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建設兵團,是建國初期的一種軍墾形式。
1965年後開始大規模推廣,可以理解成現代版本的屯田製。
在那個年代,雖然全國都迎來了解放,但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我國疆土遼闊,有不少國軍殘兵藏匿其中,還有盤踞在鄉間的強盜土匪時不時出來打個劫。
長期駐軍才能保證安全,但管控過於嚴格又會影響經濟發展、恢複民生。
所以,兵團製度應運而生。
國家對駐軍下達命令“把戰鬥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
175萬新中國軍人放下槍炮,脫離國防部隊序列,組建生產建設兵團,開始大規模的墾荒。
這些勇敢的軍人,把戰爭中鍛煉出的紀律性和不怕吃苦的精神,運用在了生產建設當中。
他們前往最荒蕪的地方,從零開始建設。
沒有房子住,就自己建房躲避風沙;沒有水源,就自己動手挖井;沒有牲畜和農機,就靠肩膀拉、靠雙手推。
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裡,全國陸續出現過12個兵團,3個農建師。
這種軍民合一的製度,將大片邊境國土牢牢控製在國家手中。
李徹將這種兵團製度簡單講述給眾人聽,並做了些許改變。
兵團中的士卒成員,保留他們的軍籍,並混編加入百姓、奴隸、戰犯。
兵團除了開墾荒地、建設聚集地外,還要承擔訓練、警戒、戰鬥任務,以保持戰鬥力。
一旦發生戰爭,這些兵團要有迅速響應,並出兵的能力。
饒是最具智謀的霍端孝和諸葛哲,聽到李徹的計劃,也不禁緊緊皺眉。
“此事太過冒險了吧?”霍端孝擔憂道,“軍團官員掌握了軍、政、農、工、商等大權,可完全自主,難以控製。”
“所以,我們要在人選方麵多下心思。”李徹說道。
“初次嘗試,我打算以‘團’為單位,先選出四名團長,不計出身,但要忠心、要可靠、要有能力。”
眾人聞言,互相對視一眼,皆是不敢開口。
若是其他官職,大家早就開始推薦自己人了。
但兵團團長的權力太大,沒人敢做這個保。
李徹見沒人吱聲,倒也沒覺得意外。
繼續說道“人選暫且不提,你們覺得這個製度,是否可行?”
這一次,其他人依舊是沉默,但諸葛哲站了出來。
“臣覺得,可行!”
李徹眼睛一亮,不愧是擅於決斷的‘小諸葛’。
“說來聽聽。”
“此舉最妙之處,在於寓兵於民,將軍隊融入百姓當中,既增加了工作效率,又能達到儲存兵源之目的,可謂一舉兩用。”
“要知道,殿下以武開國,麾下最忠誠的團體,便是奉軍了。此舉極大增加了兵團的穩定性,便是團長有反心,麾下將士也絕對不會跟從。”
李徹輕輕點頭,這個製度畢竟是拿來搬用的,他心裡也沒個準。
若是從諸葛哲這個古人視角,也找不出毛病,那應該就不會出大錯了。
“關鍵還是在於三點。”霍端孝起身說道,“團長人選,兵團建設的位置和規模。”
“嗯,人選暫且不提,咱們先說位置。”
李徹看向一旁的秋白,後者立刻會意,從一旁拿來輿圖,掛在李徹王座後麵的牆上。
“本王仔細觀看了奉國疆土的情況,初步規劃了四個適合建城的地點。”
李徹從秋白腰間抽出佩劍,指向地圖上的四個點位。
其一,位於關外地區最南端,三麵環海。
後世有‘浪漫之都’之稱的港灣型城市——大連!
“此地位於奉國最南端,位置靠海,資源豐富,氣候溫暖。在此建城,既可以控製奉國南部疆域,還可以發展海產、造船業和水軍。”
“此地位置特殊,發展潛力巨大,可作為控製高麗、倭國的跳板,不可不拿下!”
眾臣陷入沉思,唯有霍端孝微微蹙眉。
聽殿下的話,似乎對大海相當重視,甚至還要發展水軍?
不過大海向來是危險的代名詞,多少漁民葬身海底,為何殿下對那裡情有獨鐘呢?
李徹也沒有過多解釋,古人不知道大連這座城市對東北有多麼重要,他卻是很清楚的。
北方沿海的中心城市,東北經濟的領頭羊,硬核的軍工重鎮,綜合交通樞紐,一市獨占遼東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