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土地廟,從教黃皮子討封開始!
“敢問先生,在哪裡見了道?”
挑燈僧回答說“百萬卷書中!”
嶽川無語。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至於挑燈僧說的“百萬卷書”,其他人多多少少都有些懷疑。
畢竟在紙書出現之前,書的載體都是竹和帛。
帛價格昂貴,竹簡相對廉價。
然而,藏書、讀書,依舊是公卿大夫們的特權。
因為平民百姓買不起書。
中產階層咬咬牙或許能買到一卷書、兩卷書,但是並不能改變文盲的現實。
汗牛充棟、學富五車已經是人們想象的極限。
百萬卷書,這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然而,嶽川知道,對方沒吹牛說謊。
因為挑燈僧有一個官方的身份——守藏史。
守看守、照料、保護。
藏儲存大量東西的地方、佛教或道教經典的總稱,在春秋時代,還有國家曆史的含義。
史文職官員。
換個大家熟悉的說法就是國家圖書館館長。
也正因此,挑燈僧說他有讀書百萬卷,一點兒也不誇張。
明白“挑燈僧”的身份後,嶽川脫口而出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先生以為如何?”
這一句是《道德經》的開篇,當然,也可以稱其為《德道經》。
雖然後世有太多篡改、注水,但多多少少也包含了一些老子的思想精華。
嶽川很想知道,挑燈僧接下來怎麼跟自己辯。
“嶽先生所言,甚合吾心!哈哈哈哈……”
孔黑子在一旁喃喃道“道,是可以訴說的,但道不是恒定的,所以不能用簡單的語言描述,也沒有固定的說法。人們可以給道命名,但所有名字都不能代表道。道隻能是道,也永遠是道!”
挑燈人點頭,“孔先生悟性甚佳!”
孔黑子連忙擺手,“不不不!學舌罷了,比不得二位先生。”
嶽川低頭不語,陷入深思。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這是帛書版《道德經》。
這一版本是馬王堆古墓中發掘出的竹簡,還原而成。
在此之前,人們讀的都是傳世版《道德經》。
也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傳世版的意思“道”是可以被闡述的,被闡述出來的“道”並不是尋常的“道”;“名”是可以被定義的,但被定義出來的“名”並不是尋常的“名”。
看上去好像就一字之差,然而其中意境相差十萬八千裡。
類似的改動還有很多,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經》,有900多處篡改,導致原文350句中的200多句含義發生顛覆性變化。
篡改者不但篡改內容,就連書名也沒放過。
原本是《德經》、《道經》兩部,德在上,道在下,而篡改後成了《道德經》。
嶽川也不知道帛書版是否就是最原初的版本。
原本沒有證偽的機會,而現在,機會來了。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先生以為如何?”
此刻,嶽川忘記了上輩子見過的所有的《道德經》解析。
他想到了自己通過蟲洞窺視異域神明的場景。
那是一種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感覺,一種無法用詞語表達的特殊經曆。
但是“萬物之始”和“萬物之母”時,嶽川解釋不通了。
嶽川不由懷疑,是不是自己理解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