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舒然靜靜吃瓜看戲,還彆說,真人劇就是好看,絲毫沒有表演的痕跡。
雖然不像電視上那麼特彆又狗血,但是總體來說還是有點意思的。
宴席上的飯菜林舒然就是趁著熱的時候吃了幾口,之後就沒再動筷子了,爭吵過後知青那桌格外安靜,沒一會兒人就散了。
林舒然順勢回了家,大冬天的隨份子,她真是太難了。
要不是不去不禮貌,她說什麼也不會去。
日子在薑翠翠婚禮八卦中過得格外快,轉眼還有十天就過年了。
林舒然記得前世有一個特彆火的順口溜
“小孩兒小孩兒你彆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打發灶王爺上了天;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凍豆腐;
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麵發;
二十九,蒸饅頭;
到了三十掛門神。”
(寶子們可以在這裡告訴我家鄉的習俗哦,非常期待知道呢~)
臘八那天林舒然確實用紅棗、桂圓、蓮子、紅豆等熬了粥,還給師父師娘還有鄭氏一家子送去了一些。
知青點那邊就不送了,她要是隻送薑枝枝和趙祥瑞,其他知青肯定不樂意,沒準還會陰陽怪氣兒他倆,她不想給兩人送去麻煩。
再過幾天就是小年,這糖瓜粘是個啥東西?
難不成是什麼瓜皮糖?
盲猜一波可能是用某種瓜皮做的糖果,不是有什麼冬瓜糖、柚子皮糖、西瓜皮糖麼,應該大差不差吧?
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林舒然拿出了智能手機。有事找千度,有手機就是香,隨時隨地想查就查。
頁麵顯示卻讓林舒然顛覆認知,原來望文生義真的不可取,她再也不盲猜了,這樣差太遠了。
原來糖瓜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糖製作而成的粘性很大的糖,通常有兩種形態,長條形的糖棍在東北地區被叫做“關東糖”,扁圓形的才叫“糖瓜”。
糖瓜也是代代相傳曆史悠久的中華美食,晉代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記載,當時稱為“膠牙餳”。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在詩中寫道“歲盞後推蘭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由此可見,在唐朝它已與美酒齊名,成了春節期間必備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