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他們就是閎夭和太顛?”
“我是知道這兩人名字的,沒想到就在我們身邊!”
“是啊!”
看到身邊獵戶竟然是閎夭和太顛,一起捕獵的人都詫異不已,他們都不知道,能不驚訝。
閎夭和太顛也是頗有賢明,可以說是名聲在外,因為他們的賢明和獵戶還有關係,作為獵戶自然是知道這兩人。
隻是沒有想到賢者就在身邊,而且還那麼低調,有些佩服和驚訝。
西伯能夠找到這裡來,自然是有著情報,隻是不知道具體是哪兩人。
“我聽說兩位結網捕鳥時,總能網開一麵不絕於天道,捕獵野獸時不傷雌幼!”西伯讚歎說道。
聽到西伯的話,閎夭解釋說道“當年伏羲氏察天觀地,告訴世人,山中自有天道,山中有鳥獸,澤中有魚鱉,這是上天賜予人類的寶藏!”
【善取善用,是為天道!】
“愛護鳥獸便是愛護自己,這是天道也是做人的本分!”太顛跟著說道。
聽到兩人的話,獵戶們都是不自覺的點點頭,說的真好。
“就是這種本分難能可貴,君子之德在於愛惜萬物。君子之道在於知萬物之始曉萬物之終。”
姬昌感慨的說道,甚至還拿商湯王做了比喻,因為商湯王之德及於鳥獸乃成大業。
“我周國當以賢德治世,我求二位賢者出世共治周國!”姬昌對著兩人邀請道。
“我太顛!”
“我閎夭!”
“願輔佐於西伯!”兩人異口同聲說道。
將兩位賢者收入麾下,姬昌自然是非常的高興。
而對於姬昌的做法,自然也是贏得百姓的稱讚,如此禮賢下士真的是值得欽佩。
看到這一幕,李信也說出了史書中對文王的記載。
後世記載文王篤行仁義,尊敬長者,愛護幼小,對賢能之人以禮相待。
有時候為了接待賢者,甚至連飯都顧不上吃。
“拜見賢者,南宮闊先生!你為人仁義,早年為將,同袍死於疆場,恤其後侍其老!”
“得與君子相遇相知,同心可攻堅克難。同德可利有攸往,不知先生可願與我共治周國?”
“請先生共治周國!”周文王兒子自然也是發出邀請。
文王以仁德治國,閎夭、太顛、南宮擴、散宜生皆是仁義之士,願意歸順文王,
“我一生以誠信行事,願輔佐西伯。”
一位位仁義之士,被邀請加入,也有因為文王的仁義而主動加入。
“周文王盼望天下野無遺賢,後來在渭水之畔,文王真的求到了一位,讓周國得以興盛的長者。”
李信說完這些,就將目光看向了舞台。
而這時候周文王帶著三位兒子,再一次的去拜訪賢者。
隻是這位賢者正在釣魚,周文王自然不好打擾。
一直等到那位賢者釣好了。
直接賢者開口說道“諸位已經等了很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