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劉邦眉頭緊鎖,目光深沉地凝視著遠方,內心正苦苦思索著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漢文帝和漢景帝究竟是誰的後代子孫?對於他來說,當下最棘手的難題莫過於立儲之事。若是執意將如意立為太子,呂家眾人定然不會應允,而呂雉更是絕不會善罷甘休。
一旦自己撒手人寰,這大漢江山恐怕即刻便會陷入無儘的混亂與紛爭之中。然而,若立劉盈為太子,雖說其能力尚有不足,但有呂雉從旁協助,這天下或許尚能維持安穩。如此一來,劉邦便深陷於這兩難的抉擇之中,左右為難,難以定奪。
與此同時,呂雉也敏銳地察覺到了天幕上所提及的“文景之治”。幾乎可以斷定,不出意外這是盈兒的後代所開創的盛世。她靜靜地站在那裡,眼神投向那座遙遠的宮殿,仿佛想要透過層層宮牆看穿其中隱藏的秘密。不知過了多久,她的目光漸漸變得凶狠起來,臉上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冷笑。
彆以為她不清楚劉邦心中所想,那個劉如意竟敢妄圖染指太子之位,簡直是不自量力!呂雉深知宮廷鬥爭的殘酷無情,她堅信憑借自己的智謀和手段,定能在這場權力的角逐中笑到最後。至於最終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但她心中早已成竹在胸,勝券在握。
確實如此啊!若非祖父與父皇殫精竭慮、勵精圖治,開創出這般繁榮昌盛的局麵,如今的大漢又怎會擁有足夠的底氣去集結軍隊征討那凶殘成性的匈奴呢?漢武帝劉徹心中對此自是再清楚不過。想當年,大漢初立之時,可謂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然而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以及不懈努力,終於積攢下雄厚的實力,方才具備了整軍出征、抗擊匈奴的資本。這無疑充分證明了他們卓越非凡的治國才能。
漢武帝劉徹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兒時在父皇身旁所聽聞並銘記於心的話語。自大漢建國伊始,便一直遭受著匈奴的肆意侵擾與掠奪。而他的姐姐南宮公主更是成為了首位遠嫁匈奴以換取和平的大漢真正的公主。每每念及此處,劉徹的內心都不禁湧起一陣悲憤與不甘。
“漢武帝即位後,頒布“推恩令”,要求諸侯王將封地再行分封給子弟。這一措施成功分解了諸侯王的勢力。加上采取其他一些打擊手段,諸侯王勢力逐漸衰落,不再對中央形成威脅。
在那古老的時代,社會等級森嚴,家族製度更是錯綜複雜。其中,大宗與小宗之分便是家族內部權力傳承的重要規則。通常情況下,家族中的主要財產、地位等都會優先分配給嫡長子,這樣做旨在確保家族勢力得以延續且不受影響。然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卻毅然決然地頒布了一道名為“推恩令”的政令。此令規定,不僅嫡長子擁有繼承權,其他兒子同樣享有繼承的權利。
實際上,從某種角度來看,這一舉措堪稱無解之策。畢竟,在那個年代,沒有任何一個諸侯王僅僅隻有一個孩子。由於當時醫療條件有限,孩子的夭折率極高,為了保證至少有子女能平安成長並繼承家業,大多數家庭往往會生育多個孩子。如此一來,對於那些並非嫡長子的嫡子們來說,“推恩令”無疑是一大福音。
麵對這種情況,諸侯王們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方麵,他們承受著來自朝廷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麵,又要應對家族內眾多子女對平等繼承權的訴求。因此,即使心中有所不願,他們也絕無可能將所有資源僅分配給嫡長子一人。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家族財產不斷被分割,一代代傳遞下去。曾經對大漢朝廷構成威脅的強大諸侯王們,其勢力逐漸削弱,最終被成功瓦解。
悠然緩緩講述完這段曆史,眾人皆陷入深思之中,仿佛透過時光的長河看到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
“漢武帝!所謂剛強理直稱為‘武’;威強敵德稱作‘武’;克定禍亂叫做‘武’;刑民克服視為‘武’;誇誌多窮也算作‘武’。哈哈哈哈!我大漢能有如此出色的皇帝,實乃幸事一件呐!朕有這樣一個優秀的子孫,實在是倍感欣慰。”遙想當年,劉邦分封了諸多功臣為諸侯,本想著讓他們拱衛漢室江山,誰曾想如今他們卻一個個擁兵自重,漸成尾大不掉之勢,著實令劉邦忌憚不已。
到了文帝劉恒在位之時,他也曾目睹過這等局麵。要知道,劉恒可是由一個諸侯王一步步登上這天下之主的寶座,對於諸侯王所帶來的禍患,自是心知肚明。好在如今,後輩皇帝之中有人想出了絕妙的法子——推恩令。此令一出,不僅有效地削弱了諸侯王們的勢力,而且讓人挑不出絲毫毛病來。就目前大漢的局勢而言,推行這一法令可謂正合時宜。劉恒對此亦有著自己的一番思量,覺得若能將其妥善運用,必能保我大漢江山永固、社稷長存。
且說那劉啟心中自然是知曉漢武帝便是自己的愛子劉徹。自得知這一真相後,劉啟當機立斷將劉徹冊封為太子。畢竟,身為一國之君,劉啟對於諸侯王叛亂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心知肚明。儘管憑借著自身的權勢和謀略,他成功地鎮壓住了那些蠢蠢欲動的諸侯勢力,但其中亦存在諸多隱患與不利因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如今,眼看著天幕上說的劉徹展現出非凡的智慧和獨到的見解,劉啟不禁喜上眉梢。他深知眼前這個年僅四歲的孩子日後必成大器,其心中所想或許正是解決當前局勢的良策。於是乎,劉啟毫不猶豫地決定采納劉徹的主意,並付諸實踐。
此刻,劉啟懷抱著剛剛滿四歲的劉徹,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他時而抬頭望向浩渺無垠的天幕,仿佛在那高遠的蒼穹之中看到了大漢江山未來的繁榮昌盛;時而又低頭凝視懷中可愛的幼子,眼中滿是慈愛與期許。
“漢武帝在位期間,采取了一係列強有力的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地位。
在政治方麵,他致力於強化皇權,通過各種手段削弱丞相的權力,使得朝政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為此,漢武帝特彆設立了直接聽命於皇帝的中朝,讓其成為決策核心,從而有效製衡了外朝丞相的勢力。
同時,為了選拔優秀人才為官,漢武帝建立起了以察舉製為代表的全新官吏選拔製度,這一製度打破了傳統世卿世祿製的局限,為有才能的人了晉升通道。此外,他還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並分設刺史一職。這些刺史身負重任,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其子弟以及豪強勢力展開嚴密的巡視監察工作,以確保地方秩序井然。不僅如此,漢武帝還大膽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對於那些橫行霸道的豪強、遊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予以嚴厲鎮壓,絕不姑息遷就。
在經濟領域,漢武帝同樣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他著手改革幣製,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貨幣,有效地穩定了金融市場,增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掌控能力。其次,實行鹽鐵官營政策,由政府全麵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環節,杜絕私人涉足,極大地增加了財政收入。再者,推行均輸平準之法,即國家積極插手並經營商業貿易活動,既能調節物資供需平衡,又能增加國家的財政收益,同時還有利於平抑物價,保障民生。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限製工商業者的發展,漢武帝頒布了算緡、告緡令,強製向他們征收高額的財產稅,沉重打擊了富商大賈的囂張氣焰。
而在思想層麵,漢武帝虛心接納了衛綰和董仲舒等人的建議,大力推崇儒家學說,將其奉為正統思想。通過尊崇儒術,漢武帝成功地實現了思想文化的大一統,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公元前135年,設五經博士,儒學上升到經學。至此,百家學說雖未完全消失,但儒學獨尊地位確立。此後,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悠然道。
喜歡教曆史課,沒想到在諸天萬界直播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教曆史課,沒想到在諸天萬界直播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