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終於痛快的下了一整天,漸漸的壓著院子裡的石榴樹枝椏下沉,輕輕抖動著,一陣風吹過,時不時會有些雪落下來。
偶爾發出吱吱呀呀的呻吟,也不知是雪離開樹後不舍的呢喃,還是樹被雪壓的無法喘息。
常威和範團兒陪著弟弟妹妹們在外麵痛快玩了一整天,踩著黃昏的餘暉到家。
元宵節的起源有幾種說法。
一個是說神鳥被獵人射死,天帝震怒,下令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
他的女兒大概是個常瓏般善良的姑娘,便通知人間,有個老人家出法子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掛紅。
燈籠、點爆竹、放煙火。
天兵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
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另外一種就比較真實。
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漢惠帝劉盈崩後,呂後專權。
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恒為漢文帝。
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巡,與民同樂。
京城裡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民間節日——“鬨元宵”。
不管是什麼來源,這是個歡樂的日子。
這會的元宵節很熱鬨,掛花燈,猜燈謎,舞龍燈,舞獅子,走橋,踩高蹺,摸門釘,送孩兒燈,燒火判兒
哦,沒有燒火判兒。
判兒指的是判官,元宵節期間,京城的店鋪用泥塑成巨大的判官形象,內部是一個爐膛,裡麵裝上煤,點上火,判官被燒得渾身通紅,火焰從判官的七竅中噴冒出來,煞是好看。
平安大道路北側有一座城隍廟,那裡燒的“火判兒”是京城最有名的。
最後一次燒火判兒是50年在北海公園。
59年的新年,大概是最後一個原汁原味的春節。
破四舊開始後,這些活動被喊停,再恢複時,又少了原有的韻味,哪哪都透著錢味。
後罩院裡的雪依然乾淨,留下一片好景色,留在家裡的老人們並未急著清理。
常瓏歡呼著在地上打了個滾,然後被楊敏揪著耳朵拎進屋。
但她是個殺伐果斷的姑娘,說調皮就調皮,即便屢屢挨揍依然無法扭曲她的意誌。
在屋裡挨了兩下雞毛撣子,她原地蹦躂了兩下,摸了摸乾嚎無淚的眼眶,又衝到了院子。
“大哥,來堆雪人。”她喊著。
常威便過來幫忙。
這種事彆說常瓏,小家夥們都喜歡,他們分成兩夥,從一個小雪球開始滾動,最後滾出來兩個大大的雪球。
大的那個是範團兒帶著常妮和常天常南滾的,小的這個才是常威的,之所以他輸了,是因為常小蠻也要湊熱鬨,但是小短腿跟不上常瓏的步伐,跑幾步就會摔一跤,有次還一頭栽到蓬鬆未滾實的雪球裡。
她把腦袋拔出來,搖了搖腦袋,臉上還掛著一層雪,憨憨笑著,“大舅舅,這個雪像,但是不甜。”
今天她吃了,甜甜的,軟軟的。
範團兒的隊伍贏了,她叉著腰得意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