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金碧輝煌的內閣大殿中,劉健,這位內閣首輔大學士,其一言一行,如同文官體係的靈魂,每一次發聲,都仿佛在向天下的百姓和皇帝展示著朝堂的意誌。
還記得那昔日的秦皇,派遣徐福尋仙藥,舉國上下,皆以唾棄視之,因其自私的欲望蒙蔽了雙眼。
而今日,弘治皇帝派遣使者出海尋求糧種,這卻是一場造福萬民的壯舉,一念之差,便成就了千秋偉業。
當林蒙慷慨陳詞之際,弘治皇帝若不果斷下旨,恐怕這消息傳遍天下,民間的疾苦與皇上的冷漠將如潮水般湧來,淹沒一切。
然而,探尋的腳步如何邁出?是與那神秘國度建立友誼,互惠互利,還是另辟蹊徑,暗中布局?這一切,都還是個謎。
但至少,現在,我們必須先鎖定那神秘國度的位置,一步步走向成功。即使弘治皇帝無法親眼見證,他的子孫後代,也會繼續這未竟的宏圖,一代又一代,永無止境……
然而,弘治皇帝的肩上,卻扛著無儘的辛勞,他絕不會將這重擔傳給子孫。
大明帝國,接下來將目光投向那遙遠的極西之地,如狼似虎,虎視眈眈。
林蒙心中感慨,若是真有這樣一個國度,此刻的國主恐怕已是被無數雙渴望的綠眸盯得頭皮發麻,仿佛刀劍出鞘,隨時準備一搏。
而劉健的另一層含義,更是直接了當——不惜一切代價。
弘治皇帝眼神堅定“此國竟也窺視我大明?”
“當然知道,陛下。”林蒙堅定地回應,他必須為皇帝點燃希望的火焰……
故事的開頭總是簡單,一旦點破,便是坦途。林蒙毫不猶豫地說“那胡商所言,當年三寶太監下西洋,曾至不刺哇,兩國相交,互通有無,這才讓不刺哇國得知我大明,心生敬畏。”
“……”
不刺哇,便是如今的非洲索馬裡,鄭和當年下西洋,也曾踏足此地。
弘治皇帝疑惑地問“不刺哇?”
一旁的蕭敬輕聲提醒“奴婢在查閱三寶太監的事跡時,曾聽聞此名,那國之人膚色黝黑,其國位於西洋深處。”
話音剛落,殿內一片歡騰,喜氣洋洋。若那極西之國如同海市蜃樓,遙不可及,那麼現在有了線索,便是找到了方向。
三寶太監能至,我們自然也能。宏偉藍圖,不隻是夢想,更是萬千百姓的生機與希望。
希望之火燃燒得更旺,眾人的心緒隨之激蕩,大殿內,氣氛熱烈非凡。
“臣建議,立即啟動大船建造,效仿三寶太監的壯舉,先探尋不刺哇國的蹤跡,再循跡追蹤,那極西之國的秘密,也將水落石出。”
“陛下,若三寶太監當年繼續西行,或許……在文皇帝的時代,大明便已收獲豐饒的糧種了啊。”
人群之中,哀歎聲此起彼伏,宛如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座無形的寶藏,悄然滑落,無法觸及。
而在這片西洋之上,一場顛覆性的變革悄然上演。昔日的那場“下西洋”,不過是榮耀的虛名,如今人們方才醒悟這虛名之下,不過是鏡花水月,徒耗民力。
西洋之旅,本是為了搜集珍寶,賺取財富。然而,更多的人卻是義憤填膺,大明素來不重商道,豈能將錢財視作糞土?朝廷若參與商貿,士大夫之身,如何自處?
然而,如今卻是為了求取糧種,為了生存。有了這些糧種,便是太平盛世,即便堯舜再世,也難比此景。一時間,解決百姓饑荒的問題成了重中之重,無人再敢反對。
弘治皇帝麵露喜色,眼中閃爍著希望的光芒。
他振奮精神,對兵部尚書馬文升道“馬卿家。”
馬文升應聲而上,恭敬地回答“臣在。”
“兵部即刻依照三寶太監舊法,督造艦船,操練軍士……”弘治皇帝頓了頓,繼續說道“所需公帑,戶部應予全力支持,若仍不足,宮中內帑亦可動用。”
這一次,他的決心無比堅定。
金錢固然重要,但關乎國運民生的大事,豈能輕視?
林蒙心中暗自竊喜!
轉眼間,一場全新的下西洋之旅即將啟程。大明將揚帆遠航,駛向海洋的深處,探尋未知的人間奇景,與各國交流,互學互鑒。或許,真的能找到傳說中的玉米,那玉米雖未必如林蒙所言那般神奇,但至少,能帶來一絲慰藉。
至於林蒙的誇大之詞,大不了日後被他痛斥一頓罷了。然而,這又有何妨?林蒙心懷家國,深受核心價值觀的熏陶,即便被打得遍體鱗傷,也毫無怨言。
當然……林蒙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掃向了劉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