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外交事件”,如澠池相會、鴻門之宴、晏子使楚、諸葛入吳等,這些事件的背後,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充滿了算計。
這一次,“張洎回唐”事件也是如此。
李煜真是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好好談嗎?非也。
論實力,現在的南唐比趙匡胤略強,然而,在曆經荊南、馬楚、泉漳、南漢四州等戰鬥之後,卻也損耗元氣,根本就經曆不起一場大戰。
那麼,為什麼要如此對待趙匡義?除了看丫的不順眼之外,主要原因在於,李煜意識到趙匡胤沒有打算好好談!
如果要好好談,派來的人,絕對不會是張洎,而應該是趙普,至於趙匡義,更不會派他來壞事兒。
這也從側麵驗證了之前的一個猜測,那就是,趙匡胤想要借刀殺人!
李煜,幫幫忙吧,乾掉這兩個蠢蛋,給我一個聯合他人、群而攻之的借口,你親自給我堆一個“道德製高點”。
必須要承認,在某一個瞬間,李煜動了殺掉趙匡義的念頭,那樣做的話,曆史的軌跡會不會發生更大的變化呢?
好在忍住了。
“偽周來使,趙點檢派你們來,所為何事?”
先在道統層次,給趙匡胤定義成“偽朝”。
張洎不敢托大了,趕緊呈上國書“大唐皇帝陛下,臣奉命前來恭賀登基、送上賀禮,這是……趙太尉的國書。”
李煜想笑,一個太尉,誰給他臉了,能寫出“國書”。
“呈上來吧!”
李煜接過所謂“國書”,大概瀏覽了一遍,都是一些虛詞、客套話,無非是回顧了一下兩國之間的親密友誼,順便罵了一通郭榮不改進犯江南,再許下雙方交好、互不侵犯的願望。
其中,關於“恭賀新帝登基”的一行字,明顯寫的時候手在哆嗦,字裡行間充滿了不甘!
看來,趙匡胤沒有認清楚自己的處境,或者說,他想當然地認為,南唐應該對自己產生“大周合法繼承者”的認識。
要搞清楚,趙匡胤隻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並沒有入駐汴梁,接管十二萬禁軍,更沒有鳩占鵲巢,坐上皇宮裡的那把椅子。
所以,趙匡胤勢力再強大,在法理上,也隻是割據一方的軍閥而已。
李煜用冰冷的口吻“張洎,說說吧,趙匡胤如何打算的。”
張洎稍稍鬆了一口氣,說道“陛下,趙太尉占據黃淮,希望與江南交好,共謀大業!如今,李重進盤踞揚州,軟禁太後、皇帝,此事天人公憤!趙太尉用兵淮東,所作所為皆忠臣義士之舉。太尉素聞大唐乃禮儀之邦
,願與大唐聯合起來,共同討伐李重進。”
李煜聽了,不置可否,將目光投向了李平、徐鉉及李從信。
李平會意,起身問道“張使節,言下之意,就是要大唐出兵?”
張洎看著李平,這個素來與自己不對付的家夥,如今榮升中書侍郎,官位要比自己高出一大截!
他心中腹誹、臉上惶恐,答道“正是。”
李平一皺眉,又問“趙、李之爭,說到底是周朝內亂,大唐攪和進去有何好處?”
張洎說道“自然有好處,趙太尉許諾,若是大唐允諾出兵協助,事成之後,兩國永罷刀兵,大唐一統江南,北方人馬絕不會再渡長江。”
一聽這句話,連一直沉穩的徐鉉,都坐不住了,他憤然起身“張使節,這算盤打得太好了吧,周朝進犯南唐、前後已經三次,前車之鑒,如何能夠保障?”
看著徐鉉,張洎心裡也不是滋味,昔日同在禮部,如今,他已經官拜禦史大夫、禮部侍郎、翰林院大學士。
“徐侍郎,趙太尉一言九鼎、一片赤誠,在下動身之際,還交代道,若大唐有所顧慮,可以讓出漢陽軍管轄地盤,另將黃州、蘄州二州割讓給大唐。”
徐鉉一時語塞,不知道如何應對,轉頭看了一眼李煜。
李煜的臉色,一半冰寒、一半戲謔,他沒有理會張洎,而是問了李從信一個問題“文陽郡公,三江口的鱸魚乾,味道如何?”
李從信會意,說道“陛下,肉質緊致,燒湯極為鮮美,稍後為張使節接風設宴。”
這一問一答,張洎沒有聽出內涵,一旁挨了不少大嘴巴的趙匡義,卻聽出了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