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甲鏗鏘,人在征途。侯君集攻略高昌,兵至磧口。
忽聞馬蹄得得,一騎絕塵而來,卻是向導細作,向元帥稟報高昌王麹文泰暴死,未知何故。城內正在發喪,眾臣擁立其子麹智盛繼位。
侯君集既驚且喜,不再歇兵養馬,直接率兵行至柳穀。
探馬又來稟報麹文泰來日安葬,屆時高昌國人聚集一處,將軍可趁機襲之。
侯君集道我乃天朝將士,堂堂平叛之陣,正正問罪之師,豈有趁敵下葬時偷襲之理?傳令三軍,擊鼓前進,攻略高昌國各城。
高昌人見唐師來攻,據城堅守。
侯君集遣使勸降不果,遂命軍中所帶機械工匠,伐木填充城壕,再用推車撞擊矮牆,城裂數丈。又用拋車往城中投石,高昌守軍被砸死者極眾,城上已無立足之地。
於是唐軍攻克城池,擄獲男女七千餘人。侯君集乘勝進兵,包圍高昌國都城。
高昌王麹智盛致書唐營先王雖對唐天子無禮,而我並無過錯,望侯公手下留情。
侯君集回書子若真心悔過,就到軍門投降,我不殺你便了。
麹智盛覽書,卻又不出。侯君集命填平城壕,以拋車攻城,又建十丈高樓,俯視城內射箭。城內人都躲入室內,再也不敢出門。
西突厥欲穀設聽聞侯君大名,向西逃走千裡,不敢來救高昌。
麹智盛至此無計可施,隻得開城投降。侯君集於是俘虜麹智盛及其百官,刻石紀功。
麹氏大涼高昌,就此亡國。
侯君集既滅高昌,不奏天子,擅將其國中無罪眾臣及大戶發配,私取其家財寶物,據為己有。手下將士見此,上行下效,也開始盜取金銀珠寶,挨家搜掠。
諸將違紀胡為,早有親軍報入帥帳。侯君集自己壞法在先,又如何管束他人?隻得佯作不知,不敢治將士之罪,由是軍紀大亂。
高昌被俘眾臣怨氣衝天,便在侯君集班師回朝之際,將唐軍將領所作所為訴於天子。
唐太宗本因滅國之勝大喜,聞奏複又轉怒,便命司法官將侯君集下獄。中書郎岑文本上書求情,以為侯君集有滅敵國大功,且是國公之尊,不可輕加屈辱。
李世民怒氣不息,由是沒收侯君集與諸將搶掠所得,然後將侯君集予以釋放。
侯君集自以為立下大功,卻因貪財細事被囚,由此心中懷怨。
高昌既破,西突厥複又遠遁,於是唐朝疆域大增。國土向東極於大海,西至焉耆,南儘林邑,北抵大漠,皆為州縣,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裡,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裡。
太宗李世民欲置高昌為州縣,議於群臣。
魏徵諫阻陛下初即位時,麹文泰夫婦率先來朝,其後稍有驕倨,故被加誅。高昌與我大唐並非夙敵,罪止麹文泰可矣。宜撫其百姓,存其社稷,複立其子,則威德被於遐荒,四夷悅服。今若利其土地以為州縣,則常須兵馬鎮守,數年一易,往來死者什有三四,供辦衣資,違離親戚,十年之後,隴右虛耗。所謂散有用以事無用,臣未見其可。
太宗此番不從其諫,命以高昌其地為西州,以可汗浮圖城為庭州,複置安西都護府於交河城,留兵鎮之。
便在此時,衛國公李靖妻去世,奏報朝廷。
李世民詔令厚葬,墳塋規格依照漢衛青、霍去病舊例,並將墳墓修築成突厥境內鐵山、吐穀渾境內積石山形狀,以此表彰李靖一生殊勳。
高昌既滅,百官複請封禪。太宗詔許諸儒詳定儀注,以太常卿韋挺為封禪使。
時有告薛萬均私通高昌婦女者,薛萬均不服,太宗命高昌女與其對辯。
魏徵諫道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今遣大將軍與亡國婦女對辯帷箔之私,實則所得者輕,虛則所失者重。昔秦穆飲盜馬之士,楚莊赦絕纓之罪,況陛下道高堯舜乎!
太宗以為有理,遽命釋放薛萬均。此後以己年老為由,便將政務漸漸交付太子。
太子李承乾字高明,乃是李世民嫡長子,文德皇後長孫氏所生,深得太宗喜愛。李承乾十分好學,不僅令孔穎達撰《孝經章句》,還讓顏師古注班固《漢書》解釋詳明,完稿後鄭重上表。唐太宗對此大加讚賞,將之珍藏進皇家圖書館秘閣內,並重賞顏師古。
此時太子年歲既增,喜添皇孫,自己卻患足疾,開始脾氣暴躁,與此前判若兩人。
太宗搜訪賢德,以輔儲宮,先後挑選十餘位名臣出任東宮輔宰,於誌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房玄齡、魏徵等皆在其內。
又令劉洎、岑文本與馬周等飽學之士,遞日前往東宮,與太子承乾談論講學。
然而這些能臣名儒卻隻知一味進諫,責以春秋大義;於誌寧、孔穎達、張玄素等人接連上疏,措辭凶狠鋒利。太子愈加惡逆,適得其反。
貞觀十四年,李承乾欲在東宮蓋房,於誌寧上疏批評過於奢華。李承乾與宦官玩樂,於誌寧又上疏批評,甚至將其比作秦二世胡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孔穎達更是激烈,隻要覺得太子稍有逾距,就立馬犯顏直諫。
太子乳母遂安夫人曾勸孔穎達,認為太子年齡既長,不宜總當麵痛加批評指責。而孔穎達卻諫諍逾切,認為雖死無恨,以至太子不能接納。
張玄素更是無時無刻不諫,言語急切。東宮時有太常樂人美姿容,善歌舞,太子甚為寵愛,並號其為“稱心”。張玄素諫之不聽,奏聞天子,太宗聞之大怒,命將稱心殺死。
李承乾非常傷心,在宮中為稱心樹塚立碑,並贈官職,由此與太宗父子隔閡漸深。
此後太子深居東宮,許久不出見官屬。
張玄素諫道朝廷選俊賢以輔至德,今動經時月,不見宮臣,將何以裨益萬一!且宮中唯有婦人,不知有能如楚莊王內宮賢妃樊姬者乎?
太子恨其言辭犀利,語帶譏諷,因而不聽。
太宗李世民因聽諸臣劾奏,便對太子督責愈來愈苛,漸成拔苗助長之勢。聞說張玄素在東宮數次極力諫爭,立即擢升其為銀青光祿大夫,使行左庶子職責。
太子見此,轉而恨其父皇。因對內侍道張玄素出身低微,一個小小戶曹,甚麼阿物,也在本太子麵前充作大臣,喋喋不休?可惡可恨,我必殺之!
字幕張玄素本名張樸,字玄素,蒲州虞鄉人。初仕於隋朝,為景城縣戶曹。
夏王竇建德攻陷景城,因怒張玄素不肯主動獻上薄籍,將欲殺之。城中竟有千餘人齊集衙前,請代張玄素死,並道此人清慎若是,今倘被大王殺之,實乃無天理也。
竇建德見其深得民心如此,便即釋張玄素,並封其為治書侍禦史。
張玄素以隋臣自居,堅不受封,直到隋煬帝在江都被殺,才接受竇建德委任,為黃門侍郎。竇建德覆沒,張玄素歸唐,被授為景城都督錄事參軍。
李世民久聞其名,向其征詢為政之道,張玄素建議廣用賢良,使各官吏奉職守法,並能安撫百姓,便可致其君為堯舜。太宗大為欣賞,遂升其為左庶子,命去輔佐太子。
貞觀十五年,褚遂良勸諫太宗暫停封禪。太宗從之,並遷褚遂良為諫議大夫。
字幕褚遂良,字登善,杭州錢塘人,弘文館學士褚亮之子。
褚遂良出身河南褚氏家族,博學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時追隨西秦霸王薛舉,擔任通事舍人;西秦敗亡,便與其父隨薛仁皋歸順唐朝。
武德四年,唐高祖準許李世民在洛陽開設天策府,同時成立文學館,褚亮便是十八名學士之一,主管文學。學識與日俱進,尤其書藝,在歐陽詢與虞世南指導下更是出類拔萃。
貞觀三年,唐太宗下詔在隋末戰場修建廟宇,以為死難戰士祈福。其中晉州慈雲寺,便由褚遂良書碑。虞世南逝世後,魏徵將褚遂良推薦於朝,太宗命為侍書。
李世民曾廣泛收集王羲之法帖,褚遂良可以鑒彆真偽,使無人敢將贗品送來邀功。李世民每有大事,幾乎都向褚遂良谘詢。
褚遂良工於書法,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
當時朝中另有貝州武城人孫伏伽,學問廣博,文才無雙。隋朝時期涉足官場,擔任小吏。曾與張玄素同在隋皆為令史,亦出身微末之間。
唐武德五年,孫伏伽參加科舉,狀元及第,是中國曆史有據可察第一位科舉狀元。武德九年,參加玄武門之變,賜武城縣男。
孫伏伽出身同於張玄素,然而非但從不以出身微末為恥,並常於大庭廣坐之間自陳各種不得誌時往事,從容不迫,一無所隱。
貞觀十五年,太子李承乾私引突厥群豎入宮娛樂,再次惹來於誌寧上書。唐太宗下令命李百藥等人侍講於弘教殿,並暗地囑咐杜正倫時時規勸太子,使其注意個人言行。
杜正倫幾次規勸無效,急切之下,便將太宗暗囑告訴太子道陛下命臣監察殿下言行舉止,太子若不納我諫,則我隻有如實以奏天子矣。
李承乾聞而大怒,反而抗表上奏太宗父皇既疑兒臣,不如改立太子。
唐太宗十分不滿,質問杜正倫道何故漏泄我語,使我父子不和?
杜正倫愧不能答。太宗遂將其貶為穀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歲末太宗駕幸洛陽,命太子監國,尚書右仆射高士廉攝太子少師,又命三品以上嫡子,皆出仕東宮。
太子監國之際,詹事於誌寧一如既往,每事上書切諫,喋喋不休。太子不勝其煩,轉為大怒,便遣刺客張師政、紇乾承基,前往刺殺於誌寧。
二人潛入於誌寧府第,見其在家中寢處苫塊,正為母親守製,竟不忍殺而止。
太子又因張玄素上書之故,致使男寵太常樂人被父皇所殺,為此數月不朝,並屢次派人前往刺殺張玄素。然而不知何因,刺客數次皆未得下手。太宗風聞此事,雖然大怒,但亦未曾動過廢立太子之念,反命重臣魏徵為太子太師,以期糾正其狂悖之行。
鏡頭轉換,按下京城,複說四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字幕高昌滅國之後,西突厥為大唐國力所懾,沙缽羅葉護數次遣使入貢。
貞觀十五年秋七月,甲戌日,太宗李世民詔命左領軍將軍張大師持節,即其所號立為葉護可汗,並賜以鼓纛。同時又命使者多齎金帛,遍曆西域諸國求購良馬。
魏徵阻諫道突厥可汗之位未定而先市馬,彼突厥人必以為陛下誌在市馬,反以冊立可汗為名耳。如此即使葉護可汗得立,亦荷我大唐天子恩德必淺;若不得立,為怨實深。諸國聞之,亦必輕視我中國。市或不得,得亦非美。苟能使彼安寧,則諸國之馬,不求自至矣。
太宗聞奏,欣然從之。
其後未久,北庭乙毘咄陸可汗與南庭沙缽羅葉護互相攻伐。乙毘咄陸可汗軍勢強大,西域諸國多來歸附,乙毘咄陸便使石國吐屯攻擊沙缽羅葉護,擒歸殺之。
唐太宗聞報,遂謂魏徵前若不聽卿言,非但良馬不得入朝,且必複燃西域戰火矣。
字幕同年秋七月,李世民遣職方郎中陳大德出使高麗。
陳大德初入高麗國境,欲知其山川風俗,於是所至城邑,皆以天朝綾綺遺其城守,並說道吾雅好山水,此地若有險勝之處,願請導為觀之。
城守因得其絹皆喜,遂使人導之遊曆,無所不至。往往於山野中得見中國遺民,與其相談,則自雲家在某郡,隋末從軍,沒於高麗,與高麗人錯居於此,殆將半其民矣。
因問中土親戚存沒,陳大德複又慰勸道豐衣足食,皆都無恙。
數日後,隋人望唐使而哭者遍於郊野。
陳大德歸還洛陽,言於天子高麗國聞高昌亡而大懼,館候之勤,加於常數。
太宗聞奏,便有征高麗之意,因對侍臣道高麗隻四郡之地,吾發卒數萬以攻遼東,彼必傾國救之。彆遣舟師出東萊,自海道趨平壤,水陸合勢,取之不難。
侍臣看出天子心意,於是問道陛下欲征遼東,不記隋煬帝前車之鑒耶?
太宗答道時移事異,非你等能所知也。今天下一統,四海晏平,朕有二喜一懼。比年豐稔,長安鬥粟直三、四錢,此一喜也;北虜久服,邊鄙無虞,二喜也。然長久治安則文武驕侈易生,驕侈則危亡立至,此一懼也。此時打上一仗,弊大於利。
冬十月校獵伊闕,複幸嵩陽。因聞並州大都督長史李世積在州十六年,令行禁止,民夷懷服。太宗大喜,遂詔命以李世積為兵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