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生萬物,坤元載萬物,元亨利貞!元者,萬物之始;哼者,萬物之和;利者,萬物之長;貞者,萬物之成。”
周文王推演天道作文辭,希望後世推易道以明人事,探尋其中的天地大道,我華夏先祖探尋天道相傳可上溯至先祖伏羲。
在周文王出現之後,說到伏羲,下一個出現的自然就是他。
“我仰觀象於天,日月交替,晝夜變換!俯觀法於地,山嶽聳立,江河奔流。”
日月依於天,萬物附於地。
伏羲與其族人生於這天地間,頭頂蒼天,腳踏大地。
伏羲感知乾坤大道,於是一畫開天地,畫出大道至簡,以此敬畏天地護佑族群。
“敬天、愛人,這是先賢留下的大道!”
其餘人都在那念誦了起來。
在所有人都停下之後,李信開口說道“人更三聖,世曆三古……”
一部典籍,曆經三位先賢,跨越三個時代。
相傳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文王演《易經》之道,近古孔子及弟子後學注《易經》而成《易傳》,經傳合一,終成《周易》。
而這就相當於引言一樣,介紹今天的主題《周易》。
古聖先賢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在物換星移之間尋找乾坤變化,萬物始終的規律。
推天道以明人事,一部《周易》囊括宇宙,以哲理性的總結和思考揭示出了先民對自然和諧相處的獨特認知。
《周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華夏元典。
可以說出土的帛書,已經蓋棺定論的證明孔子是看過《易經》。
華夏傳統六經和孔子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其中這裡麵的《易》也就是《易經》。
孔子在晚年確實對《易經》有著非常深刻的研究
有一個成語也是形容這孔子讀《易經》的佳話,叫做“韋編三絕”。
韋編三絕這個記載見於《史記》,‘韋’就是用牛皮做的繩子,‘絕’就是段的意思,意思是說看書看的時間多了,那牛皮做的繩子都斷裂了。
有這個就可以想到孔子晚年是多麼頻繁的看《易》這本書。
在論語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意思是說在給我幾年時間,哪怕我是五十歲開始讀《易》,人生也可以少犯不少錯。
從之前的戲劇中可以得出,《周易》的形成是人更三聖,曆經三古。
‘三聖’普遍認為就是伏羲、周文王、孔子,‘三古’就是三為聖人所在的時代,分彆是上古、中古和近古。
伏羲在華夏曆史中,既是一位神話人物,同時也出現在了我們的史書之中。
伏羲帶領自己的族群在改造自然和順應自然過程中,對自己不斷從自然當中學習到的知識加以總結加以歸納,形成了我們《周易》當中最早的一些符號體係。
實際上代表華夏人在文字出現之前,對於世界的認知和理解。
文王拘而演周易。
相傳《易經》誕生在商周之際,周文王因為賢名被商紂王忌憚,將周文王拘禁在了羑裡長達七年,還殺死其子伯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