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蔡惠強交流的過程中,魏樂不止一次聽到這位曾經留洋的年輕教練對華國足球現狀的悲觀看法。
“差的太遠了,感覺不像是一個時代。”
魏樂對此有些感受,但是感觸並不是很深,畢竟他屬於“跳級生”,並沒有在國內俱樂部有過執教經曆,就直接來到了國外。
區彆是橫向比較出來的,而魏樂對這種區彆的感受主要體現在他曾經經曆過的大學生足球上。
很多校代表隊的訓練方式幾乎可以說是半職業化的,哪怕參加校隊的球員可能並不是從事職業足球的球員,未來也不會成為職業球員。
但是在國內,在魏樂所在的首都京城的大部分大學都實現不了,他們難以獲得規律的訓練機會,比賽更是非常不規律,缺乏標準完善的訓練方式,於是每次“訓練”都像是在踢野球。
在華國海岸線東邊的日本,在這一點做得已經和歐洲的標準差不多。來到歐洲,魏樂得以掌握更多球員的信息。
他發現很多並不知名的日本球員已經在歐洲聯賽站穩了腳跟,他們活躍在歐洲第二、第三級彆聯賽。
而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從他們完善的青訓體係和科學的訓練方式中成長起來的,這些無一不值得華國足球去學習。
在職業足球方麵,蔡惠強給魏樂舉了一個例子。
“你們訓練的時候,用到過攝像機嗎?”
魏樂不假思索地點點頭,“有啊。”
“在球員技術動作的訓練之中,攝像機是一個特彆好用的設備。有的動作球員自己練的時候感覺做的已經很標準了,但是訓練之後看視頻回放複盤,又能夠發現很多問題。”
“攝像機很好用,也並不貴,我在英格蘭的時候也看到過不少職業球隊都在用。但是在華國……我隻能說很少。”
“在用這些設備的教練組基本都是國外來的,國內教練基本還沒有脫離此前那種‘追求訓練量,隻看訓練態度’的思維方式。”
“但這樣的訓練方式真的科學嗎?真的高效嗎?真的能最大限度為球員幫助嗎?”
“升級訓練設備真的花不了多少錢,隻是大家都想不到去做罷了。”說到這,蔡惠強歎了口氣,“畢竟那隻是幾台攝像機而已。”
隻是攝像機而已。
聽到這句話,魏樂也不好說什麼,他隻有歎了口氣。在當教練之前,他對華國足球有自己的一番認知,也有過一段時間,他認為華國足球的問題隻是球員不爭氣。
但是真的隻是球員不爭氣嗎?他們已經是華國足球體係中相對而言最強的一批球員了,在職業聯賽踢球的球員中,他們已經是金字塔頂的存在了。
涉及足球,不僅要看球員,更要看球員的來源,也就是青訓體係;看球員們成長的過程,也就是訓練係統;看球員們踢比賽的質量,這又涉及很多話題。
魏樂沒有走進去,他沒辦法,目前也沒有能力對此作出改變。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還好,魏樂沒有走進去。
“對了,你聽說過有個球員,華國人。”
“咋了?”
“好像叫楊齊,現在在德國踢球。”
“?”
魏樂愣在當場。
“楊……齊?”
“對,楊齊,你聽說過嗎?”
重名吧?魏樂聽到楊齊這個名字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這是重名球員吧?畢竟,叫楊齊的那麼多,這也並不是什麼生僻的名字。
有可能是彆的楊齊,或者可能是楊琦、楊奇、或者彆的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