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黴素的炮製其實很簡單,如果沒有章子俊的堅持,早就放棄了,這就是穿越者的金手指。
青黴素是由英國科學家亞曆山大在一九二八年偶然發現,亞曆山大在研究金黃色葡萄球菌時,不小心忘記將其中的一個培養皿蓋好,結果使其暴露在空氣中,在培養皿的中間位置出現了一塊黴菌,奇怪的是所有的細菌在周邊都死掉了,這就是所熟悉的抗生素。
那麼準備一筐快要黴爛的橘子,放到濕熱的地方,讓其長出黴菌,在表麵形成一種綠色的絨毛,這種絨毛叫做青黴菌,這是一種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真菌,也就是製作青黴素的主要原料,當然了不用橘子,用其他的蔬菜水果也一樣,此時這種東西可千萬不要讓皇帝吃啊,自己也彆吃,有毒素的,一吃一個死,想要製作好,需要特製的培養基來培育,主要成分包括碳,氮,礦物質等,詳細點說就是葡萄糖,蔗糖,澱粉之類的東西,給青黴菌加點能量,也就是說讓青黴菌吃飽喝足,這個氮就用點酵母什麼的,主要是給青黴菌合成蛋白質。那個礦物質就不用說了,當然是加一點鈣啊,鎂啊,磷啊什麼的,那麼就有人要問了,穿越到古代沒有這些礦物質怎麼辦?那你就不能整點吃剩的骨頭嗎?裡麵的主要成分就是鈣和磷。
經過反反複複的研究實驗,那麼接下去首先用掏米水加入酵母菌,用鈣組成的培養液,將青黴菌從橘子上刮下來,放入其中,放個七七九十三天,隨後將培養液用紗布過濾後倒入盆中,加入一點食用油,充分攪勻後,讓其沉澱,盆中的液體就會分成三層,依次為脂溶性物質,不溶於油和水的不溶性物質和溶於水的水溶性物質。拔掉木桶最下麵的木塞,溶於水的水溶性物質就放出來了。這就是青黴素溶液。
接下去就加入一些草木灰,用木棒攪勻,倒入一點酸性溶液,也就是醋啦,青黴素本身就是弱酸性物質,因此不會溶解於酸,接著進一步幾次過濾後,就是高濃度青黴素溶液。
在古代沒有那麼高的成功率,所以要驗證,從受傷的病人上取一些濃液,放到有青黴素的白瓷碗中,蓋上蓋子放上一天,如果濃液周圍細菌大批死亡,那麼這一批製作出來的青黴素已經搞定了。
青黴素的成功製作,標誌著大明能夠徹底治愈細菌感染,開啟了抗生素時代。青黴素不僅為治療傳染病開辟了新途徑,還標誌著進入了合成新藥的新時代。它結束了傳染病幾乎無法治療的時代,極大地提高了治愈率,直接把大明的人均壽命提高了十年以上。
綏德府郭莊村大戶郭琦,成化五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曆員外郎、郎中,弘治九年坐言官論劾致仕。
郭莊可不是一般的小村小落,而是二百多戶人家,人口千人建在溝茆中的堡壘村,被黃土丘陵和溝壑包裹其中,進村隘口建有城垛,村中大多是窯屋及地藏屋,從外麵是看不到村落的,唯有幾棵百年老樹屹立其中,也是村民們曬糧,閒聊的場所,自成化五年郭琦考中進士後,村內就多了一座石牌坊,在牌坊邊上還建有幾間磚房,稱為文廟,可是卻供奉關帝像。
郭莊村內除了郭家,餘下全是郭家的佃戶,郭琦致士回家後,沒過上幾年後就得了一個很凶險的病,叫做發背疽,中醫稱為發背疽;從現代西醫的觀點看,是背部急性蜂窩織炎,引發壞死性筋膜炎,並發膿毒血症,並感染中樞神經。
發背疽,不是一個小痘瘡疙瘩,而是非常凶險的,在古代簡陋醫療條件,很容易並發膿毒血症,致死率極高。怪就怪在古代人很容易得此病,所以把得此病用罵人的話,背上長瘡不得好死之類。可見在古時身上長瘡就是死亡的開始。
古人為何多是“疽發背而死”,得此病的原因有許多,一,精神過度憂慮、恐懼、憤怒,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金黃葡萄球或溶血性鏈球菌,通過背部皮膚的毛孔侵入到皮下組織。中醫稱為“情誌內傷,氣鬱化火”。
二,糖尿病的並發症。中醫稱為消渴症,飲食不當,導致脾胃失常,濕熱火毒內生外發。
三,性生活過度,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感染細菌。中醫稱為“房室不節,腎水虧損,火邪熾盛”。
四,個人衛生,後背容易發疽,是因為後背不易清潔,感染細菌生小疙瘩後,不容易注意。又因為後背的皮膚較厚,膿腫不容易破頭,並發感染敗血症,嚴重到膿毒血症,引發全身性感染。
如果細菌僅僅感染角質層或真皮層的毛囊,就會形成痤瘡等小膿腫,年青人會有青春痘,也叫皮脂腺囊腫,毛囊炎、癤子發生的機理都是類似的。當身體免疫力下降時,金黃葡萄球菌等會突破真皮層,侵入真皮層下麵的皮下組織,主要是結締組織。金黃葡萄球菌在皮下結締組織形成感染灶,引發炎症,形成一個膿腔,產生潰瘍,流膿。這時,中醫叫作癰。
西醫叫作急性蜂窩織炎。也就是皮下疏鬆結締組織的急性細菌感染。大的膿腫可以有拳頭般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如果讓病灶繼續發展下去,這時,中醫叫作疽。這時出現大麵積的片狀紫紅色膿腫,病人感覺疼痛,一天之內可以感染一個手臂或一條腿,甚至大半個背部。
由於血管被細菌栓塞,皮膚開始發黑,出現大皰,皮下結締組織和筋膜發黑壞死。膿毒血症,指化膿性細菌侵入血流後大量繁殖,並通過血流擴散到身體的各個器官和組織,產生大量新的化膿性病灶。
這時候,金黃葡萄球菌進入血流,傳遍全身,先是高燒,燒退後進入低溫,細菌和毒素遍布全身血流,引發低血壓。
全身內臟器官都開始出現膿腫,內臟血管被菌栓堵塞,又因低血壓使內臟供血不足,引發內臟產生潰爛、壞疽,最後壞死。中醫稱為五臟潰爛。
好恐怖的一幕!這就明白了那句罵人的話,背上長瘡不得好死的惡毒了吧。
這還沒完!急性蜂窩織炎和膿毒血症又會感染中樞神經係統,導致中樞神經係統紊亂,又加重全身性的炎症。最終使腦部感染和全身炎症惡性循環。
然後,就是迅速死亡!
所以中醫對疽的治療是以先期為主,主要是針對當有濃腫起,動刀排毒,再敷藥。《黃帝內經·靈樞》第二十一篇《寒熱病》“致氣則生為癰疽”。
這裡說的氣,就是邪氣。古人不知道細菌,把細菌等病原體統稱為邪氣。
《說文解字》痤,小腫也。從疒,坐聲。如果邪氣(細菌),如溶血性鏈球菌侵入皮膚及網狀淋巴管,感染淺層的皮下結締組織,這是會出現巴掌大的紅腫,中醫稱為丹毒。丹毒不化膿,但如果丹毒發展下去會形成癰疽。
瘡瘍有八病癤、疔、癰、發、丹毒、有頭疽、無頭疽、走黃與內陷。
背疽指背部脊柱附近的有頭疽,中醫稱發背;生於背其他部位及腰部兩旁者稱搭手。
脊柱發生的背疽最為恐怖,不但會並發膿毒血症,還會直接感染脊髓,侵入中樞神經係統。
在古代,就是絕症了!
黃帝內經記載的疽,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複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於五臟,臟傷故死矣。
發於頸,名日天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通俗說後頸的叫作天疽,前傷任脈,就是感染中樞神經,十天就會死亡。
史料中經常有“背疽發作而卒”的記載。本來,按現在人掌握的情況,背上長個濃瘡,其實也算不得什麼。就算古代的醫療條件不好,沒有化膿消炎的特效藥,但是,隻要把背瘡弄破,把裡麵的濃擠了,再敷一些草藥或者是藥膏,很快也都會好。為什麼這對於古人來說,卻就成了絕症,隻要流膿就會死呢?
現代人很難想象古代的衛生條件究竟有多糟糕。沒有自來水,更談不上殺菌消毒,古代人沐浴頻率極低,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洗澡簡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這種情況下,細菌和病毒往往會通過皮膚破口侵入人體,導致細菌感染的機會大大增加。
中醫理論固然博大精深,但對細菌和病毒的了解卻有限。在《黃帝內經》等古籍中,雖然對瘡瘍有所描述,但對其致病機製的解釋仍停留在“氣血不和”“毒氣鬱結”等抽象概念中。古代醫生雖然知道背疽的可怕,但並不了解細菌的存在,自然也沒有有效的消毒和殺菌手段。
喜歡大明求生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明求生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