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道士劉若拙的傳奇故事
劉若拙(?—991年),五代北宋初年的一顆璀璨星辰,號華蓋真人。他就像那閃耀在道教曆史長河中的一顆明珠,自幼便踏上出家入道的征途。曆經多年雲遊,劉若拙踏遍了中國的道教名山大川,最終來到了嶗山。在這裡,他如魚得水,與太清宮的著名道人李哲玄相談甚歡,猶如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從此,他便深深地紮根於嶗山,再也不願離去。他宛如一位辛勤的園丁,為嶗山道教的發展傳承默默耕耘,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了嶗山古時十大道首之一。
公元991年臘月,劉若拙在即墨羽化,如同一隻輕盈的仙鶴,飛向了那遙遠的天際,最終葬於即墨古城東高真宮前。《太清宮誌》記載,劉若拙於後唐同光二年甲申(公元924年)從蜀地翩翩而來,降臨嶗山。那時的嶗山,虎狼橫行,為禍一方。然而,劉若拙自幼習武健體,宛如一顆鋼鐵鑄就的星辰,民間傳說他武藝高強,善氣功,體質如鐵,冬夏不冠不履,不爐不扇。他憑借著高強的武藝,在太清宮東南山前,即今釣魚台之北的陽坡,自修一座茅庵,取名“驅虎庵”。庵內供奉著老子聖像,他在此潛修道義,猶如一盞明燈,為周邊群眾驅散黑暗,保護,使他們免受虎狼的禍害。
北宋建隆元年庚申(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登上皇帝寶座,建立了宋朝。這位皇帝對道教充滿了濃厚的興趣,當他聽聞劉若拙修道高深時,便迫不及待地將他召入京都汴梁,與他談玄論道。在深入交流之後,趙匡胤被劉若拙的見識和認識高度所深深折服,猶如撥雲見日,心中欣喜若狂,遂冊封他為“華蓋真人”。所謂“華蓋真人”,據《晉書》所載“玉皇大帝上九……”星名華蓋,真人乃修真得道之士”。趙匡胤對劉若拙倍加器重,特意囑咐他留京布道,助己延年益壽,然而劉若拙無心於繁華鬨市。依舊鐘情於嶗山,經準奏,奉敕回嶗山重修本宮廟宇,永為修真聖地。宋代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4年),北宋朝廷慷慨出資,在嶗山大興土木,興建新的廟宇,交由劉若拙全權負責。辭彆京都,重返嶗山,劉若拙將太清宮舊有建築修繕一新,又新建了上清宮、上苑宮(今太平宮)。經此一番建設,嶗山道教聲名遠揚,四方道眾紛至遝來,盛況空前。宋代道教所編的《洞天福地》一書中,將劉若拙的兩處館院分彆列為第六、第七福地。上苑宮建於仰口灣畔的上苑山下,此地乃劉若拙的修行之所,劉若拙為其定名“上苑”,意在彰顯皇上恩賜所建的宮苑。然而此宮落成之時,趙匡胤已然仙逝,其弟趙光義即位後,改年號為“太平興國”,宮名亦隨之更改為“太平興國院”。劉若拙建起太平興國院之後,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在此靜修,後來因訪客與日俱增,為求清幽寧靜,晚年一直棲居於即墨。《皇朝通鑒》讚其“善於服氣,年逾九旬仍精神矍鑠,步履矯健。每逢水旱之災,必應召入宮,設壇祈禱,其道法高深莫測”。劉若拙,晚年亦時常往返於即墨城東門外的高真宮,布道講經,如黃鐘大呂,振聾發聵。宋太宗淳化二年辛卯(991年)臘月,劉若拙如一顆璀璨的流星,逝於即墨。據《嶗山誌》載,劉若拙仙逝後,其徒精心擇地,將其安葬,墓在高真宮前。此墓在元、明兩代曆經重修,如鳳凰涅盤,浴火重生。劉若拙墓,至今保存完好,宛如一位忠誠的守護者,靜靜地佇立在那裡。它現位於即墨古城東北150米處,原即墨東關小學(即高真宮舊址)院內,墓高約15米,直徑約4米,封土呈圓錐形,恰似一座巍峨的山峰。墓前立著一座石質墓碑,碑陽鐫刻的楷書猶如龍飛鳳舞,蒼勁有力,“明萬曆二十年八月一日”幾個字熠熠生輝,正中“元敕封華蓋劉真人之墓”更是莊重肅穆,下款“即墨知事合中李奎立”則為其增添了一份曆史的厚重感。對劉若拙和其墓葬的深入研究,猶如一把鑰匙,能開啟人們了解九世紀中葉那段曆史的大門,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即墨史料的不足。正因為此墓葬所具有的“曆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猶如一座珍貴的寶庫,1982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將“劉若拙”墓,列為青島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使其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
喜歡家鄉美01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家鄉美01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