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自家產品上架了劉萌萌家的商超之後,吳舟逛線下商超的次數明顯的就比之前要多了很多
畢竟以前是“生活”所需,才回去轉一轉,但現在是“工作”所需
當然了,更多的還是一種“虛榮感”。
雖然說自己是“線上起家”,但是看著自家的東西擺在線下商超渠道上,比上架線上渠道的感覺還是差異很大。
畢竟線下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地方。
特彆是在看到有消費者如果是在商超,看到自己的產品,然後稍作嘗試,就買了自家產品的時候,那感覺就更哇塞了
有種被認同感。
當然了,如果是看到消費者最後沒有選擇自家產品,而是選了其他家的,吳舟心裡也會有“失落感”。
不過中介時練就的一點厚臉皮,在看到多個消費者隻是看看不買,然後轉頭買了其他家的同類產品之後。
吳舟畢竟“突兀”地上前,會儘量地表現得和氣一點,詢問一下原因
不過被碰壁了成功一次,隻是草草收場,那個被詢問的消費者,明顯的表現出來,不耐煩,抵觸
然後還碰壁了兩次
並不順利,然後更換了方式,拿著百元大鈔
“不好意思,我想用100元買您的三分鐘時間,就是簡單詢問您幾個問題?不知道是否方便?”
之後的采訪明顯就比之前要順暢多了。
“我是給孩子買的,還是買這種大牌比較放心一些!”
“我之前就是用的這個牌子的保溫杯,用著還行,不行換了!”
“這個畢竟是進口的,進口的還是比國產的要好一些”
花出去了一千塊錢之後,吳舟也就沒在繼續了
有些消費者,暫時確實是沒辦法去爭取
自家產品還是“任重道遠”!
就這樣,一天,兩天
吳舟先是主要看的劉萌萌他們家商超,後來,周邊的那幾家商超都晃悠了個遍之後,吳舟就去看了看其他比較知名的商超
隨著看得越來越多,吳舟原本的“虛榮感”也在快速褪去。
再看到有消費者買下自家產品的時候,也沒那麼的“激動”了。
然後,吳舟的目光,也在這種心態轉變中,漸漸地看到了線下商超的“其他方麵”。
總體來說,每家商超的百貨那塊兒給人的感覺,還是比較“樸素”一些,可就一些鍋碗瓢盆之類的東西,直接堆疊在了一起
商超人很多,但如果是高緯度視角來看的話,百貨區的人數特彆少,客戶也很少會過去閒轉悠
而過去的客戶,一般都會相對來說“目標比較明確”,直接去往自己需要的區域,然後去找自己需要的產品
當然在尋找的過程中,也可能會隨機地看一眼路上可能需要的產品
吳舟在自己的大腦中,將一個個的商超百貨內部的產品分布烙印在自己的大腦中,然後開始模擬,放在什麼位置,人流量會更大一些
這個主要就是看,哪些產品“消費者”買得更多了
除了百貨這一畝三分地的事情以外。
吳舟也有注意到線下商超人流情況。
首先就是,這段時間,明明還是“工作時間”,但商超裡的人明顯是比以前的時候,要多了很多。
原因,也很好確定,因為快過年了。
很多商超最近的裝扮,也都變得紅紅火火,非常的喜慶。
音樂甚至也已經換上了“過年音樂”。
“我恭喜你發財
我恭喜你精彩
最好的請過來
不好的請走開
oh禮多人不怪”
電商的底層邏輯是“流量轉化客單”
“那麼這個底層邏輯,可以通用到線下嗎?”
看得多了之後,吳舟腦海中也就自動地浮現出了這句話。
隨即吳舟覺得,是可以通用的。
所以之後,吳舟開始整個商超到處轉悠,隻為了找到那些人流量最大的地方
人流最大,也就意味著“流量最大”。
然後就是看,那些人流,會因為什麼的東西,停留,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