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貞,孟州河陽人,五代十國時期將領。初為後唐河陽牙將,得石敬瑭器重,以客將身份追侍左右。石敬瑭建立後晉,拜客省使,因征討安州節度使李金全有功,升宣徽使,後掌禁軍,曆任侍衛親軍馬軍指揮使、都指揮使。奉命於馬家口截擊偷渡契丹軍大勝,討平青州楊光遠,加同平章事,以北麵行營馬步都監北伐契丹,然主帥怯懦畏戰,晉軍被圍,李守貞領軍借風沙掩護,大破契丹於陽城,因功升任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出鎮宋州、澶州。因邊境擒敵之功,升任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移鎮鄆州。受命與杜重威舉全國之力北伐,兩人於中渡橋舉軍投敵,後晉遂亡。
李守貞投降契丹後,被拜為司徒,後出鎮汶陽,旋即契丹北上,後漢建立,遂奉表歸漢,加封守太傅、兼中書令,移鎮河中府。與永興趙思綰、鳳翔王景崇聯合反叛,自封為秦王,為郭威所敗,舉家自焚而亡。
李守貞,家世不顯於史書,年少凶悍狡詐,為河陽牙將。後唐末年,石敬瑭任河陽節度使時,甚得器重,被任命為客將,負責接待事務,自此追隨石敬瑭任職於各地。
石敬瑭登基,李守貞因藩邸舊將的身份,被拜客省使。石敬瑭即位後,父事契丹,向契丹割地、稱臣,為眾藩鎮節帥不滿,諸侯鹹有異誌。
後晉朝廷對藩鎮控製最嚴,頻頻采取措施削弱藩鎮勢力,由此激發了,中央與地方藩鎮的矛盾,諸藩鎮反叛此起彼伏。
安州節度使李金全叛南唐,以監軍平叛有功,拜宣徽使。此後,李守貞多次參與平定叛亂藩鎮,逐漸獲得晉高祖的寵信,開始掌握禁軍兵權,以宣徽北院使遙領忠正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軍指揮使。
少帝石重貴即位,領義成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加檢校太傅,出任大行皇帝山陵都部署,為石敬瑭治喪。
石重貴即位後,拒絕再臣事契丹,契丹主耶律德光為迫後晉臣服,在降將楊光遠、趙延壽勸誘下,乘中原饑荒、後晉國用困竭,決定興師南伐,以盧龍節度使趙延壽率軍5萬為前鋒,耶律德光自率軍10餘萬繼後犯晉境。
契丹軍犯澶州、魏州,進逼黃河沿線,晉廷遣使致書契丹,求修舊好,遭拒,遂以黃河為障,重兵部署防禦,並命高行周為北麵行營都部署,率藩鎮軍進駐戚城,晉帝石重貴自率禁軍抵前線督戰,李守貞以北麵行營前軍都虞候伴駕出征。
耶律德光知晉軍正麵防守嚴密,遂以耶律麻答率數萬奇兵向東奔襲博州,自鄆州馬家口渡河,鉗擊正麵晉軍。同時,聯絡青州叛將楊光遠,攻打鄆州,想要效仿後唐李存勖之舉,奇襲晉都大梁。
耶律麻答率軍進至博州城下,博州刺史周儒突然獻城投敵,並引導契丹軍於馬家口渡河,鄆州所派阻擊的百餘騎兵旋即被契丹擊潰。
契丹軍自馬家口渡河,其先頭部隊已開始在黃河南岸建立營壘,並開始攻擊鄆州北津,準備與青州的楊光遠部彙合,經鄆州直逼防務空虛的京師大梁。
石重貴從澶州前線分出騎步兵數萬人,由李守貞等將統領,沿黃河水陸並進,向東疾趨,力圖趁契丹軍在黃河南岸立足未穩時進行阻截。李守貞軍趕到馬家口,契丹步騎萬餘已渡過黃河,並於東岸修築好了城寨,掩護後續數萬兵渡河。
李守貞率晉軍乘其半渡突然發動攻擊,掩護城壘內步卒的契丹騎兵當即撤退,晉軍遂四麵架起攻城梯,一舉而上,攻破契丹在東岸的城寨。契丹東岸守軍撤退時,斬殺和溺水各數千人,西岸契丹軍見勢而逃,繳獲數百匹馬,擒獲裨將七十餘人。
至此,耶律麻答部軍心潰散,不敢渡河南下,耶律德光無奈與晉軍在戚城決戰,兵敗北歸幽州。
晉帝石重貴封賞眾將,李守貞以侍衛馬步軍都虞候,改任泰寧軍節度使,仍掌侍衛親軍馬軍,隨後晉廷於契丹軍北撤後,逐步收複北方失地,並決定剿滅盤踞在青州的叛將楊光遠,李守貞被任命為青州行營都部署,率領步騎兩萬討伐青州。
由於,李守貞與楊光遠有嫌隙,於是欣然接受任命,楊光遠雖投降契丹,但晉廷早有察覺,故而其手中士卒並不多,隻能憑借青州城堅池深,堅守以待契丹救援,李守貞遂以重兵包圍青州,斷絕其糧草。
契丹有兵至遂城等地,打算救援楊光遠,但很快被晉軍擊敗,城中糧草將儘,楊光遠諸子紛紛勸說他投降,以此保全全族性命,但楊光遠堅信著自己有做皇帝的天命,仍固執地期待契丹援軍。
青州城中糧儘,城內居民餓死超過一半,楊光遠長子楊承勳當機立斷,斬殺曾經力勸其父反叛的節度判官丘濤等人,並將首級送到李守貞處,又縱火焚燒官舍民宅,趁亂將其父押出官署,囚在私宅,然後大開城門向李守貞軍投降,同時上書朝廷請求寬恕。
晉廷收到奏報後,認為楊光遠罪大惡極,可是他的兒子卻率眾投降,不便公開斬首,於是命李守貞相機處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李守貞率軍入青州,得財寶名姬,好馬無數,後派人將楊光遠殺死在其宅內,而奏報病亡。青州平定後,李守貞因功加同平章事,晉廷將楊光遠在京的宅邸也賜給他,李守貞在京中肆意侵占民宅官邸,大興土木,將自己宅邸修建成京中官宅的第一名。
契丹再犯晉境,前軍進入鄴都境內,後又圍困魏州,河北地區再次告急。晉帝石重貴再抵澶州督戰,以杜重威為北麵行營都招討使,李守貞為馬步都監,命各路藩鎮兵在定州彙合後繼續北上。晉軍收複祁州後又攻克契丹泰州、滿城,攻克遂城。契丹主耶律德光聽聞後,立率騎兵八萬返回,追擊晉軍,重兵將晉軍包圍於白團衛村,並派騎兵繞到晉軍身後斷其糧道。
當夜,忽然刮起很強的東北風,村內晉軍異常缺水,軍心浮動,契丹軍更是借著風勢,順風縱火燒營,拔除晉軍營外圍的木柵鹿角,引導契丹步戰騎兵主力殺入大營,以刀劍等短兵器格殺後晉士卒,進一步壓縮晉軍的防守縱深。晉軍諸將請戰,主帥杜重威卻希望等風勢稍小一點,查明敵情後再做決定,李守貞作為監軍分析認為,戰場形勢是敵眾我寡,依靠風沙的遮蔽,契丹都無法了解晉軍具體參戰人數。
晉軍此時借風暴掩護拚死戰鬥,才有獲勝可能,而等風沙停了,雖然晉軍沒有了逆風的劣勢,但契丹軍乘勢進攻,各部溝通沒有阻礙,晉軍必然全軍覆沒,李守貞旋即高呼“各軍共同出擊!”又對杜重威說“大帥你善於防守,我願意率中軍決一死戰!”
隨後,藥元福、皇甫遇等將領相繼率麾下精銳騎兵,從營寨西門出發,閃擊契丹下馬步戰的騎兵,戰場局勢瞬間翻轉。
這次,出奇不意的進攻使得契丹軍稍退數百步,符彥卿等人問監軍李守貞“我們是在這裡憑借堅實的營壘和敵人拉鋸作戰,還是以少擊多追擊敵軍呢?”李守貞說“情勢如此,怎麼能撤退呢?隻有長驅直入,一往直前!”符彥卿等人聽令繼續追擊契丹軍。這時,風沙更勁,白晝如同黑夜,契丹軍指揮受到限製。符彥卿等人抓住機會,集中一萬餘名騎兵橫擊契丹軍中段,契丹軍遂潰逃,李守貞趁勢命守營步兵出營追擊。晉軍步騎兵同時挺進,向北追殺二十餘裡,契丹精騎倉皇逃竄,契丹主耶律德光狼狽間棄車改騎駱駝向北逃去。
然晉軍主帥杜重威懦弱,阻止諸將對契丹殘軍的追擊,李守貞也認為晉軍人馬疲乏,不如求穩,於是晉軍退守定州。契丹軍一路向北潰退回幽州,後晉朝廷取得一場極為關鍵的大捷。
陽城大捷,本是後晉與契丹重修舊好的契機,然而後晉從上到下都被這場勝利衝昏頭腦,反倒更加驕傲自滿起來。
李守貞,升任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移鎮宋州,為歸德軍節度使,又加檢校太師。晉帝石重貴在萬龍岡校閱親軍後,駕臨李守貞府第,極儘榮寵,隨後命李守貞代替高行周行駛侍衛親軍都指揮使之權,戍衛前線重要關隘——澶州。
因厭惡中書令兼樞密使的桑維翰,遂與他人合謀誣陷其有不臣之心,將這一後晉重臣排擠出中央決策圈,晉廷此後持續采取對契丹的強硬政策,為契丹再次興兵南下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