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軍既然如此勇猛無敵,鄭森為何還在南京失敗呢?這其實乃是鄭森大意和判斷失誤造成的。
鄭森克複鎮江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周邊的幾十座州城府縣望風而降,抗清事業形勢一片大好。
大將甘輝認為,鎮江距離南京不過一百二十裡路程,鄭軍從陸路直取南京,也就一兩天的路程。
正所謂兵貴神速,要趁著清廷還沒有反應過來,奪取南京。
但沉浸在勝利喜悅中的國姓爺,難免驕傲自滿,他認為滿清是趁著明朝內亂入關,現在氣數已儘。
又考慮到鄭軍遠道而來,正值暑期,怕王師水土不服,於是命大軍乘坐戰船,逆流而上。
結果鄭軍行軍速度異常緩慢,浪費時間貽誤戰機,直到七月初七船隊才出現在南京觀音門。
此門因城外的觀音山得名,而日後圍繞此山的激烈戰事也成為鄭軍北伐大軍的絞肉機!
意氣風發的國姓爺,登高遠眺看到南京城非常激動,登時賦詩一首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城外的鄭軍聲勢浩大,修建八十三座大營,跟遊弋在長江中的水師遙相呼應。
而守禦在南京城內的清軍兵將,已經被國姓爺嚇破了膽。
遠在北京的順治,也是震怒非常,又驚慌失措,生怕南京有失,東南不保,到時候明朝遺民群起響應,滿清隻能退回關內。
連遠在北京的順治都驚慌失措,彆說留在南京城內的兩江總督郎廷佐和八旗主將喀喀木。
原本駐防南京的清軍主力,已經南下參加圍剿西南明軍的戰事。
此時留在南京的清軍不過六千人,八旗兵不過五百人,這些八旗將領對漢軍綠營並不放心。
甚至喀喀木還萌生屠殺南京百姓,以防止他們為國姓爺充當內應,結果被總督郎廷佐製止。
江蘇巡撫朱衣助,之前被鄭森俘獲,但國姓爺沒有殺他,而是將其放還。
這朱衣助不思報恩,而是回到南京為守軍出謀劃策。
他向總督建議,用緩兵計假裝向鄭成功投降,但是必須寬限三十天,才肯開門迎降,不然留在北京的官員家屬會被治罪。
國姓爺信以為真,命鄭軍原地不動,沒有派兵扼守各地來往南京的要道要津,結果清軍各地的增援部隊,源源不斷地開進南京。
其中威脅最大,就是蘇鬆鎮總兵梁化鳳,他率領三千綠營兵馳援南京,就是這群人把鐵人軍打得落花流水。
鄭成功祭拜明孝陵之後,手下將士也受其影響麻痹大意,飲酒作樂,不把清軍調動放在眼裡。
而南京的清軍,在兵力得到補充後,不斷派出小股部隊襲擊鄭軍,試探虛實。
鄭成功在甘輝的勸說下,在農曆七月二十一日準備攻城。
而總兵梁化鳳持刀帶頭衝鋒,攻擊駐防在儀鳳門的鄭軍前鋒鎮餘新所部。
之前鄭軍各部因為爭功,將領們互相攻擊指責,國姓爺憤怒非常。
下令沒有他的命令,各部不得擅自出兵,不得擅自救援,違者嚴懲不貸。
鄭成功軍令如山,加上將領們機械地執行這條命令,所以餘新所部在遭受清軍圍攻時,其他鄭軍將領不敢出兵救援。
全部按兵不動在防區觀望,以至於被各個擊破,駐防在儀鳳門的前鋒鎮、中衝鎮均全軍覆沒。
前哨戰鄭軍慘敗,國姓爺不敢怠慢,將主力撤至觀音山,並圍繞觀音山展開環形防禦,層層設防。
希望能像鎮江銀山大捷一樣,將滿清八旗鐵騎引到山上,再由精銳鐵人軍將其消滅,但事與願違。
農曆七月二十四,清軍兵分幾路,向鄭軍發起總攻,鑒於八旗鐵騎在山地戰中,被鐵人軍的反騎戰法打得大敗虧輸。
這次八旗軍全部下馬步戰,跟綠營兵混編在一起,並炮擊鄭軍營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擔任清軍先鋒,就是梁化鳳率領的三千綠營兵,這些人在八旗將領眼中都是炮灰,不僅待遇極低裝備低劣,而且沒有任何護甲,僅有號衣。
梁化鳳翻山越嶺,從小路上山,誤打誤撞闖入鄭軍後營。
梁化鳳命部下遊擊率兵,收集蘆葦,準備在兩軍鏖戰時放火燒船。
而梁化鳳率部迅速接敵,對鄭軍展開攻擊,雙方鏖戰多時,陷入僵持。
國姓爺聽聞戰報,命王牌精銳鐵人軍出陣,將殺入後方的清軍梁風化部驅趕下山。
這群鐵人軍,是鄭森花重金精心打造的重步兵。他們膀大腰圓,身披三十斤的重鎧,隻露出眼睛嘴巴,手持雲南斬馬刀和藤牌,三人一組的戰法,曾多次消滅八旗鐵騎。
清軍手中的普通刀劍槍矛,對這些鄭軍重步兵毫無辦法。
但梁化鳳是有備而來,他的綠營兵事先準備了連枷棒,又名梢子棍、盤龍棍、鐵鏈夾棒。
這連枷原來是農民使用的打穀脫粒農具,一長一短兩節木棍,中間由繩子或者鐵鏈連接,揮舞起來比較省力。
而且打仗時用長棍敲擊敵人盾牌,盾牌隻能防護後麵的長棍,但前麵的敲杆會直接砸在持盾人的身上。
對重甲持盾防護目標效果奇好,東西方武士騎士們都喜歡用此物對付身披厚甲重盾,行動不便的敵人。
鄭成功的鐵人軍也是如此,斬馬刀被連枷棒砸鈍,身披重鎧的戰士們行動不便。
本來山路崎嶇在此行動特彆耗費體力,必然不能堅持久戰,所以鐵人軍的戰法都是速戰速決。
而梁化鳳的綠營兵輕裝上陣,可以儘情揮舞連枷棒,穿山越嶺,追趕敗逃的鐵人軍。
此時,梁化鳳的部將,火燒鄭軍的後方戰船,鄭軍將士看到後營遇襲,非常掛念隨軍征戰的家眷,於是失去鬥誌,向後營狂奔。
而此時鐵人軍表現非常不佳,不是自相踐踏,就是跌入山穀越入水中,最終無法爬起淹死。
後方遭遇梁化鳳的奇襲,前方鏖戰的鄭軍沒有接到國姓爺的命令,不敢回援,結果被清軍包抄合圍前後夾擊,損失慘重。
國姓爺知道大勢已去,不得不撤出戰鬥,下令後軍收容殘軍,打撈幾千名跳水逃生的鄭軍士兵,擊退追擊的清軍水師,掩護家眷和傷兵撤退。
此戰讓鄭成功付出巨大代價,大將甘輝、萬禮、陳魁等數十名中高級將官先後殉國,而鄭軍損失人數在兩三萬以上。
在攻打崇明未果後,鄭軍隻能撤回金門、廈門。
而策應鄭成功的張煌言抗清義軍,孤懸於蕪湖,遭清軍圍攻,隻能避走浙東,國姓爺北伐和南明複國希望隻能化為東逝水中的泡影。
喜歡大明,盛世從太子監國開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明,盛世從太子監國開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