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在心裡讚歎,然後望向文官們:“這大明的朝堂怎能不讓人說話?”
文官們心神一震,紛紛認錯:“請皇太孫恕罪,是臣等失態。”
朱允熥淡然一瞥常升:“開國公,接著說。”
常升頷首,緩和了語氣:“洪武23年,大明內外衛共有5000多人,哨所2000多人。每一哨都有足夠實力發動一場小規模戰鬥,可攻下一個寨子甚至部落。若遇上防守薄弱的,甚至可屠城。”
終了時,常升的聲音愈發冷峻,讓人心生忌憚。
屠城二字說完,他的目光如冰錐般刺穿對麵的文官群。
文官們再度嘩然,然而記著教訓,無人敢立即出麵斥責常升。
然而,劉三吾卻眉頭緊鎖。
開國公的千人可屠城之言,儼然駭人聽聞,無形中加倍了昨天千名儒生圍堵書局之事的嚴重性。
太孫是很不滿昨天的事啊!
或是,太孫是否對解縉有所特殊照拂?
劉三吾迷茫的眼神不由自主地投向高坐在台階上的朱允熥。
朱允熥微微一笑,淡定自若道:“幸好,應天府有所準備,昨日的千人也非浴血搏殺的軍中士兵。”
此語一出,文官混亂的局麵稍有緩解。
隨後,一位刑部官員走出。
“太孫,書局之事未釀成大禍,微臣鬥膽建議,是否可考慮釋放錦衣衛大牢中的讀書人?”
朱允熥目光落在此人身上。
他似乎也是楚地籍,家族世代為理學傳人。
他淡淡一笑,“刑部這是要打算不教而仁?”
那刑部官員聞言,背脊一陣寒意,這問題可就嚴重了。
刑部肩負著執法重任,若不能依法懲治教誨罪犯,刑部豈非形同虛設?
官員忙低頭,神色緊張。
隨後,大理寺官員站出隊伍。
“啟稟太孫,昨日書局前士子們鬥毆傷人,按照律法,此為聚眾鬥毆、擾亂秩序的罪行,而錦衣衛稱事件是私人爭鬥,臣建議,將捕獲的士子交給大理寺或刑部,依法審理。”
話音結束,大理寺官員恭敬低頭。
朱允熥既然提出律法治國,大理寺自然有責任解釋法律條文及如何執行判決。
這樣的案件,自然應由大理寺或刑部負責處理。
但是,朱允熥反問道:“本宮可沒聽說,錦衣衛無權審判案件?”
這話一出,準備以法律為依據的大理寺官員們麵麵相覷,心中怒火燃燒。
那些錦衣衛,何曾把大明律法放在眼裡。
隨著刑部和大理寺官員陸續發言,事實逐漸明朗。
昨日書局前的喧鬨爭鬥,朱允熥顯然偏袒一方。
劉三吾再也忍不住,緊握笏板,大步向前。
“臣中書舍人劉三吾,有要事稟告。”
朱允熥眉毛一挑,不由自主坐直身子,“講。”
解縉與太孫私交甚好,劉三吾心知肚明。
他更明白,如今擔任文華殿行走的解縉,隻要再熬個十幾年,大明朝堂上的權力名單裡便會有他。
這位正是當今皇上為朱允熥選的輔佐大臣,未來政壇實權人物。
僅憑這一點,劉三吾便能預見到,今天朱允熥必定有所偏袒。
還有一層聯係,劉三吾開始悟到。
目前以書局為主導的心學浪潮,有可能是皇室暗自支持的。
甚至,這一切可能看是朱允熥刻意促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