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到了唐高宗時期,王玄策奉命從印度請來10位製糖專家,利用“竹甑法”製出了顏色較淺亮的精沙粒糖。這種印度沙粒糖的梵語名稱是“sarkarā”,時人音譯為“煞割令”。】
(我靠,王玄策還乾過這活呢?)
(我隻記得他滅了一個國家,沒想到還能引進製糖專家。)
(嗯他滅的是天竺,所以這十個印度專家是怎麼請來的???)
(我去,細思極恐啊!)
(不過這個名字真不好聽,煞割令。)
(音譯都是這樣,沙琪瑪不也一樣。)
【到了北宋時期,四川一代的匠人通過“窨製法”甑蒸、釜熬、煎蒸、灌甕相接和取霜等工藝,造出了一種異常細膩、淨白的結晶糖霜。】
【也就是現代冰糖的原型,蘇軾曾作詩“冰盤薦琥珀,何似糖霜美”,黃庭堅也盛讚糖霜“勝於崔浩水晶鹽”,並以“我舌猶能及鼻尖”的詩句,極言糖霜的美味。】
【到了南宋時期糖霜除了可以滿足本土需求外,還遠銷到了占城、真臘、三佛齊、單馬令等南洋國家。】
“哈哈哈,天幕提到我了。”
“子由,你看到了嗎,天幕在說我呢。”
看到天幕提到自己蘇軾一臉興奮,拉著蘇轍分享喜悅。
蘇轍則是有些無奈的回道。
“兄長,你這馬上又要被貶了,還有心思看天幕呢?”
“無妨無妨,都習慣了,反正過段時間就回來了。”
“就是不知道後世的糖是什麼樣子,真想嘗一嘗啊。”
蘇軾倒是毫不在意,隻是一臉希冀的看著天幕,嘴角還留下了一滴清澈的淚水。
見狀,蘇轍也隻能無語的翻了翻白眼。
嗬嗬,你能回來是為什麼心裡沒點數嗎?
唉,還得再努力升升官,現在的職位沒法把兄長撈回來啊。
【而之後到了元朝,一些阿拉伯商人來到華夏,帶來了更為先進的“樹灰煉糖法”即在蔗糖水裡加入樹灰或者石灰,能更大限度地清除掉雜質,讓糖更純。】
【憑借此法,華夏便能大量煉製“非常白的糖”,數量多到驚人。】
【最後到了明清時代,製糖工藝愈加醇熟,更是出現了“黃泥水淋脫色法”】
【具體步驟分為三步。】
【1、先將甘蔗榨汁,盛入缸中,用火熬成黃黑色的糖漿,然後等待凝固成黑砂糖。】
【2、挖一筐黃泥,用水將其稀釋到無明顯顆粒的程度。】
【3、將黑砂糖倒進鋪滿稻草的瓦溜中,用黃泥水反複澆灌,最後就得到了潔白如雪,品質純正的“西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