿下矣。
於是棄兵回馬,落荒而逃。
李世民大獲全勝,下令打掃戰場,自引諸將來問宮門守衛道天子何在?
宮衛答說在宮內海池船中。
李世民不敢入見,命尉遲恭以保衛天子為名,帶兵入宮。尉遲恭披甲持矛,徑入宮中,直至高祖所在座船。
高祖大驚問道作亂者誰?愛卿因何到此?
尉遲恭答道太子與齊王作亂,秦王起兵誅之。因恐驚動陛下,故派臣入內警衛。
高祖聞言流淚,對裴寂等近臣說道不料今竟出現此事!卿等以為如何?
裴寂未答,蕭瑀及陳叔達奏道建成與元吉本未參與舉兵反隋大謀,又無甚戰功,卻嫉秦王功高,共同策劃奸謀。今秦王討誅,天下歸心。陛下不如便立秦王為太子,並將國事委之,則天下太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高祖歎道卿言甚善,此固我素來心願。
於是便書敕令,交付尉遲敬德,命各軍皆受秦王處置。天策府司馬宇文士及自尉遲恭手中接過天子敕令,自東麵登閣門以出,向玄武門眾軍宣布敕令,由是宮內安定。
高祖又遣黃門侍郎裴寂前往東宮,勸諭原李建成麾下將士,眾軍亦都棄職而散。
於是高祖命召秦王以入,撫慰道朕近日昏憒,幾生曾母投杼之惑,我兒休怪。
李世民跪倒在地,伏在高祖胸前,號啕大哭良久,不能止息。
畫外音玄武門之變中,東宮太子及齊王諸子大損。太子李建成諸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義;齊王李元吉諸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等,都被殘忍殺害,並在宗室名冊上除名。傳說自此之後,李世民恐懼兄弟及其諸子鬼魂前來索命,即派尉遲恭與秦叔寶擔任門前守衛。其後更命繪製兩人畫像掛在門口,成為後世門神由來。
當天下午申時,高祖頒下詔書,宣布大赦天下,叛逆罪名隻加給李建成與李元吉二人,對其餘部黨羽,一概不加追究。朝中各項事務,任憑秦王處置。
次日,馮立與謝叔方自動入宮,叩闕負罪。薛萬徹躲藏起來,李世民命其兄薛萬鈞尋而招之,薛萬徹終出,自來投首。
李世民歎道諸公都能忠於所奉之主,乃義士也。皆都赦免,官複原職。
唐高祖乃立秦王李世民為皇太子,並頒詔書即日起,軍國各項事務無論大小,全部委托太子處理決定,然後報朕可也。任命宇文士及為太子詹事,長孫無忌與杜如晦為左庶子,高士廉與房玄齡為右庶子,尉遲恭為左衛率,程知節為右衛率,秦叔寶為左武衛大將軍,虞世南為中舍人,褚亮為舍人,姚思廉為太子洗馬。
鏡頭轉換,按下京城,複說北邊。
玄武門兵變之前,高祖李淵詔命胞弟廬江王李瑗擔任幽州都督,接替羅藝職務,以右領軍將軍王君廓為副佐之,擁重兵十萬於北邊,以拒突厥。
太子李建成圖謀鏟除秦王,曾暗中與叔父李瑗交結,書信來往密切。建成死後,唐高祖頒詔派遣通事舍人崔敦禮為使,前往幽州,征召李瑗入京。
李瑗聞訊心中恐慌,擔心事有不測,便與王君廓商議。
王君廓佯作全為廬江王著想,因勸李瑗京師事變未知結果,大王乃是國家宗親,受命守邊,擁兵十萬,怎能接受使者單身傳召?況趙郡王李孝恭前已交付獄吏,今太子與齊王皆遭禍難,大王自忖能自我保全乎?
李瑗聞言愈慌,流涕道我將性命交托將軍,起事可也。
於是當即劫持囚禁崔敦禮,調集兵力,傳召燕州刺史王詵趕赴薊州,計議起事。
兵曹參軍王利涉聞而大驚,入見李瑗諫道大王今無詔而擅自發兵,是造反也!若諸州刺史召之不來,大王將如何自求保全?
李瑗問道那該如何是好?
王利涉答山東豪傑曾受竇建德所用,如今淪為編戶平民,惟恐天下不亂,如大旱之盼時雨。大王如能複其舊職,隨其所在招募兵馬,則河北之地可唾手而得。後遣王詵聯絡突厥,經太原南下蒲、絳,大王整頓車駕西入關中,不出旬月,天下可定。
李瑗采納其議,將兵馬全都交付王君廓指揮。
王利涉勸道王君廓盜賊出身,為人反複無常,大王絕不可將兵權付之。若依臣愚見,且應及早除之,命王詵代其將兵,方保無患。
李瑗聞言,遲疑不決。
王君廓得知廬江王欲調王詵前來,大覺不妙,遂親引部兵前往燕州,來見王詵,聲稱有要事商議。王詵當時正在洗頭,聞說王君廓來至,遂手握濕發,出府迎接。
剛至門首,未及寒暄,王君廓早拔出肋下寶劍,隻一劍便將王銑斬殺,就而割下首級,急馳出城。在半路之上,因問部下李瑗與王詵共同謀反,囚禁天使,擅自調兵。今王詵已經伏誅,李瑗一人已是無能為力。公等願從李瑗舉族受戮耶?或欲從我獲取富貴耶?
眾人皆道願隨將軍討賊。
王君廓便率部眾馳越西門,進入城內,先將崔敦禮放出,然後來攻廬江王府。
李瑗聞說王君廓生變,忙率數百親信披甲而出。王君廓使崔敦禮以唐高祖名義,對李瑗部下說道廬江王李瑗叛逆朝廷,你等皆是大唐將士,何必隨其赴湯蹈火耶!
眾軍見天使如此說話,便都丟下兵器,潰散而去。
李瑗大罵王君廓反複小人,設計賣我,必自取禍殃!
王君廓不理,親自上前捉住李瑗,下令用弓弦勒死,然後斬首,傳送京師。朝廷下令,命將李瑗廢為庶人,絕其宗室屬籍。
鏡頭轉換,按下幽州,複說涇州。
前燕王羅藝自從協助唐軍擊敗劉黑闥,為避唐天子忌憚自請入朝,被唐高祖拜為左翊衛大將軍。羅藝自謂功高位重,便與太子李建成相識,甘願為其黨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當時突厥屢次侵擾北邊為患,因一向畏懼羅藝威名,唐高祖故令羅藝憑本官身份,帶領天節官兵鎮守涇州。
李世民玄武門政變成功後大封功臣,不計前嫌,拜羅藝為開府儀同三司,食實封一千二百戶。但羅藝身為李建成一黨,卻內心恐懼不安,便據涇州招兵買馬,圖謀反叛。
其後未久,羅藝假稱奉高祖密敕,麾兵入朝滅除秦王以清君側,途中趁勢占據豳州。
李世民命長孫無忌與尉遲敬德率兵出京,討伐羅藝。朝廷大軍未達,豳州守將趙慈皓便與統軍楊岌謀議誅羅藝,事情泄露,趙慈皓被擒。
楊岌當時在城外紮營,發覺城中有變,便帶兵攻打豳州,欲為主將報仇。涇州軍未曾設防,支吾不住,旋即城破,於是敗散。
羅藝止喝不住,隻得拋棄妻子兒女,領數百騎兵逃奔突厥。
到至寧州邊界,經過烏氏驛站,跟隨騎兵逐漸逃散。左右從人見大勢已去,乃於睡夢中斬殺羅藝,將其首級送到京師。
李世民命在市集懸首示眾,複其本姓羅氏。羅藝之弟羅壽時任利州都督,也被誅殺。
畫外音羅藝雖終叛唐而死,但其部下有兩武兩文,俱是同胞兄弟,卻為唐朝重用,終得善果。雙武乃是大將薛萬均、薛萬徹兄弟,隨羅藝降唐,分彆被封為上柱國及車騎將軍。雙文乃是幽州總管府長史溫彥博及兄溫大雅,後皆供職唐廷,官位顯赫。
玄武門之變即息,東宮及齊王宮幕僚遭到清洗,太子洗馬魏徵便陷入窘迫境地。
李世民傳召魏徵,問道你為何挑撥我兄弟關係?
魏徵卻舉止如常,從容答道若太子早聽我言,定不會有今天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