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看一下,書上的史料然後思考一下尊崇儒術的理由,他對曆史有什麼作用。又為什麼建立刺史監察製度。”悠然說道。悠然覺得這樣助於學生們了解當時漢武帝所要采取的原因。
(史料閱讀
董仲舒詳細敘說了“尊崇儒術”的理由;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製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董仲舒傳》)
在廣袤無垠的天幕之下,回首往昔,漢武帝劉徹之前的曆任帝王,實際上從未曾萌生過將某一種思想獨樹一幟地奉為社會主流思想的念頭。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漢武帝竟能萌生出這般驚世駭俗的構想。
此刻,淳於越正恭恭敬敬地站立於朝堂之下,內心早已被喜悅填滿。想當初,秦始皇對他們這些儒生並不看重,瞧瞧天幕所說的這局麵!待到日後,便能知曉朝廷將會如何尊崇儒家學說了。更加重視,而他們美好的未來就會到來。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扶蘇那愈發迷茫的心境。長久以來,他一心修習儒家經典,可當得知後來大秦帝國走向覆滅之時,他開始反思自己的信念和行為方式,並逐漸嘗試著做出改變。然而,眼前所見的卻是漢武帝毅然決然地將儒家列為國家的主流思想。麵對如此情景,扶蘇不禁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漢武帝作出這般重大的決策呢?
秦始皇看著扶蘇的樣子,還有殿內所有的臣子的表現,都儘收眼下。大秦重視法家,也正是因為法家才會七國之中勝出,戰勝六國。但是自從天幕出現後他慢慢的發現法家重要但是對於現在的大秦,也要有所改變。
此刻,秦始皇凝視著天幕之上所呈現出的關於漢武帝的種種事跡。仔細思索一番後便不難發現,這位漢武帝實則僅僅將儒家思想當作一種統治工具罷了。他本人並非真正信奉儒家學說之人,從其後續的一係列行為舉止便可洞悉一二,尤其是與秦始皇相對比時,這一點更是彰顯無遺。
要知道,漢武帝對於權力、對於朝堂局勢的把控有著極為明確且獨到的見解。唯有親身坐上那至高無上的皇位,方能真切體會到其中的微妙之處。秦始皇望著身旁的扶蘇,不禁暗自搖頭歎息。他心中滿是感慨,無比豔羨大漢王朝接連出現數位堪稱英明之主的君王。反觀當下的扶蘇,尚且還不具備撐起整個大秦帝國的能力與氣魄。更何況如今的大秦,已然陷入內憂外患的艱難處境之中。
然而,就在秦始皇為此憂心忡忡之際,他的目光忽然被天幕上所展示的“分封和郡縣並行製”吸引住了。刹那間,一個念頭在他腦海中閃過,猶如一道閃電劃破漆黑的夜空。緊接著,他開始深入思考如何能更好地推行這種製度,並使之發揮最大功效以鞏固大秦江山。而後來,曆史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思考的重要性——“推恩令”應運而生,成為了解決相關問題的一劑良方。
如今的大秦帝國,也許唯有采用這種方式逐步推進,方可實現長治久安。儘管秦始皇有著氣吞山河、一統天下的雄心壯誌,渴望一舉解決所有問題,但天幕早已昭示眾人,他終將離去。因此,將一個穩定繁榮的大秦交到扶蘇手中,顯然比任何其他目標都來得更為關鍵。
與大秦不同,劉邦及其後人所追求的則是牢牢掌控大漢江山。無論是漢武帝劉徹采取何種手段,隻要能確保大漢政權緊握在手,並展現出卓越的治國理政能力即可。至於推行怎樣的思想學說,他們並未過多糾結。
劉啟和劉恒父子亦是如此,他們所采納的各種學說不過是為了更有效地治理國家而已。於他們而言,一種行之有效的統治工具遠比某種特定的思想學說重要得多。否則,劉恒在登上皇位之後,又怎會推行黃老學說中的“清靜無為”理念呢?然而,這一選擇並非毫無道理可言。當時的大漢曆經戰亂,土地貧瘠,民生凋敝。在此背景下,實行“清靜無為”政策有助於休養生息,激發社會活力,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從而讓整個大漢王朝逐漸走向安定昌盛之路。
漢武帝此時尚未正式推行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策,但心中已然萌生出一個朦朧而堅定的念頭。為了讓大漢王朝能更緊密地掌控在自己手中,儒家學說無疑成為了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選項。畢竟,儒家所倡導的君臣、父子之道,對於統治偌大的帝國而言,實乃不可或缺的利器。
漢武帝深知,此決策並非一時興起,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方才敲定。如今既已明晰自身後續的行動方向,那麼接下來便是付諸實踐之時。隻見他龍顏大悅,朗聲道“董仲舒,朕準了!”
一旁的董仲舒聞言,自是喜不自禁。此刻,天幕之上眾人皆知其名,這意味著他所提出的這項國策將流芳百世,為後人傳頌。這種千古留名的榮耀,任誰也難以抑製內心的喜悅之情。況且,有了此番聖眷加身,日後陛下必定會對他加倍倚重。想到此處,董仲舒趕忙跪地謝恩道“多謝陛下隆恩,臣必當鞠躬儘瘁,死而後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然而,也存在一部分人對儒家的某些理念深感不滿,這種情況尤以其後的朝代更為顯著。自宋朝以降,儒家思想已然不再純粹如初。那些儒家學者們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皆已受到部分迂腐儒生的不良影響。且不提兩宋時期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之舉,使得文官從此握有彆樣權力,單就因文官之過導致蒙古入侵一事而言,便足以說明問題。
如今,朱元璋重新締造了漢人統治的王朝。這位開國君主對待文人素來沒什麼好臉色。更不必說有些文人隻知空談經典,甚至還敢駁斥朱元璋。其實相較之下,朱元璋還算稍好一些,可到了明朝後期,諸多皇帝卻深受文官掣肘。
其中,崇禎皇帝便是深有感觸者之一。起初,他本以為東林黨乃是一心為大明朝廷著想,但自從鏟除魏忠賢後,他方才驚覺自己現今諸事竟都被這幫人牢牢掌控於股掌之間。正所謂“儒家誤國”,此等局麵令崇禎皇帝倍感無奈與憤懣。
“好了,同學們,此時此刻對於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你們心中有何見解或想法?”悠然麵帶微笑,講台下目光如炬般掃過每一張充滿期待與思索的麵龐。稍作停頓後,她邁步踏上那莊重肅穆的講台,朱唇輕啟,聲線柔和卻又清晰有力地說道“徐佳慧同學,請你來談談吧。”話音剛落,悠然的視線精準地捕捉到了那個高高舉起右手、躍躍欲試的身影。
隻見徐佳慧從容不迫地站起身來,身姿挺拔,眼神堅定且自信滿滿。她深吸一口氣,有條不紊地闡述起自己深思熟慮後的觀點“自天下實現大一統以來,社會萬象更新,但眾人對此局麵各持己見。由於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原則不儘相同,所采取的應對之策亦大相徑庭。故而,若想更有效地治理這大漢江山,首要任務便是凝聚共識、統一思想。
正因如此,儒家學說逐漸嶄露頭角,並最終成為封建社會曆朝曆代占據主導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與此同時,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深知,要想進一步強化對地方的深入了解與掌控,從而鞏固中央集權統治,就必須構建一套獨具特色、更為完備周詳的監察製度。唯有如此,方能確保政令暢通無阻,國家長治久安。”言罷,徐佳慧輕輕坐回座位,臉上洋溢著因分享觀點而帶來的滿足感。
“非常好!徐佳慧同學所言極是。”悠然微微頷首,表示肯定與讚賞。接著,她繼續引導道“其實這個題,要了解一下材料中的“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製數變,下不知所守”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刺史監察製度主要是加強對地方的可知,具體原因分析如下製度由於原來地方監察製度的不力,使得建立更完善的地方監察製度成為一種必要的措施;中央集權加強導致的必然結果。”
喜歡教曆史課,沒想到在諸天萬界直播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教曆史課,沒想到在諸天萬界直播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