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楊憲,真的治揚!!
這也不怪徐妙雲她們會如此震驚。
要知道楊憲所講的東西是超越這個時代的。
眼下楊憲替大明所有女子爭取到光明正大外出工作的權利,以及再嫁的權利,在徐妙雲她們眼中已經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可這畢竟是有例可尋的,畢竟在程朱理學盛行之前的,這些是可以做到的,隻是程度多寡而已。
要知道在宋朝女性甚至可以休夫。
可楊憲後麵所說的,徐妙雲她們就連想都不敢想。
女子上沙場上陣殺敵,建功立業?女子科舉入仕,入朝為官?
徐妙雲從小博覽群書,是譽滿京城的女諸生,可那又如何?
為什麼是女諸生,而不是女狀元?
她何嘗不想參加一次科舉,看一看自己究竟在天下人中究竟算何等水平。可奈何自己是女兒身,即便如今貴為郡主之尊,也無可奈何。
可如今楊憲竟然告訴她,有一天能夠做到。
女子在一個社會,是否獲得平等的對待,要看以下四個方麵。
女子應當屬於勞工者,即女子擁有任何職業選擇的自由,與同類工作的同等報酬。這點在楊憲的推動下,已經完成。
女子應當屬於教育者,也就是享受與男子同等教育的機會。這點正是楊憲接下來準備去做的。
女子應當屬於法律者,民法上,妻在法律前應予以法律的人格的完全地位並民法上的完全權能。刑法上,所有歧視婦女的一切條規完全廢止。公法上,婦女擁有參政權。這點任重而道遠,不過終有一天能夠做到。
女子應當屬於社會的生活者,就是讓整個社會承認婦女之家庭、社會的工作的高尚價值與把婦女排除於各種男子活動的範圍以外生活的缺陷、粗糲、偏頗與單調。
徐妙雲、徐妙錦她們看著楊憲那張嚴肅的臉龐,知道他並不是在說笑。
而是非常認真地在回答徐妙錦方才的問題。
也正是因為如此,她們才會越發震撼。
楊憲看著徐妙錦,開口道“我知道妙錦想要的,其實是公平。”
“這次改革最為重要的三件事,就是公平、公平,還是公平!”
在任何社會中,婦女的解放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因此楊憲這才選擇以婦女解放作為切入點。
如果男女平等問題都無法解決,又如何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而且這對於楊憲來說,也同樣是賺取大把功績點的機會。
女人能頂半邊天,這句話同樣適用在給楊憲功績點這一點上。
楊憲開口道“這個公平需要你們自己去爭取。”
“女子如何能夠真正跟男人擁有一樣的待遇?”
“隻有等到男人能做的事情,你們女子也能做且也在做的時候,才真正沒有人敢輕視你們。”
“女人能頂半邊天,也就你們能夠撐起一半的天下時,那麼這個天下也有一半理應是你們女子的。”
“權,責,是統一的!”
楊憲一臉嚴肅開口道。
楊憲很快便是將發散的思維收回,然後看著徐妙雲,開口道“女性的權利,要一步步爭取。要實現這些,首先就是要讓女性積蓄力量。”
“而知識就是這世上最為強大的力量,因此舉辦女子高校,勢在必行!”
“我想聘請妙雲,你為大明女子大學第一任校長。”
說著,楊憲正式向徐妙雲拋出了橄欖枝。
徐妙雲看著楊憲一臉嚴肅認真的樣子,知道這句話本身背後所蘊含的重量。
對於紅樓的鐵粉,徐妙雲深刻明白這個時代女性的痛苦,也正是因為如此,她才越發期待楊憲給她們描繪的未來。
徐妙雲先是鄭重向楊憲行了一個禮,然後回道“我一定會親眼見證,先生您說的那一天到來。”
女子大學所需要的籌備工作有很多,硬件條件是這裡頭最容易解決的。
以如今明記房產部施工團隊的能力,建造一所現代化大學並不難,他們之前也有建造揚州大學的經驗。
讓楊憲感到最為頭疼的反而是師資問題。
目前隻能從揚州大學,以及揚州大學畢業的學生裡麵挑選了。
楊憲心裡想著,過些時日得在揚州建一所師範類的院校,專門用來培養老師。
畢竟接下來除開女子外,楊憲準備推行整個大明的普化教育。
最起碼,要讓所有百姓的識字、認字,會最起碼三位數價錢乘除的算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教育從來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事情。
師資人材培養也必須提上議程了,前些日子朱標也曾經和楊憲商討過,因為新式科舉的緣故,是否直接以朝廷的名義,建立皇家書院性質的地方,為後續朝廷所需要的各種人才儲備做培養。揚州幾所學校,這幾年出來的人才,大多都流向了明記本身,當官的反而不多。
果然無論哪個朝代,人才都是最缺的。
而且既然要搞全民教育,那麼就不再是局限在揚州一府那樣小打小鬨了。
必須要形成成體係、成係統的教育。
如今揚州小學,教孩子識字用的還是傳統的“三百千”。
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在古代這三本書是最基礎的識字書,也是私塾學堂用來孩子蒙學的教材,在學習認字的過程中,同時也能了解一些悠久曆史文化精粹。
這一點,楊憲並不打算摒棄。
可這同樣有著壞處。
大明如今的孩子們學認字,可沒有後世的拚音。一開始蒙學,直接就是三百千。
才三周歲,不到四歲的孩子們懂什麼?因為要記字,一個個腦袋思維都僵化了。
因此楊憲準備要給“三百千”給弄出拚音來,係統性的整理出識字認字的教育方法。
在沒有漢語拚音之前,學認字不靠音,隻靠字義。不把意思記住,這個字就等於認識了也沒用,除非經過幾年的係統學習,才能真正掌握。
這也是古代蒙學更加艱難,教育難以普及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