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雖然知道大淩河之戰的慘烈,最終導致明軍在遼東儘失,但畢竟他沒有親身經曆,隻是心裡有些感慨而已。
可崇禎太上皇此時心情和他卻完全不同,沒有人比崇禎更清楚,在大淩河之戰時,他心裡有多麼無助。
此時大淩河麵上密密麻麻全是大明戰船,看著戰船上高高飄揚的大明龍旗,又看看不遠處的大淩河城,崇禎太上皇非常激動,在他閉上眼睛瞬間,眼中有兩滴淚水悄然滑落……
他想起了崇禎四年的大淩河之戰,想起戰死在大淩河的數萬大明將士,他想起被吃掉和餓死在錦州城裡的上萬百姓……
那時明軍能有如此戰力,那時大明若能調動數百艘戰船,大淩河之戰絕對不會慘敗,明軍在遼東更不會失去和建奴有一戰之力的軍隊……
沉默良久,崇禎太上皇突然問道
“皇兒,你能猜到崇禎四年,大淩河之戰慘敗的最終原因嗎?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大臣告訴父皇真實情況。
朝廷連續派兵救援,結果每次都是慘敗,其中還有兩次援兵全軍覆沒,若那時朕有現在明軍兵力,大淩河之戰勝負幾何?……”
朱慈烺頓時一愣,他沒有想到崇禎會這麼問他,看來大淩河之戰崇禎一直被蒙在鼓裡。
那時明軍雖然無法和現在明軍相提並論,但若戰術得當,絕對不會打成那個慘樣,勝負至少五五開。
用現在護國軍去打崇禎四年的大淩河之戰,就算讓孫應元來統帥,都能把皇太極打出屎來,有可能直接滅了建奴。
崇禎太上皇還是不了解現在明軍的強大,不要說打大淩河之戰,可以說放在古代曆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是最強軍隊。
數十萬支線膛槍,數千門大小火炮,七萬鐵甲騎兵還配手銃,還有火箭軍和手榴彈,軍官裝備手銃,二十五萬嚴格訓練軍紀森嚴的護國軍,放在古代任何地方皆無敵!
朱慈烺知道,大淩河之戰因為明朝要重築大淩河城,以屏蔽錦州,皇太極不乾,親率大軍來搞拆遷。
此前袁崇煥就曾兩次試圖重築大淩河城,但均被後金軍隊破壞,這次也不例外,看來大淩河城是皇太極的底細。
明軍負責修築大淩河城的主將是祖大壽,巡撫丘禾嘉和祖大壽不和,孫承宗建議把巡撫調走。
本來,城中有士兵近三萬人,其中包括祖大壽直屬的精兵四千,負責修築城池的班兵一萬四千,以及負責保護築城順利進行的石砫土兵一萬。
但在皇太極率後金軍隊襲來之前,明朝內部進行一次政治鬥爭,導致這近三萬士兵離開了一半。
當時,丘禾嘉在朝中的後台梁廷棟被罷免,朝中很多文官說不該修大淩河城,要追責他。
丘禾嘉嚇得趕緊撤了,還帶走了一萬石砫土兵,及班兵四千,也就是說他直接帶走一萬四千軍隊。
因此,當後金軍襲來時,大淩河城中隻有兵一萬四千左右,加上商人、家眷等萬餘人,總共城中有三萬餘人。
祖大壽當然知道打不贏,在後金軍隊用壕溝合圍大淩河城之前,他率部突圍四次,均告失敗,最後隻能在後金軍隊的壕溝圍城中閉門待援。
大淩河城中的糧食不多,隨時會被後金攻破,能否得救,就要看當時已經趕赴錦州的明軍遼東統帥孫承宗的本事了。
而後金軍隊在皇太極的指揮下,把大淩河城用壕溝圍住後,也開始圍而不打,坐實了要圍城打援。
大淩河城被圍困十天後,明軍開始動了,在隨後的一個多月內,明軍從錦州四次出兵救援大淩河城。
其中,首次出兵兩千,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出兵六千,最後一次是儘出精兵四萬。
結果,明軍的四次救援行動全部失敗,每次都敗得相當慘,最後一次的四萬大軍還全軍覆沒
從整個戰爭的過程看,明軍在救援大淩河城時,顯然是犯了兵家大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明軍的戰鬥力本就不如後金軍隊,還采用添油戰術,逐次增援,沒有集中兵力和強大的後金軍隊決戰,以獲取更大可能的勝利機會。
雖然集中兵力也未必打得贏,但這種添油戰術也讓老帥孫承宗備受指責,成為他軍事生涯中的一大汙點。
後人在複盤“大淩河之戰”時,也會很疑惑,孫承宗也是老謀深算,並非不知兵。
他肯定也知道後金的圍城打援的打算,以及明軍戰鬥力跟後金軍隊的差異,可他為何還要分批出兵救援?
孫承宗對上述明軍戰鬥力的缺點,以及分批救援的成功可能性極低,都是一清二楚,但他沒有多少選擇,他要計算的還有政治賬。
首先,大淩河城危在旦夕,誰也不知道後金會什麼時候拿下城池。
當時跟城中已經斷絕和外麵聯係,在錦州的明軍也無從得知城中還能堅持多長時間,五天?十天?一個月?完全不清楚。
在外圍的明軍,隻能不斷派軍過去,哪怕打不過去,也要讓大淩河城中的守軍看到希望,堅定他們守城的決心,
而且,這一戰,不管戰爭過程如何,隻要失敗,作為主帥的孫承宗就要背責,他必須做出積極主動的行為,否則,在朝中的政敵不會讓他好過。
軍事上,添油戰術不可取,但政治上必須做出姿態,不停去救援的姿態。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錦州城、鬆山城中的關寧軍,也在逼孫承宗不停地派兵去救援。
因為大淩河城中圍著的是祖大壽,大淩河城對關寧軍來說,是無所謂守不守得住的,但祖大壽對整個關寧軍係統來說,就太重要了。
當時,遼東將門及關寧軍的頭號首腦就是以祖大壽為首的祖家勢力,他要是完蛋,不管是戰死還是投降後金,對關寧軍來說,都是毀滅性打擊。
朝廷都知道祖大壽的重要性,“己巳之變”時,袁崇煥被捕,祖大壽馬上帶兵擅自離開,崇禎皇帝都隻能捏著鼻子認了,不敢治他的罪。
有祖大壽在,遼東將門和關寧軍就是一個整體,能團結起來跟朝廷討價還價,獨占遼東,獨占遼餉。
萬一祖大壽不在了,這個利益集團不能短時間推出讓人信服的首腦的話,就極有可能分崩離析。
所以,在後方以吳襄為首的關寧軍絕不會坐視祖大壽完蛋,他們即使知道添油戰術不對,依舊會逼迫孫承宗出兵。
在最終的兩軍決戰中,明軍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吳襄部的防線被後金軍隊攻破,他率先逃亡,導致明軍失敗
但在整個“大淩河之戰”的四次救援行動中,他都是最積極的。
四次救援,吳襄參與了三次,去一次敗一次,依然還去救援,結果再敗……
吳襄是祖大壽的妹夫,是遼東將門利益集團中的重要人物,他知道祖大壽的重要性。
孫承宗或許會去賭大淩河城能堅持到明軍所有援軍到來之前,吳襄絕對不敢賭,站在他背後的遼東將門和關寧軍也不敢賭。
他們必須出兵,孫承宗不出兵,他們哪怕違抗軍令都會出兵。
戰後,孫承宗黯然下野,這一戰成為他政治生涯的終結。
崇禎十一年,清軍入關,打到他的老家高陽,孫承宗率全族攜城中軍民抵抗,孫氏舉族遇難,滿門忠烈。
而大淩河城中的祖大壽向清軍投降後,又哄騙皇太極說要招降錦州,借機逃回來。
他繼續掌控遼東將門利益集團及關寧軍,又賺了十多年遼餉,直到崇禎十五年時再度向清軍投降。
在祖大壽投降後,關寧軍歸屬成長起來的吳三桂執掌,吳三桂最終投降建奴,並聯合其他漢奸,率兵對忠於明朝勢力發起致命打擊。
作為穿越者,朱慈烺當然很清楚怎麼回事,可崇禎太上皇不可能知道,朱慈烺又沒法和他細說。
他隻能說道
“戰術上嚴重失望,明知建奴圍點打援,卻還是派兵三千五千救援,完全就是羊入虎口,有多少明軍夠這樣消耗,為了救一個祖大壽,最終讓六萬救援大軍全軍覆沒……”
“這次皇太極兵圍錦州目的,依然是圍點打援,他想把我護國軍消滅在乳峰山。父皇看明軍如何將建奴打的全軍覆沒,到時抓住黃太極,希望您不要太過激動哦……”
喜歡大明,盛世從太子監國開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明,盛世從太子監國開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