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句話最早是出現在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中。
它的背景是清軍入關,事關漢人及朝廷生死的關鍵時期。
原句是“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而以八字成文的語型,出自於梁啟超。
意為保護一個國家政治係統不致被傾覆,是帝王將相和文武大臣的職責;
而天下蒼生、民族文化的興盛、滅亡,關乎所有人的利益。
因此,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問策天下”,“問策”與“天下”兩個詞可以放在一起,也可以分開來看。
“問策”不用過多解釋,重要的是“天下”二字。
“天下”是誰的天下?
放在後世,我們可以毫不遲疑的回答,天下是老百姓的天下。
但是在封建王朝,還是在朝廷選賢任能的會試考場上,這麼說真的是嫌命長。
即使有“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句話,在這兒您也就是聽聽就好。
人在屋簷下,還是適當把高傲的頭顱低下為好。
當然,封建王朝就不能把天下和老百姓聯係在一起嗎?
也不是,畢竟曆任王朝更迭,通過起義軍開展推翻舊朝,建立新政權的領軍者,哪個不是平頭老百姓?
哪個發跡之初不是靠著人民群眾的力量?
要不怎麼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句話。
這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並行,都是能讓你得天下的人也能讓你失天下的意思。
不過在封建王朝,你可以說國家的興盛與每個升鬥小民有關係,卻不能說的太直白。
還是得以表忠心的形式,站在“大義”的肩膀上說話,不然又得小心脖子上的腦袋。
士農工商,士大夫雖然排在最前麵,可其人數基數必定遠遠小於農民,工匠和商戶。
當權者有讀書人支持很重要,但是如果隻有讀書人支持,沒有基層百姓的支持,也無法走得長遠。
問策天下,就是要把百姓與氏族,民與官,多數人與少數人,不同的角度和位置的闡述,大家能為朝廷做什麼。
沒錯,是為朝廷,為天子做什麼,就算心裡不是這麼想的。
儘管心裡想的是:天子仁政,我就忠君愛國,天子荒淫無度,我就揭竿而起。
但是儒家思想教育你,引導你,作為一個有誌青年,作為一個要求進步的人,做人的基礎就要做到忠君愛國。
畢竟,儒家思想可是很多當政者最好的統治輔助工具。
這也是“百家爭鳴”後,儒家大行其道,力壓其他學說的根源。
忠君愛國是一個基本點,所有人都要圍繞這個基本點出發,才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不論是否有為官做宰的目標,至少會試答卷上要體現一片拳拳報國之心。
對於忠君愛國,蔣小七親自整理了很多重要知識點,免得祖父等人在考試期間拍馬屁拍不到點兒上。
另外,從大周皇帝的發家史可以看出,大周皇帝就是一個很懂得團結群眾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