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中,蕭景琰的性格非常複雜,他在那個時候就敏銳地察覺到涇原赤焰鎮對朝廷的影響,希望通過和林殊結拜的方式,來壓低涇原軍對朝廷和鳳翔軍的壓力。
在924年,即開文十五年的時候,當時的皇太子蕭景禹開始不斷向蕭選提出建議,要求裁撤懸鏡司。
924年的時候,汴河已經出現了某種程度的乾涸,一部分的物資運不進汴梁,造成了一定的經濟影響。而此時大梁已經拉攏了大量的節度使,成為了一個非常不穩定的中原中央政權,各地節度使瞞報稅收,導致大梁一年內的收入竟然隻有六百多萬貫。
當時朝廷有一個監察機構,叫做懸鏡司。這個懸鏡司是一個複合性很大的官僚機構,這個機構包括了一定數量的密探,他們負責特務政治;也包含了了一定的驛站管理人員、馬戶。
有人向蕭選建議,裁掉懸鏡司,這樣子能給朝廷省下大概六十萬貫的開支,但是在小說的後麵,蕭景琰上疏《貧民疏》提到這個數字實際上最多隻有三萬貫,並暗示蕭選裁撤懸鏡司是極端錯誤的做法。
事實上,這種暗示已經有多個朝中重臣提示出來了,如程知忌、丁羨威、李存勖(設定為李孝源的父親)、謝玉、董忠汝等,他們的實力足以影響朝野平衡,其中反對聲最重的人居然是外家人李存勖。
蕭選告訴蕭景禹,他憂國憂民的心是有的,但是懸鏡司不能裁,具體原因,蕭選的態度是子不能違背父親,因為蕭選根本就不知道這些節度使和朝廷重臣的意思,隻是會根據字麵意思判斷看法。
每一個人的意見都很一致馬戶非常困難、邊境懸鏡司的生活也極端困難,而懸鏡司的存在是給這些在編人員最後的那一丁點微薄的收入,裁懸鏡司,無異於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行為。
裁掉這些懸鏡司後,地方監察能力進一步下降,而裁出來的六十多萬貫錢財也會從各地節度使和高官那裡拿走,最後,隻有梁帝國核心管轄地區的懸鏡司裁撤後才能得到收入,這也是為什麼裁了全國的懸鏡司最後朝廷隻能拿到三萬貫的原因。
蕭選和蕭景禹發生了激烈的爭吵,而當時仍然支持太子的蕭景琰也敏銳察覺到了這個問題,但是蕭景琰是太子一黨的成員,所以根本不能提出反對意見,就算是私底下反對,也不行。
蕭景禹和父親一樣極其固執,此時,關中大旱。
父子之間的爭端持續到了926年的年底,這個時候關中旱災和雪災造成了流民和災民急劇增長的情況,當時蕭選為了布施隴右道的一批百姓,命令朝廷急送七千石糧食給丁羨威賑災。
但是涇原的災情極為嚴重,在此情況下,林燮不聽命令,強行搶奪這七千石的糧草,並和蕭景禹策劃將糧食派發給饑民,造成了丁羨威的強烈反對,就此,赤焰危機正式爆發。
丁羨威聯合了李存勖、謝玉、夏江、張宗琿、高子宜、王時訓等數個地方大員集體彈劾林燮,上疏秘密交到了蕭選的手裡,蕭選覺得事態不妙,赤焰軍如果再沒有軍餉和糧食的話,恐怕會嘩變造反,便命令謝玉偷偷前往延安府。
在經過協商後,謝玉得到了紀王蕭暉的兩萬兵馬,這兩萬兵馬趁著林燮劫掠大渝的時候回涇原修整,突然殺入涇原。
原本蕭選的意思是隻殺林燮等幾個高官,但是謝玉心狠手辣,直接將整個涇原赤焰牙兵(赤焰軍)全部消滅,但是林殊幸存了下來,而林殊被素老穀主和晏大夫所救,輾轉來到廊州島,此時已經是927年年底,時間過去了一年。
而丁羨威因謝玉的殘暴舉措,對謝玉極度不滿,開始不斷在朝野上攻擊謝玉。
李存勖因為林燮的死而感到愧疚,染病而亡,繼承人選為了李孝源。
而水部司的官員何正先借口在汴梁宮門跪下,他說天下大旱是赤焰軍七萬冤魂(實際上隻有七千)燃燒大地導致的。
在汴河的節點,曾經幫助蕭選的宿州刺史張宗琿和淮南節度使(盱眙軍節度使)高子宜瘋狂貪墨朝廷治河錢財。
在南方,錢仲天接任錢塘節度使,開始對錢塘勵精圖治。
而江寧私鹽泛濫,成為了朝廷重點關注的對象。
與此同時,由於梁軍撤回淮南平息民變,黑幫雙刹幫滲透進入台州和明州,開始經營私鹽。
北燕遭到乾旱影響,有摩拳擦掌南下的打算。
霓凰因為未婚夫的死變為了魔怔人,她後來屠殺了一萬多被迫加入大渝軍隊的河西漢人,僅僅隻是因為他們是大渝的臣民。
蕭景琰接到命令,前往汴河治河,就此,這充滿劇烈動蕩的十二年開始了,這場大動蕩將會持續到940年梅長蘇政變成功為止,期間,這個黑暗且又絕望的時代奪走了華夏大地一百多萬人的生命
喜歡琅琊榜前傳之籌謀十二年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琅琊榜前傳之籌謀十二年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