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在那種邊陲之地,可能說是硬通貨了。
王宗濋繼續說道“去年市舶司也向太府寺提出100萬斤的茶葉需求,而且錢喻清說未來數年,需求還會更大,南海諸國對我朝茶葉皆頗為熱衷,尤其是大食人,市舶司的海運擴大後,錢喻清談了好幾筆關於茶葉的大買賣。”
他補充道“民間對茶葉的需求也與日俱增,至於日本和高麗使者,前幾天也找到臣,想要加大茶葉的買賣。”
“那你說現在怎麼辦?”趙寧問道,“國朝需求賺錢,擺在麵前的錢,總不能不賺。”
這個問題其實十分尖銳。
榷茶法是趙佶時代恢複的,目的是為了控製茶葉的自由買賣,從中獲利。
例如某個百姓想要種茶葉,必須還有許可證,要交錢,這無可厚非。
等種植出茶葉,商人與茶農還不能自由買賣,商人必須找官府買茶引。
這裡的茶引,在曆史上就是蔡京首次創造。
茶引按照你出的價格,授權你在茶農那裡買多少茶葉。
而在榷茶法之前,大宋朝還施行了一段時間的茶葉官營。
也就是禁止民間商人向茶農賣茶葉做買賣,隻允許官府售賣。
這顯然不現實,官府不可能全部操辦。
後來又允許自由買賣,以收稅的形式,但是增值稅在古代無法衡量統計。
於是蔡京的榷茶法橫空出世。
榷茶法相當於在中間加了茶引這個憑證。
這不僅僅是創收,還能控製茶葉的流向。
例如某個商人來買茶引,茶引上規定你要去開封那個茶農那裡買的一萬斤茶,隻能運輸到北邊邊境交易。
這就大大減輕了茶葉貿易的中間環節,讓各方都舒坦無比,後世的明清都沿用了蔡京的榷茶法。
問題就在於,環節減少了,商人積極性更高了,銷售量自然就起來了。
但是茶園的供給與民間銷售是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
而這兩年,宋夏榷場打開,宋金榷場又全麵開放,宋與高麗、日本、南海榷場同時打開,茶葉的供給量自然就出現不足。
在趙寧的戰略規劃中,未來茶葉還要更大體量賣給阿拉伯人,讓他們帶入大量的茶葉西進,在海上絲綢之路全麵謀取暴利。
茶葉、絲綢賣出去越多,大宋賺的越多,未來陸地版圖瘋狂擴張的時候,才有雄厚的資金支撐大移民時代對周邊的占領。
王宗濋看了一眼趙鼎,然後對趙官家說道“臣倒是覺得西南大理國產茶豐富,不如……”
“不如什麼?”
“不如把大理國收複了,這樣朝廷產茶的地方又多了一塊,更多從茶葉輸送到海外,為朝廷和民間都帶來利潤,你好我好大家好。”
王宗濋儼然一副奸商的嘴臉。
這就相當於把大理國那裡生長出來的茶葉,拿過來,讓民間商人通過運輸到海外,賺取暴利的形式,為朝廷增加大量收入。
這個過程中,朝廷賺了,民間商人也賺了,海外諸國,甚至金國的完顏昌同學坐在家裡也有了茶葉喝了。
多方共贏啊!
見趙官家沒說完,王宗濋又說道“朝廷即將收複的安南也可以大量種茶,都是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