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土地廟,從教黃皮子討封開始!
之前和長卿爭論“軍隊”的時候,嶽川是持反對態度的。
天下人對於軍隊的理解過於片麵和狹隘。
春秋之後,緊接著就是戰國,烽火連天、屍骸遍地。
軍隊總是用於內鬥,廝殺。
但現在,嶽川開始著手建立武裝。
在華夏諸國圈子,這支武裝叫墨門。
兼愛、非攻、阻止不義之戰。
在夷狄諸國圈子,這支武裝叫……
嶽川還沒想好。
上輩子的曆史中,春秋戰國有幾支“精兵”,或者說“特種部隊”。
魏國的魏武卒,締造者兵家亞聖吳起。
《荀子·議兵》記載了魏武卒選拔標準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
身披三重甲、手執長戟、腰懸利劍、還要背著一個大盾牌、隨身攜帶重弩和五十支弩箭,攜帶三天的乾糧,半天之內急行軍一百裡。
相當於五十公斤負重馬拉鬆,才有資格成為魏武卒。
後人看到這種苛刻的條件,除了直呼變態,就是大喊不可能。
能達到這種要求的,還是人嗎?
然而,曆史上明確記載魏武卒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
大戰七十二,六十四勝,八次不分勝負,沒有敗績!
魏武卒與秦軍交戰,攻下了函穀關,奪取秦國五百裡土地,大大壓製了秦國的發展。
陰晉之戰中魏武卒以五萬人,破秦五十萬,差點滅掉秦國。
戰國初期,魏國最強,也都是靠魏武卒的兵鋒。
這是華夏曆史上第一支特種部隊,也是第一支職業化軍人。
也是從這裡開始,“魏”和“武”產生了直接聯係,“魏武”也就等同“威武”。
至於秦國的秦銳士,齊國的技擊士,趙國的邊騎等,都是借鑒或者模仿魏武卒。
上輩子的曆史中,趙無恤用不光彩的手段覆滅了代國,獲得了養馬之地,從而組建起一支數量龐大的騎兵隊伍。
之後,趙雍“胡服騎射”,趙國的騎兵戰鬥力得到增強,時不時就找匈奴人刷經驗、刷資源。
“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說的是秦國,實則是趙國栽樹,秦國摘桃。
趙邊騎把匈奴打殘了、打廢了,打得隻剩最後一口氣,被秦國搶了人頭。
邦仔推翻秦國得了天下之後,信心滿滿的去打匈奴,結果白登之圍,差點成了“匈奴留學生”。
所以,真正以戰鬥力論,趙邊騎應該是強於秦銳士和邦仔。
隻是趙邊騎一直在打匈奴,中原這邊名聲不顯,其戰鬥力被嚴重低估。
也正因為趙邊騎打匈奴打得太狠、太輕鬆,中原這邊都以為匈奴啥也不是,我上我也行。
想到這兒,嶽川向趙無恤說道“你的騎兵,以後就名為‘邊騎’,是邊疆之騎,更是邊緣之騎,維護光與暗、善與惡、是與非邊緣的騎兵!處置所有越界的人,或者其他存在!”
趙無恤躬身領命。
“至於邊騎的選拔標準衣三重甲、負三日糧、攜長短三兵器、日行三百裡!”
嶽川直接照搬了魏武卒的選拔標準。
聽到這話,在場眾人表情平淡。
難是難了點兒。
但是,沒什麼大不了的。
比這變態的人多的是,尤其是修行者。
趙無恤想了想,說道“師父,我的騎兵注重速度,如果穿上重甲,再攜帶盾牌,恐怕會失去速度優勢。”
嶽川搖了搖頭,“裝備的事情你無須擔心,我會解決!”
趙無恤想到一種可能,眼睛裡光芒迸發,隨即不再言語。
嶽川拿出一個百寶袋,向眾人展示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