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之中,君臣對答。
李積續道至於皇四子李泰,生母乃是長孫皇後,雖然排行第四,但實為嫡次子。又才華橫溢,且禮賢下士,故不但極得太宗溺寵,且深得朝臣稱讚,寵冠諸王。
鏡頭閃回,李積回憶往昔之事。
自太子李承乾謀反案發被廢,太宗李世民思及齊王李佑謀反在先,漢王李元昌隨之,魏王李泰又謀奪嗣,不由深為懊惱,便召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積三臣,皆至兩儀殿中。
三臣之中,一為皇親,一為文首、一為武魁。
太宗問道我三子一弟,實傷朕心。今欲更立太子,卻不知更應該相信何人!
說罷流涕,一時萬念懼灰,竟撲倒禦床,拔出佩刀,意欲自殺。
長孫無忌上前抱住太宗,李積奪過佩刀,房玄齡跪倒在地,扯住龍袍。三人一齊勸慰平民尚不能保妻賢子孝,況帝王之家乎?陛下休惱,亦擇其賢者,更立為太子。
太宗難過半晌,向門外一瞥,看到晉王李治正在廊下侍立,由此問道此子如何?
長孫無忌道臣謹奉詔令!群臣如有異議者,請將其立即斬首。
房、李互視,俱各無辭。因知其妹長孫皇後所生三子,長子李承乾被廢,次子李泰奪嗣獲罪,已無緣太子之位。隻惟此三子李治,方是自己親外甥也。
太宗遂道你三人既與我意見相同,但不知眾議如何?
長孫無忌晉王仁德孝順,天下歸心。請召集百官詢問,如有不從,是臣等有負陛下。
此等立嗣要事,太宗豈能再問眾臣?但慮李治性情懦弱,又對長孫無忌道雉奴懦弱,恐不能守護社稷。吳王李恪英武果斷,我欲立為太子,卿謂如何?
長孫無忌驚呼陛下豈可出爾反爾?
太宗見他急切之狀,不由笑道是否因為李恪不是卿之外甥,你才極力反對?
長孫無忌太子仁厚,乃守成之主。且儲君至重,關乎天下氣運,朝堂安定,怎能多次更改!臣為國家社稷為計,請陛下熟思。
太宗點頭,隻得作罷,於是便以李治為嗣,立為太子。
高宗李治聽罷李積密奏,這才大悟,深為感激娘舅,亦嘉賞李積直言不諱。於是下詔,將胞兄李泰遷升濮王,允其開府於均州鄖鄉,設置僚屬,車服珍膳,特加優異。
至永徽三年十二月癸巳日,濮王李泰薨逝,年僅三十三歲。
高宗十分傷心,特命以“詔葬”之禮治喪,是乃有唐以來最高喪葬規格。為之輟朝,追贈為太尉、雍州牧,又請法藏禪師為其往生祈福。
字幕永徽元年正月,新年伊始,唐高宗李治冊命嫡妻王氏為皇後。
愈加尊禮長孫無忌,使與褚遂良同心輔政,百姓阜安,頗有貞觀之治遺風。
永徽元年六月,隴右道大總管高侃進擊車鼻可汗,追至金山擒之,車鼻可汗部眾俱都降唐。高宗以為大吉之兆,詔命將其安置在鬱督軍山,設置狼山都督府,以統領之;又在突厥故地,設置單於、瀚海兩個都護府。
單於都護府領狼山、雲中、桑乾三都督,蘇農等十四州;瀚海都護府管領瀚海、金徽、新黎等七都督,以及仙萼等八州。以突厥各部酋長為各州刺史、都督。
永徽元年八月,高宗李治重新冊命布失畢為龜茲王,與那利、羯獵顛還國主政。
英國公李積時年五十六歲,因見天下無事,欲專心入山授徒,光大鬼穀門派,由此再三上書,托病為由,固求解職。
高宗李治拗李積不過,於是詔許解其左仆射之職,以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休致,可五日一朝,可十日一朝。但若朝中有事,須隨叫隨到。
李積拜謝而出,由此心靜身閒,常至驪山、華山及終南山中,或拜見驪山派掌門師母紅拂女,或求教於華山派掌門,或求仙訪道,瀟灑如同神仙。
十月己未日,監察禦史韋思謙上疏,劾奏中書令褚遂良倚仗權勢,強行低價購買中書省翻譯官家田地。高宗詔命刑部,核查此案。
大理少卿張睿冊稽審之後上奏,以為地價係依當時標準評估,褚公並無罪過。
韋思謙不服,上疏奏道估價之設,是備國家征購臣民私產時所須;臣下間私自交易,豈得以朝廷準估為定!張睿冊舞文弄辭,附下罔上,其罪當誅。
高宗見此,遂命左遷褚遂良為同州刺史,貶張睿冊為循州刺史。
韋思謙敢於劾奏當朝宰輔重臣,由此名揚朝野,天下皆知。
公元651年,永徽二年辛亥,春正月乙巳日。
唐高宗詔命,以黃門侍郎宇文節、中書侍郎柳奭,並升為同中書門下三品。柳奭乃為光祿少卿柳亨兄長之子,王皇後舅父。
與此同時,左驍衛將軍、瑤池都督阿史那賀魯招集離散,廬帳漸盛。因聞太宗已崩,便複起自立之心,謀襲取西、庭二州。
庭州刺史駱弘義聞知其謀,上表進言其事,高宗遂遣通事舍人橋寶明馳往瑤池慰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橋寶明往說賀魯,恩威並用;賀魯以為此時自己尚非唐朝敵手,遂聽其勸,令長子咥運入宿宮衛。高宗授為右驍衛中郎將,尋複遣歸。
未料咥運非但不感唐天子恩典,反勸說其父擁眾西走,擊破乙毘射匱可汗。阿史那賀魯聽從其子,遂發舉族之兵,西擊乙毘射匱可汗,一戰大勝,並吞其部眾。
賀魯既由是威大震,遂建牙帳汗庭於雙河及千泉,自號沙缽羅可汗。
咄陸五啜、努失畢五俟斤聞風而至,皆都舉部歸之。賀魯乃複擁兵眾數十萬,又主動與乙毘咄陸可汗連兵為盟,處月、處密及西域諸國多為附庸。
於是便以己子咥運為莫賀咄葉護,正式宣布叛唐自立。
所謂咄陸五啜,乃屬突厥官職名稱,分彆乃謂處木昆律啜、胡祿闕啜、攝舍提暾啜、突騎施賀邏施啜、鼠尼施處半啜。其中胡祿闕啜,乃是賀魯女婿;弩失畢部卻稱為俟斤,有五俟斤乃謂阿悉結闕俟斤、哥舒闕俟斤、拔塞乾暾沙缽俟斤、阿悉結泥孰俟斤、哥舍處半俟斤。其中阿悉結闕俟斤最強盛,擁有數十萬精兵。
賀魯繼立汗位,便命咥運率部入侵庭州,攻陷金嶺城及蒲類縣,殺略數千人。
唐高宗聞說賀魯反唐,詔令討伐。
乃命左武衛大將軍梁建方、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同為弓月道行軍總管;右驍衛將軍高德逸、右武衛將軍薩孤吳仁為副總管,撥調府兵三萬,再加回紇騎兵五萬迎擊。
大軍未發,庭州刺史駱弘義獻計安國以信,馭狄以權,理有變通。賀魯保一城,方寒積雪,謂唐兵必不來,宜乘此一舉滅之。遷延及春生變,縱不率連諸國,必遠跡遁去。且處蜜、處木昆等亦各欲自免,若留不進,彼與賀魯複合矣。今雖嚴冬風勁,兵苦皸墮,又不可久留以費邊糧,使賊得堅黨附、賒死期也。請寬處月、處蜜等罪,專誅賀魯,除禍務本,不可先治枝葉也。願發射脾、處月、處蜜、契苾等兵,齎一月食,急趨擊之,大軍住憑洛水上為之景助,此驅戎狄攻豺狼也。且戎人藉唐兵為羽翼,今胡騎出前,唐兵躡後,賀魯窮矣。
唐高宗覽奏,極力稱善,詔令駱弘義為參讚軍師,相助梁建方策劃指揮。
大軍到至庭州,急趨而前,欲發射脾、處月、處蜜、契苾等兵,然而處月部朱邪孤注卻帶兵依附賀魯,據守牢山以抗唐軍。梁建方與契苾何力引軍奮勇攻擊,朱邪孤注力經招架,便即全軍潰退。唐軍追趕五百裡,複殺其部眾五千人,俘虜朱邪孤注及渠帥六十以歸。
梁建方等雖然獲此全勝,但未傷阿史那賀魯分毫,又打草驚蛇,駱弘義所謀未遂。
便當此時,焉耆王婆伽利卒。唐高宗遂遣突騎支還國,詔加右武衛將軍。
時有金州刺史滕王李元嬰,太宗李世民之弟,畋遊無節,數度半夜歸來,命開城門。百姓以為外敵來侵,每被驚擾,不得安眠。
又喜在城中引弓彈人,或埋活人於雪堆之中,以為戲笑。
禦史上書彈劾其事,高宗便賜詔書切責痛斥古來取適之方,亦應多緒,晉靈公荒悖之事,何足為則!朕以皇叔乃為至親,不能致王於法,今此寄書,王豈無愧於心!
又聞李元嬰與蔣王李惲皆好聚斂民財,乃賜諸王絹帛各五百段,獨不賜予二王,並下詔敕朕聞滕叔、蔣兄自能經紀,不須賜物;給麻兩車,以為錢貫。
鏡頭閃回,補敘滕王之事。
字幕李元嬰,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亦是最幼之子。
貞觀十三年,太宗將幼弟封為滕王,在其封地建立行宮,命名滕王閣。滕王甚能做作,更喜驕奢淫逸,初到封邑便大興土木。因在滕州十六年,招至民怨沸騰。
高宗即位,將其貶到蘇州,轉任洪州都督,治所南昌。
李元嬰不改在滕州所為,複選贛江之濱,廣聘能工巧匠,又修起一座樓閣,高插雲天,氣勢磅礴,亦名滕王閣。
九年之後,李元嬰改任隆州(今四川閬中)刺史。依然按宮苑格局,在嘉陵江畔玉台山腰建起一處規模宏大行宮,則就是杜甫詩篇中所題閬中滕王閣。
閃回結束。永徽二年八月,己巳日。
高宗李治下詔,升任於誌寧為左仆射,張行成為右仆射,高季輔為侍中。
是月郎州白水蠻反叛,寇掠麻州,攻奪縣衙。朝廷聞報,乃遣左領軍將軍趙孝祖等發兵討伐。趙孝祖引軍奮擊,曆經十數戰,終將禿磨蒲擒獲斬殺。
閏九月,長孫無忌等刪定律令格式呈獻。唐高宗詔令頒布天下,行之四方諸州各縣。
冬十一月,特浪羌酋董悉奉求、辟惠羌酋卜簷莫,各率部落前詣茂州,要求內附大唐。與此同時,竇州及義州蠻酋李寶誠等唆使部民造反,朝廷複使桂州都督劉伯英往剿。
劉伯英剿撫並用,終討平之。
郎州道總管趙孝祖既斬殺白水蠻酋禿磨蒲,諸蠻皆遁入山林,不敢再出。
十一月中旬,其地忽降大雪,蠻人在林中難耐饑凍,死亡略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趙孝祖修疏上奏弄棟之西,更有小勃弄、大勃弄二川,酋長經常扇動誘惑弄棟部民,反我大唐。其大小勃弄以西,卻與黃瓜、葉榆、西洱河相接,人眾殷實,多於蜀川。因彼處並無大酋長,諸部散落自保,彼此間好結仇怨,互不統屬。臣今既破白水,不如請以得勝之兵,四討弄棟周邊,平定大小勃弄,就便撫而安之。
高宗覽奏許之。趙孝祖遂率兵乘勝西進,殺小勃弄酋長歿盛,俘獲大勃弄酋長楊承顛,並擊破當地聚落,就此壓服西南蠻。
平定西南獠人叛亂,又順勢平滅大、小勃弄,由此振旅還師,遣使向長安報捷。
高宗李治覽奏大喜,示與群臣趙孝祖鎮守郎州一路,西南諸蠻再無憂矣。
是歲末,百濟遣使入貢。高宗欣慰之餘,對來使說道再勿與新羅、高麗相攻,不然吾將發兵討伐。
百濟使者唯唯稱是,歸報其王。來年春,吐穀渾、新羅、高麗、百濟並皆遣使入貢。
永徽三年春正月,西北捷報傳來,說大將軍梁建方、契苾何力等人大破處月部落於牢山。又使副總管高德逸輕騎追之,行五百餘裡,生擒孤注可汗,斬首九千級。隻因天寒地凍,馬缺牧草,故引大軍還師,以備牧草萌發再伐阿史那賀魯。
高宗大喜,剛欲敕令嘉獎,隨軍禦史表章繼至,劾奏梁建方兵力足以繼續追討,因懼賀魯兵馬強盛而逗留不進;又高德逸敕令於邊塞以公款購買良馬,自取其神駿者以為私有。
高宗因梁建方等已建大功,故將禦史奏章置之不問。
時有大理卿李道裕,趁機奏道高德逸所取之馬既稱良駿,則必筋力異常,陛下雖然不罪功臣,但可沒收其私,以實中宮之廄。
天子不答,待李道裕出,乃謂侍臣道裕身為大理卿,乃屬法官,進馬並非其本職。今日之奏,實是妄揣我意;豈朕行事不為臣下所信邪!朕方自咎,故不複罷黜道裕耳。
字幕李道裕,生卒年不詳,京兆郡涇陽縣人。隋朝朔州刺史李充節之孫,唐右衛大將軍李大亮之侄。父名李大通,在隋朝任千牛備身、通事謁者,因早死未仕唐朝。
高宗不納李道裕之議,遍觀朝賀群臣,忽想起托孤大臣褚遂良,便命將其自同州刺史任上調回朝中,複任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春三月,以宇文節為侍中,柳奭為中書令,以兵部侍郎韓璦守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六月戊申,遣兵部尚書崔敦禮為將,率領並、汾步騎萬人往戍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