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這是偉人同誌直麵當時國內複雜的形勢,對民族的生存究竟由誰來掌握而發出的感慨。
而在自然界中,最突出的沉浮現象顯然是發生在水裡。
一個物體放到水裡是沉是浮,到底決定於什麼呢?
這個誰主沉浮的問題自古以來一直有人在研究,並有不少學者競相回答。
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後,經過較長時間的探索,終於使沉浮問題的眉目變得比較清楚了。
在二千幾百年前的中國和希臘,都有學者拿出正確的答案,這就是浮力原理的發現。
從現有材料看來,世界上最早發現浮力原理的功勞,應當歸於我國先秦時代著名的墨翟學派——墨家。
關於浮力原理的根本,墨家精辟地指出,整個浮體的重量與水對浮體的水下部分的浮力平衡。
一個物體放到水裡,它是沉是浮,決定於它的比重。
比重大於水的物體,它的重量大於同體積的水,水的浮力小於它的重量,它放到水裡就一沉到底。
而比重小於水的物體,它的重量小於同體積的水,它就浮在水麵,成為浮體,水對它沒入水中的部分的浮力就足以承受得了它的重量。
對於浮體來說,比重是決定它的沉浮程度的主要因素在幾何形狀相同的情況下,比重越大的浮體吃水越深。
一般人往往認為體積大的浮體放到水裡吃水深。
其實不儘然,對於一定比重的浮體來說,一般不是它的體積越大吃水越深,而是它的高度越大吃水越深。
將一個大體積的浮體做成扁平狀,它的吃水深度仍然可以是小的。
可見吃水深度與浮體厚度有關,而與浮體總體積無關。
因此,墨家指出,體積大的浮體吃水可以是淺的,隻消水的浮力將浮體的重量平衡了就行。
儘管浮體高度厚度越大、吃水就越深的說法是對的。
可是反過來說浮體吃水越深、它的高度就越大,卻不一定對。
因為浮體高度不是影響浮體吃水深度的惟一因素。
一個浮體吃水淺,可能不是由於它的高度小,而是由於它比重小。
因此,墨家又指出當水對浮體的浮力與浮體的重量平衡了的時候,它吃水淺並不一定意味著它的高度小。
墨家關於浮力原理的這些論述,記載在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成書的《墨經》裡。
這些論述很有特點,它著重講吃水深度與造船密切相關的。
你說墨家牛逼不牛逼,誰能想到造船的祖宗竟然來自華夏墨家。
之所以說如此多墨家發現的浮力問題,因為它對以後大明打造鐵甲戰艦有決定性的作用。
蒸汽機的製造技術圖紙,朱慈烺已經給皇家科學院幾位科學家。
未來朱慈烺還會把樣品給他們,開始他以為暫時用不到,並未把蒸汽機樣品給皇家科學院。
如果真的是墨家後人出現,大明未來鐵甲戰艦必定提前兩百多年揚帆在世界大洋之巔。
朱慈烺本想先平定建奴和流寇,然後對大明進行一番改革在發展海軍。
結果墨家後人突然出現,有可能讓大明海軍也提前提上議程。
激動的無法安穩坐在王位之上,他起身在承運殿上來回走動,腦子裡也在構思大明未來發展方向。
大約半柱香時間,高文采沈千萬帶著十幾個走進承運殿。
沈千萬對其中一個中年人說道
“墨夏,快拜見皇太子!”
中年人急忙上前拜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