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隻要他不對我的事業指手畫腳,他是怎樣的人,或是得罪了多少人,跟我都毫無關係。”
楊明誌定了精神,就是以這樣的態度等待著見到李森科本人。
今日的天氣還算不錯,空氣有些霧霾,給予楊明誌的感覺,一切的煙塵都來自於那些高聳的煙囪。這裡不可能遭遇敵人的破壞,所有的工廠都能肆無忌憚的生產,排出廢氣亦是肆無忌憚。
煙塵會對莊稼造成什麼影響麼?例如減少了光照,使得本就溫暖期較短的新西伯利亞,種植的小麥產量無法達到預期。
或許李森科的技術手段,能為之帶來增產。
車隊直奔科學院所在地址而去,楊明誌繞到城市的西北角,據波波夫所言,目視所及的這些成片的木屋,就是“蘇聯科學院”!
“局長同誌,這裡雖然有些寒酸,我聽他們說,科學院的行政工作在去年剛搬來時就開始了,到現在,大部分的學術工作已經恢複。”
楊明誌點點頭:“軍事方麵的工作呢?我和關心,搬遷到這裡的科學院的諸多人員,他們有多少直接從事武器生產。我很想知道,我有多少同行?”
“這……其實沒有多少人。”
波波夫的回答非常簡練,的確,蘇聯科學家被一場世界大戰折騰,所有的工作都在艱難維持著。全聯盟的經費都很緊張,為了得到大量緊俏的戰略物質,聯盟不得不接受美國提出的《租借法案》。所謂先使用盟友的援助,待戰爭結束後,再慢慢還錢。
科學院對所有院士、項目組的科研項目分了三六九等,凡是與軍事國防有關係的項目繼續撥款,於此無關的,項目無限期暫停。
許多蘇聯院士跟著單位搬遷,其中一部分搬到了新西伯利亞。他們的科研經費暫停供應,所有項目成員領著配給糧,繼續聚在一起,自發的繼續自費進行自己的項目,這樣的科研進度之慢可想而知。
不過農業與遺傳學相關的研究依舊在進行著,隻因李森科本人就是科學院院長,他擁有著科研方麵的特權。
有道是同行才是最純粹的仇恨,李森科一生都在專注於農業研究,扶持親信打擊競爭者,軍事武器的研究他不關心也不緊張。
“科學院裡有兩個軍械項目部,我想您會感興趣的。”
“快講!”楊明誌焦急催促。
“有一個科研小組,他們在研究子彈的材料與彈頭的空氣動力學。另一個小組,想要研發出更大威力的炸藥。還有其他一些小組。”
“子彈?炸藥?我想我們可以在未來進行合作。”
“當然!我已經和那些兩位項目負責人有所接洽,他們是願意合作的。”
波波夫順便又向楊明誌介紹了一番該城軍械製造的境況:“目前,城裡有十家兵工廠。有的專職造子彈,拖拉機廠負責生產坦克地盤,有的工廠生產特種膠合板製造機翼,還有的專職生產多種型號火炮。”
轎車引領整個車隊進入科學院院區,整個院區是根據一所小學的校舍進行的大規模擴建。一年的時間,大量的俄式傳統木刻楞建造完成,它們大多是工作者的宿舍。至於辦公的地方,新西伯利亞市蘇維埃,斥巨資興建了一批磚石結構的三層小樓。
那些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樓房,或是科學院行政機關所在地,或是大量檔案資料存放地。
依舊從事研發工作的人們,大家的工作環境多半就是在一棟棟木刻楞裡。
楊明誌還不清楚這裡的辦公狀況,他估摸著,日子比不過莫斯科,總是遠遠強於在沼澤地。
現在,他也沒有想著工作環境,他隻想著,在與李森科見麵後,馬上去會會那兩個項目組的人員,以商談合作的事。
……
科學院的存在,就仿佛在新西伯利亞師西北角建立了一座衛星城。本來,這座大城市也是吸收了大量的西部移民,城市不得不瞬間擴大。
蘇俄持續二十年的經營,城市的老城區已經全麵了鋼筋混凝土建築,城市邊緣還有大量的傳統木刻楞存在。人人都堅信,在很長的一段曆史時期內,城市裡依舊要存在著大量的木質建築。
對於普通市民來說,住獨立的木刻楞可是比擠在混凝土構築的“鴿子籠”裡舒服。
“鴿子籠”是狹窄了,它隻有一個好,房屋實現了集體供暖。但這並不意味著住木刻楞就是寒冷,恰恰相反,每一棟木屋都有自己的壁爐係統,想要屋裡暖和,外出撿柴火即可。
科學院院區不同於城區,大量的木刻楞是統一建築的,它們呈矩陣排列。
坐在車上,楊明誌已經感受不到車子的震動,隻因院區不但鋪設了水泥路,主乾道更是鋪了柏油。
大路兩側都是成片的木刻楞,它們的外形完全一致,排列無比整齊。定睛一看,隻見每一棟木屋的木牆上,都有油漆標注的編號。
顯然,房屋的居住者非常需要數字編號認清家門。
整齊的房屋不足為奇,蘇聯就是喜歡這種整齊劃一的感覺。最令楊明誌驚喜的,莫過於那些暖氣管道。
他可以斷定那些裹著帆布的金屬管就是暖氣管道,瞧瞧連接處滋滋噴出的蒸汽,它們證明了一切。
“嘿嘿?!難道整個院區真的實現了集體供暖。我還以為他們誇大其詞了呢?”
“局長同誌!您完全放心吧,實不相瞞,屬於咱們設計局的工作區,室內溫度可是恒定在十五攝氏度呢!”
“嗬!這麼暖和?!看來李森科同誌真是用了心的。”
“當然。”波波夫輕輕搖了搖頭,“其實院長同誌的享受的是更高的待遇,他的辦公室合適恒定二十度呢!”
“是嘛?難道溫度是根據職務高低而定的?真是奇怪。”
楊明誌在莫斯科的時候,沒有去過科學院的老院區,現在到了新院區,他仔細審視一番周遭,漸漸的,一種熟悉感油然而生。
真是太像了,太像未來的中國了。很多中國的老機關單位,乃至國營企業的家屬院、工作廠房,都是這種氛圍。
不!這一方麵,是中國學習了蘇聯。
“等到人民的中國登上曆史舞台,大批的科學工作者,也會在這樣的木屋,或是中國特色的磚瓦房裡,開始新中國的國防建設。一定會是這樣。現在,我卻是在蘇聯。”
楊明誌看到了道路兩邊整齊排列的路燈,看到了耐寒的行道鬆,又看到了整齊劃一的龍柏。
他拉開一半車床,迎麵吹來的風也有彆樣的氣味。
整個城市陷入工廠的轟鳴,坐落城市西北角的科學院院區,卻是頗為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