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陽關作為邊城,自然配備床弩這種戰爭武器。
守將關河接到沈卿求救,了解清楚情況,毫不拖泥帶水的點兵,拉著床弩隨沈卿救援。
到了深淵,將鐵鎖綁在巨型箭矢上發射,釘進對麵的崖壁上了,士兵們訓練有素的挨個順著鐵鎖滑行到對麵再列隊整合奔襲。
帶著救兵到被伏地點,前後隻費了不到半個時辰,完美演繹了什麼叫兵貴神速。
伏軍首領得知沈卿成功逃走,再不敢掉以輕心,下令全力圍殺,力求在援兵趕到前擊殺皇子。
宣啟兩國看重此次會盟,派出的侍衛都是精兵,即使人數少於對方也不是一時半會能被攻克的。
短兵相接血肉橫飛,喊殺聲不絕於耳,兩方戰得如火如荼。
就在戰鬥進行到白熱化階段,首領見到北方煙塵滾滾知是宣國援兵已到,事不可為,立即下令撤退。
“窮寇莫追。”沈澈製止企圖去追擊伏兵的關河。
豪氣乾雲的關河罵罵咧咧的收攏隊伍,跑半個時辰救了個寂寞,兵不血刃連灰都沒摸著。
此時的沈澈衣冠不整,腰間裝飾用的配劍都拔了出來,雖然他也被保護好在最裡層沒有用上的機會。
看到隨著援兵一起回來的沈卿,終於放下心來,向翌陽關守將關河抱拳致意:“多謝關將軍及時趕來。”
關河抱拳回禮:“末將分內之事,少卿無需多禮。”
眼見已經安全,景川和闕殊才從馬車底下爬出來,周圍的士兵放下遁甲讓路。
九歲的小皇子哪經曆過這場麵,闕殊驚魂未定兩股顫顫,幸而早上沒喝水,直歎世道凶險。
景川畢竟已經十六,有了上次鷹愁澗墜崖事故,多少練出了些膽子,是以還算穩得住。
沈澈擰著眉頭指揮使團原地整合清點傷亡,一百七十三位兵卒埋骨他鄉,重傷六十五人讓一隊翌陽關兵士抬回邊城救治,輕傷者不計其數,隨行醫士幫忙上藥包紮,之後還得繼續上路。
啟國使臣朱達,看著罹難士兵痛心疾首,想要發作,但這鍋又甩不到宣國頭上,此地已經出了宣國邊境,距離啟國隻有三十裡。
他心裡清楚,這麼近的距離能埋伏一千五百多訓練有素的士兵,隻怕玉龍關守將也有些問題,不說同流合汙,也是睜隻眼閉隻眼。
心中惱恨國內黨派林立政鬥不休,這些兵士死得太過冤枉、太過不值!
為了安全起見,沈澈和朱達商議,讓關河隨行一程,護送使團到啟國玉龍關,之前沒這麼乾,一來是因為沒想到賊人這麼膽肥,竟敢在啟國邊城三十裡外埋伏,二來也是不想帶太多士兵過去,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如今還是二位皇子的安危更重要,禮儀什麼的暫且先放到一邊吧。
接二連三的伏擊到底是怎麼回事,大家心裡多少都有數,顧全啟國顏麵留著層窗戶紙沒捅開,朱達隻能應了。
一個時辰後,隊伍重新出發,向著玉龍關方向行進。
這時候,沈澈終於有時間和沈卿說話了,想到方才和關河寒暄時,他誇讚沈卿藝高人膽大,斬斷鐵鎖阻擋追兵,自己蕩過對岸。
“三……郎,學武還是有好處的。”比如剛才他握著裝飾用的佩劍就很沒安全感。
這裡麵就有個奇妙的誤會,鐵鎖是靠啟國這一麵斷的,情況緊急沈卿也沒說自己是搖著刀柄當竹蜻蜓飛過去的,關河才誤以為他是為阻擋追兵斬斷鐵鎖的同時蕩過去,抓著那頭的鐵鎖爬上崖頂。
追兵當然知道怎麼回事,但這邊正打著呢也沒人替他宣揚。
是以兩方人馬產生了信息差,己方隻是覺得沈卿是個普通高手,敵方卻已經把沈三郎記上了奇人異士名錄,並備注:追擊時務必配備弓箭!
在關河的護送下,剩下半天的路程風平浪靜,在黃昏時分順利到達玉龍關,交遞了通關文牒核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