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監曹安沒有想到自己隨口一句,鄭芝龍竟然答應了。
兩百萬石糧食絕對不是小數目,這下有多少大明百姓免於被餓死。
曹安急忙起對鄭芝龍深深鞠躬致謝
“伯爺果然一心為民,咱家代表皇太子殿下向鄭家表示感謝,一百萬兩銀子不是問題,相信小爺肯定會答應。”
曹安說到這裡,停頓一下,隨後又從衣袖裡拿出一道聖旨
“伯爺,咱家這裡還有一道聖旨,請鄭家大公子鄭森接旨!”
“還有聖旨?”
曹安這個騷操作讓鄭芝龍等人都是一愣,他們不明白有聖旨剛才為何不一起宣讀。
其實這個也不能怪曹安,因為都是朱慈烺一手安排的。
一旦鄭家不接受第一道令旨,那麼第二道聖旨就沒有必要在宣讀,等著以後開戰吧!
可此時年僅十三歲的鄭森,正在江南跟著錢謙益學習,其人並不在福建。
鄭芝龍大字不識一個,為了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也是發費大量財力,才讓鄭森投入到錢謙益門下。
可是未來這二人先後投降建奴,而鄭森卻毅然扛起抗擊建奴的大旗,不得不說這事很諷刺。
錢謙益教的不錯,讓鄭森小小年紀便懂什麼是民族大義和家國情仇,而他自己卻做不到,甚至還鬨出水太涼這個流傳後世的醜聞。
鄭芝龍對曹安拱手說道
“吾兒鄭森不在泉州,臣暫替鄭森接旨!”
曹安點點頭,緩緩打開聖旨
“聖旨……”
鄭芝龍急忙率領鄭家大小跪倒接旨
“臣鄭芝龍,接旨!”
無論什麼時候,對鄭芝龍等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來說,皇太子的令旨都無法和聖旨相比,聖旨才是大明王朝最具權威的旨意。
“奉天承運皇帝,製曰,東番伯率領艦隊屢屢擊潰侵犯大明海域的紅夷鬼,為大明東南沿海百姓財產和華夏領土安全做出重大貢獻。特賜東番伯世子鄭森國姓,名曰朱成功,加封其為錦衣衛僉事,領旨即日起赴京師上任,欽此!”
聖旨宣讀完畢,鄭家在場的幾十口再次被震驚到目瞪口呆。
鄭芝龍剛被加封東番伯,現在長子鄭森竟然又被皇帝賜國姓,並加封錦衣衛僉事,這是何等的榮幸。
經常看曆史劇的朋友一定會發現一個細節,皇帝經常給有功的大臣賜姓。
而這其中最典型的則是唐朝和明朝。
什麼情況下皇帝會給大臣賜姓,被賜姓的大臣又能得到哪些好處呢!
在古代,姓氏是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根本,他們有時甚至將姓氏看的比姓名都重。
但是在古代有一個雷打不動的真理,即皇權最大。
對於普通百姓乃至世家大族來說,皇權之大,甚至大於天。
一般情況下,皇帝賜姓分為兩種,賜國姓和賜外姓。
其中賜國姓的代表是唐朝,比如武廟十哲之一的李績。
李績本名徐世績,因為在唐朝初年戰功顯赫,因而被賜國姓,並改名為李世績。
後來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再次改名為李績。
賜外姓的代表是明朝,比如鄭和。
鄭和原名馬和,因為跟隨明成祖朱棣靖難有功,而被賜姓。
當年鄭和在鄭村壩之戰中救過朱棣,因此賜鄭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