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場的夫妻倆很高興,說這一冬需要的精料這一下都解決了。
漢子領著我進到木刻楞旁邊的一個柵欄裡,指著地上捆著和麻袋裝著的一堆東西說,這是一晚上的收獲,有一窩小野豬崽,一共是八隻,還有兩隻麅子和六隻山雞,一共算我一千五百斤玉米,如果我能等一等,他們今天還想試試能不能逮住兩隻小黑瞎子。
我說沒問題,我可以等,隻要明天早上六點前能弄來就行。
他就讓媳婦去喊人幫忙卸糧,拿著磅秤試著稱了幾簍,發現簍簍都是足稱的,也就不再麻煩著過稱,直接往下卸。
陸陸續續又有不少人來幫忙,一車糧食也就很快卸完了。接著我就挑了五對小梅花鹿,讓他幫忙把小野豬等活物和梅花鹿都裝上車,我說我明天等他的好消息,讓大家儘管放開了去找,我糧食準保夠,就坐車離開了。
我指揮司機把車開到一處廢棄的僻靜院子裡,讓司機幫我把車上活物都卸下來,把雇車的錢點給他,就讓他開車離開了。我把活物都往空間一收,就走回了招待所,還好沒耽誤吃早餐。
早餐過後,八點整我們從加格達奇出發,經301省道一路西行,伴著和煦、溫馨的鬆脂芳香,便來到了位於鄂倫春自治旗境內的林區小鎮——阿裡河鎮。
出了鎮子,向北沿著林中的公路行駛10公裡左右,一座氣勢磅礴的雄偉高山便矗立在眼前,在離地麵101novel.com多米的半山腰中高懸著一個碩大的山洞,這就是被史書稱為“鮮卑舊墟石室”的嘎仙洞。
嘎仙在錫伯語指部落、故鄉,在鄂倫春語指獵民之仙。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拓跋鮮卑的發祥地,鮮卑族是中國古代東北的少數民族之一,“鮮卑舊墟石室”,即拓跋鮮卑的祖廟所在之地。
環看周圍峰巒層疊,樹木參天,鬆樺蔽日。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約5米,洞口朝向西南。嘎仙洞是一個天然山洞,後經人類繼續開鑿。進到洞內,隻見主洞南北長90餘米,東西寬約28米,穹頂最高處101novel.com餘米,略分為前、中、後3室,麵積約101novel.com00平方米。洞內幽暗深邃,石壁平整。主洞中部放置著一塊約3米見方的天然石板,下用大石塊支撐。洞壁平整,地下堆積著較厚的青苔。洞內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燾派遣中書侍郎李敞來祭祖時刻的銘文。據說在地表以下13米的黃色粘沙土層中,出土過打製的石器,表明這裡可能存在著更早的文化遺存。
鮮卑族世居中國北方,並創建了北魏王朝,成為中華民族曆史上第一個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於公元443年(太平真君四年)派遣中書侍郎李敞祭祖時所刻的祝文共19行,12個整行,每行12至16字不等,餘為半行,為抬頭彆行與題名。漢字魏書,隸意濃重,古樸雄健,全文101novel.com1字,字體古拙,介於隸楷之間。
國畫講究書畫同源,常將書法的筆法用在繪畫的線條表現上。所以我對書法也略有研究,其中最感興趣、臨摹最多的就是魏碑。
魏碑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為最精,大體可分為碑刻、墓誌、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此時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係,鐘致帥稱魏碑“上可窺漢秦舊範,下能察隋唐習風。”魏碑書法對後來的隋和唐楷書體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曆代書家在創新變革中也多從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適應社會意識需要的佛、道之學勃然興盛。佛、道的宣傳方法是以寫經為一大功德。尤其佛學,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學之士,撰寫文章以紀其事。或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寫,一時間,從漢代風行的立碑時尚,轉向佛學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四海之內雖戰亂不止,造像求長生的心理卻更加熾烈,刻石佛記文字漫山遍穀,不下數千萬。魏碑應運而生。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彆,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
魏碑是楷書的一種,魏楷和晉朝楷書、唐朝楷書並稱三大楷書字體。魏碑表現出由隸書向典型的楷書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過渡因素。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書論家劉熙載認為“南書溫雅,北書雄健”;與晉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筆和結體趨於規範統一,魏碑則用筆任意揮灑,結體因勢賦形,不受拘束。
魏碑風格多樣,樸拙險峻,舒暢流麗。極有名的如《鄭文公碑》《張猛龍碑》《高貞碑》《元懷墓誌》及《張玄墓誌》,已開隋、唐楷書法則的先河。清代中期倡導“尊碑抑帖”,衝破“館閣體”的束縛,碑學興起,書風為之一變。魏碑上承漢隸傳統,下啟唐楷新風,為現代漢字的結體、筆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讚譽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與魏碑為可宗。可宗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鐘致帥《雪軒書品》稱“魏碑書法,承漢隸之餘韻,啟唐楷之先聲。”唐初幾位楷書大家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如今有機會第一次近距離觀看魏碑石刻真跡,我逐字逐句看的十分認真,心手並用仔細揣摩。
祝文原文全文如下“維太平真君四年癸未歲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燾使謁者仆射庫立官中書侍郎李敞、傅?用駿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於皇天之神
啟辟之初,佑我皇祖,於彼土田,曆載億年。聿來南遷,應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邊、慶流後胤。
今人根據石壁遺跡新刻錄的嘎仙洞祝文
延及衝人,闡揚玄風。增構崇堂、克翦凶刃,威暨四荒,幽人忘遐。稽首來王,始聞舊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懷,希仰餘光。王業之興,起自皇祖。綿綿瓜爪,時惟多。歸以謝施,推以配天,子子孫孫,福祿永延。
薦於皇之帝天、皇之後土。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
尚饗!東作帥使念鑿。”
這篇祝文是以北魏皇帝的口吻來對他的祖先歌功頌德的,並祈求祖先保佑。石刻祝文大意是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七月二十五日皇帝拓跋燾派大臣李敞、傅雀帶來馬、牛、羊祭。自最初始以來,皇天之神保佑我拓跋皇帝祖先居住在嘎仙洞這一帶,經曆了悠久歲月,又走出大興安嶺森林,南遷到呼倫貝爾草原,繼而到漠南、黃河流域,掃平群雄,定鼎中原,祖先創造的福分流傳給後代,延續到我拓跋燾本人。
來到這裡我才知道,遼闊壯美的大興安嶺是孕育古代北方民族的搖籃,許多北方遊牧民族從這裡一代代地走向輝煌。拓跋鮮卑民族於公元前一世紀走出世代居住的森林,首先統一個呼倫貝爾大草原。然後,又以此為基礎,不斷的南遷,逐漸發展壯大,並於公元386年在盛樂(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境內)繼而統一北方中國,公元494年南下,遷都到洛陽,形成了與南方宋、齊封建王朝對峙的強大的北魏王朝。
北魏政權共經曆了12代皇帝148年。拓跋鮮卑民族以寬廣博大的胸懷和兼容並蓄的氣度,廣泛吸取各民族文化,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融合與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這裡,當地文聯的同誌還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關於嘎仙洞的美麗傳說。
傳說很早以前,這裡是一片原始森林,夏季,蒼鬆翠樺濃蔭蔽日,遍地野花盛開,燦爛似錦;冬季,皚皚白雪蓋山林,一片銀色世界,林海雪原中自由奔馳著各種動物,以狩獵為生的鄂倫春人,世世代代在這裡過著和平、幸福的生活。沒想到,有一天忽然出現了一個軀體龐大、麵目猙獰的吃人惡魔。它住在山巔崖的一個山洞裡,窺探著人們的行動,隻要發現獵人進入森林,它就伸出魔掌將人殘害,鄂倫春人受害者不計其數。
勇敢的鄂倫春人為了消滅這個惡魔,多次組織青年獵手上山去和它格鬥,但都由於它的妖術厲害而失敗了。鄂倫春人並未因此喪失鬥爭的勇氣和信心,就這樣一直鬥爭了許多年,鄂倫春人始終不渝的鬥爭精神終於感動了上天的嘎仙。
嘎仙與惡魔比試,先讓惡魔將洞口的一塊石頭搬走,結果惡魔輸了,他們又比試箭法,嘎仙將石頭的正中心射穿了一個車輪般大的一個圓孔。惡魔看到嘎仙的本領比自己強大,就逃之夭夭了。
人們怕惡魔再次返回森林,就在它住過的洞口塑了一尊手持弓箭的嘎仙石像。果然,惡魔三次過海眺望,看見嘎仙屹立的雄姿就不敢回來了。從此,鄂倫春人自由地在大興安嶺的叢山密林中打獵、生活。為了紀念為民除害的嘎仙,人們把惡魔住過的山洞改名為嘎仙洞,把大石頭上有窟窿的那座山取名為窟窿山。
這個傳說讓大家聽的津津有味,故事講完後,不知是哪位女同誌提議說,都說山洞裡唱歌聲音最好聽,不如我們就在這裡唱一首歌吧,歌名就叫《勇敢的鄂倫春》,大家應該都會唱,我來起頭好不好!大家都說好,於是由那位女同誌領唱,我們一起唱起來
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
森林裡住著勇敢的鄂倫春
一呀一匹獵馬一呀一杆槍
翻山越嶺打獵巡邏護呀護山林
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
森林裡住著勇敢的鄂倫春
一呀一匹獵馬一呀一杆槍
翻山越嶺打獵巡邏護呀護山林。
喜歡畫境奇緣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畫境奇緣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